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由于一时疏忽犯错时,必须巧妙地承认错误,但不能引起领导的反感犯错在所难免,但是你陈述过失的方式,却能影响上司对你的看法。勇于承认自己的疏失非常重要,因为推卸责任只会让人觉得你就是个讨人厌、软弱无能、不堪重用的人,不过这不表示你就得因此对每个人道歉,诀窍在于别让所有的矛头都指到自己身上,坦承却淡化你的过失,转移众人的焦点。你可以这样对领导坦承:“如此确定我一时失察,不过幸好……”
执行命令是不容商量的事
经典案例
艾梅莉是美国经济学家葛尔布莱的女管家。一次,葛尔布莱感到特别劳累,吩咐艾梅莉在自己午睡时不要打扰他。一会儿,白宫打来电话。
“请找葛尔布莱,我是约翰逊。”原来是总统的电话。
“他在午睡,嘱咐过不要叫他。总统先生。”艾梅莉回答道。
“把他叫醒,我有要紧事。”总统焦急地说。
“不,总统先生,我是替他工作,而不是替您工作。”艾梅莉坚持道。
事后,葛尔布莱向总统表示歉意,总统显得喜不自胜:“告诉你的管家,我要她到白宫来工作”。
权威分析
作为下属,在没有接到关于决策变动的情况时,不要因为听到小道消息或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停止贯彻执行决策。
接受任务,就意味着你负担了这份责任。如果在执行决策过程中执行不力,以后你就很难再得到重要的任务了。
领导希望的首先是决策的执行,而不是变更,拖延。一旦领导发觉这种没有按照领导的意图去办理事情的时候,也许他会直接怀疑到其他事情。
退一步想,即使领导的决定是错误的,与你的关系只是你没有提醒而已,错误由领导承担。而如果你没有按照领导的决定(或者是集体通过的)去做,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都是自己的。
执行命令是一个责任问题。
在商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责任是最好的管理”。有责任感的员工,不需要刻意的督促,自觉执行命令已成为一种融入血液的习惯,在使命的驱动下,他们会出色地完成任务。相反,推却责任的人,不会主动执行,更不会对执行情况作出正确的认同,久而久之倦怠的情绪会漫延开来,让自己陷入职场生涯的泥淖。不愿意执行命令的员工,容易在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下迷失自己。责任感和执行力的缺失,与之相伴的,往往是惨剧的发生。
员工要完成公司交付的任务,就必须具有很强的执行力。接受任务,就意味着作出了承诺;作出了承诺,就要无条件地去实现。
“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这种不找任何借口坚决执行的人。对员工而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所以,在企业中应该像在军队中那样,将执行命令看成一件不容拒绝,不容商量的事。
联系现实
一个漆黑、凉爽的夜晚,在墨西哥市,********的奥运马拉松选手艾克瓦里吃力地跑进了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
这场比赛的优胜者早就领了奖杯,庆祝胜利的典礼也早已经结束,因此艾克瓦里一个人孤零零地抵达体育场时,整个体育场空荡荡的。艾克瓦里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完体育场一圈,跑到了终点。在体育场的一个角落,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远远看着这一切。接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
这位来自********的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之外派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的,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
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抱怨,执行命令就是他一切行动的准则。
行动点拨
执行命令应注意以下几点:
1.拒绝拖延
拖延会侵蚀人的意志和心灵,消耗人的能量,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处于拖延状态的人,常常陷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这种恶性循环就是:拖延——低效情绪困扰——拖延。
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以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个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一个季度。凡事都留给明天处理的态度就是拖延,这是一种明日待明日的工作习惯。
2.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一个人在工作中一旦养成了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的坏习惯,就永远不可能出色地执行命令。这时他也许会靠一些小伎俩来蒙混过关,可惜重过程,更重结果的老板很少会连续上当。
如果你有能力,业绩却远远落后于其他人,不要埋怨别人,最好自我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善始善终地把工作进行到底了?如果不是,就要正视你为什么失败的原因。对于任何一件工作,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有始有终、彻彻底底地去完成它。
一个人的工作成功与否,要看他有无恒心,能否善始善终。持之以恒是人人应有的美德,也是顺利完成工作的重要因素。
3.不为失败找借口
在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抱怨自己缺乏机会,并努力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成功者不善于也无须编造任何借口,对于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他们能够承担起责任,当然也就能够享受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所获得的成果。他们不见得有超凡的能力,但却一定有超凡的心态。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执行任务,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逃避、退缩,为自己寻找借口。
4.做事做到位
做任何工作都要讲究到位,半到位和不到位是不可行的。任务执行时做到位,就是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要做的工作不能敷衍,要认真去办,不能打折扣。
唯有敬业,才能晋升
经典案例
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任何书信及收据上,甚至每次住旅馆时,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顺手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因此被同事戏称为“每桶4美元”。
签几个字,这是谁都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可是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去这样做了,而且持之以恒,乐此不疲。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一定要见一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再后来,阿基勃特成了公司第二任董事长。
阿基勃特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职员一跃成为公司董事长的秘诀只有两个字:敬业,一个无论在何处都想着公司,努力宣传公司声誉长期坚持下去的人,必定是一个敬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赢得上司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
权威分析
敬业精神是全社会所普遍需求的一种最关键的工作品质,也是企业最欢迎、最需要的一种工作品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单位是否“吃得开”,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他是否踏踏实实地工作。
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把员工分为A、B、C三类。
A类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激情满怀、对使命负责、忠诚于任务、执行讲究效率、及时进行复命、积极主动、勇于创新……他们不仅自身充满活力,而且有能力帮助和带动自己周围的人。他们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还使企业经营充满乐趣。
B类员工是公司的主体,也是业务经营成败的关键。公司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提高B类员工的水平。公司希望他们每天都能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没有成为A类,经理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进入A类。
C类员工是指那些不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人。他们惧怕困难,更多的是逃避与推诿,不及时向上级复命,使得目标落空。你不能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尽管公司要花费资源把他们安置到其他地方去。
很显然,失去A类员工是一种损失。每一次失去A类员工之后,领导都要做事后检讨,并一定要追究造成这些损失的管理者的责任。
可以看出,在杰克·韦尔奇的理论