书城养生细节决定健康大全集
36488100000103

第103章 自查自测,把疾病扼杀在“萌芽”(18)

内分泌和代谢病继发便秘,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隐性糖尿病、肾性酸中毒以及高钙血症。

药物引起的便秘,例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或含******的药物。

小儿低热要防感染

低热是小儿时期许多疾病的常见表现,一般以腋温37.5℃~38℃称为低热,引起低热的原因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所以必须注意鉴别。

1.生理性低热。小儿体温昼夜之间是有波动的,下午稍高,但波动一般不超过1℃;如小儿活动、哭闹、衣着过厚、室温过高等因素影响,使小儿分解代谢增加,产热过多出现的一过性低热,称生理性低热。

2.体质性低热。体质性低热属于功能性低热的一种。特点是晨间体温比晚上体温稍高,伴有多汗、乏力等表现,全身无任何体征,血沉等项检查正常,低热时服用退热药物无效,但低热可自退。这种体质性低热一般不影响健康。

3.季节性低热。多发生于夏令季节,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习称小儿夏季热。特点为体温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时体温上升,多表现为长期低热、口渴多饮、多尿、无汗、乏力等,季节性低热属功能性低热的一种,气候好转时体温转为正常,第二年同样时间可出现同样低热表现。

4.感染性低热。小儿患麻疹、白喉、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后或小儿感染性疾病痊愈之后出现的低热,多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小儿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有关。

5.慢性感染性低热。这是由于病原体微生物刺激,引起小儿的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小儿低热原因。各种慢性感染中以肺结核引起的低热最常见,其次是扁桃体炎、中耳炎或慢性感染,各种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病毒感染、立克次氏体感染等都可出现长期低热。

6.非感染性低热。小儿如果患了内分泌系统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慢性白血病或恶性淋巴瘤等情况可出现长期低热,父母应予注意。如果小儿出现反复低热、苍白、消瘦、乏力及关节、肌肉和胸部疼痛等现象,须积极诊治。

7.链球菌感染后状态。个别儿童在患呼吸道感染后,出现持续性低热,验血时,抗“O”滴度增高,血沉加快,用青霉素、水杨酸和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症状迅速缓解,这种现象的低热称为链球菌感染后状态。

小儿呕吐可见于多种疾病

呕吐是由于食道、胃肠道呈逆蠕动,伴有腹肌、膈肌的强力收缩,迫使食道或胃内容物从口涌出。小儿呕吐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小儿呕吐的原因也有很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消化道疾病。急性胃肠炎、肠套叠、肠梗阻、肝炎、阑尾炎、胰腺炎等。

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由于颅内感染、肿瘤或其他原因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均可发生呕吐,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脑肿瘤等,但这种呕吐性质为喷射性呕吐。

3.全身感染性疾病。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遇到刺激容易发生过强反应,一些消化道外的感染性疾病在成人不会引起呕吐,但在小儿却容易发生呕吐,如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

4.周期性呕吐。这是一种反复发作、阵发性的呕吐。好发于2~4岁的小儿,青春期前可自然停止发作。呕吐期间可无症状或体征,亦不能提示某一器官或系统有疾病。发作时呕吐频繁,呕吐物开始为吃下的食物,以后为胆汁与胃液,早期即出现酸中毒。本病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情绪激动后发生。只要暂时禁食,及时静脉补液纠正体内代谢紊乱,呕吐即止。

5.药物反应。霉素易引起胃部不适和呕吐,多动症小儿服用利他林也可出现恶心、呕吐。

6.中毒后也会呕吐,但这种呕吐可排出毒物,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语言障碍要当心聋哑症

有句老话,叫做“贵人语迟”。事实上,孩子说话的早与晚,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家长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关心,孩子的语言能力必然会随成长而加强。但是,有些孩子说话时吐字不清,家长也未加注意,那就可能造成语言障碍。造成孩子语言发育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孩子有先天性发育异常。例如软腭或舌系带过短,影响正常发音,这可通过早期发现和医疗处理矫正。

2.聋哑症。聋哑儿对于语言和噪声都没有反应,部分失聪者,只能对低频率的声音有反应,而对高频率的声音没有反应。

3.精神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其中操作性智商也有明显的下降。

4.后天环境不良。例如家长对孩子的语言教育差,孩子的不良语言习惯未被及时纠正,也会有语言发育迟缓和发音不准、口吃等问题出现。

5.婴儿孤独症。患有此病的孩子多好说话,或讲自己编造的生词使人听不懂,当然也无法理解。除了语言障碍,一般还伴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孤僻,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情感缺乏,人际交往差,很少凝视或用眼神与别人交流感情,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一样。

对于无先天畸形的孩子,如果存在发音不清、口吃等问题,家长要及早着手进行纠正。因为越早纠正,越容易让孩子从小便有一个发音清楚、条理性强、语法规范的语言环境。如果到孩子有一定语言能力,并形成习惯以后,再矫正会比较困难。

吮吸手指提示孩子情绪紧张

在婴幼儿时期,吮吸手指是一种很常见的不良行为,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大大减少,但是有一部分儿童在饥饿、寂寞无聊、焦虑不安、疼痛或身体不大舒服的时候,仍然会吮吸手指。

如果这种行为偶然发生,或持续时间不长,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依然吮吸手指玩乐,说明孩子出现了行为上的偏移,应及时矫正,否则易形成顽固性的习惯。

那么,如何矫正孩子吮吸手指的行为呢?

1.对于已养成吮吸手指的不良卫生习惯的孩子,应弄清楚造成这一不良习惯的原因。如果属于喂养方法不当,首先应纠正错误的喂养方法,克服不良的哺喂习惯。要培养孩子规律进食的习惯,做到定时定量,饥饱有节。

2.家长要耐心、冷静地纠正儿童吮吸手指行为。对于这类患儿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要嘲笑、恐吓、打骂、训斥,更不要使用捆绑双臂或戴指套等强制性的方法。因为这样做,不仅毫无效果,并且会使儿童感到痛苦、压抑,情绪紧张不安,甚至产生自卑、孤独等情况。而且一有机会,孩子就会更想吮吸手指,而使吮吸手指的不良行为顽固化。

3.最好的方法是了解儿童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除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如饥渴、冷热、睡眠)外,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给孩子一些有趣的玩具,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玩乐。还应该提供有利条件,让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使孩子生活充实、生气勃勃。分散孩子对固有习惯的注意,保持愉快活泼的生活情绪,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4.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让孩子以吮吸手指来取乐,要耐心告诫孩子,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不仅会引起手指肿胀、疼痛,影响下颌骨的发育及造成牙齿变形,而且容易把大量的脏东西带入口内,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传染病。

5.每当孩子吸手指时,应以严厉的目光注视孩子,并以坚定的口气说:“不行!”同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当吸指行为有所减少,就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并要向孩子说明,只要能减少这种行为,控制这种行为,他就会得到奖励,采用这种“正强化”治疗,可有明显的效果。

孩子为什么会盗汗

有的小孩在睡觉时额头、鼻尖渗出大量汗珠,胸背部也是汗涔涔的,甚至出现汗流浃背的情况。但小孩平时能吃能玩且精神状态良好,没有什么异常表现,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盗汗呢?

1.生理性盗汗

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得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2.病理性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因此,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家长应对孩子盗汗问题引起重视。

孩子长了“针眼”怎么办

针眼,是眼部常见的疾病之一,指的是眼睑上面分泌油脂的腺体阻塞而招致感染,主要是葡萄球菌的感染,同时也与体质有关。

刚开始可能只是觉得在眨眼时,有些疼痛不适的感觉,看不出有任何异常。渐渐的,眼睑呈现局部红肿和充血,近眼睑缘部的皮肤会产生隆起的一颗一颗的红色硬块,甚至有大颗粒,用手按压会有胀痛感。数天后,硬块会变软,然后化脓,在中央出现黄色的肿点,当积脓穿破皮肤自行流出后,红肿即会迅速消退,疼痛亦随之减轻,但是若积脓无法自行流出,则需要手术切开排脓。

引发针眼的原因是皮脂腺的关口被堵塞,如果再加上用不干净的手去搓揉眼睛,会将细菌带到皮脂腺,因而引起感染发炎。

如果孩子长了“针眼”,家长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由于孩子的抵抗力较弱,为避免变成蜂窝性组织炎,请按时擦药。因为蜂窝性组织炎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可能会因此而扩大患部的范围,如从局部眼尾到整个眼皮,甚至整个眼窝都可能会受到感染。

2.依照医师指示住院治疗,并且使用抗生素或是口服药。

3.若是孩子过去曾经患过此病,在饮食方面尽量清淡,避免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

4.可在患部多热敷,以减缓阻塞。

5.随时注意孩子的病况,若是病情已控制,患部红色会退去,而化脓也会转变成针眼(红肿发炎成分已消,只剩颗粒的肉芽组织,可以手术割除)。年幼的孩子,需要几个月才会消退;而年龄稍长的孩子,则可直接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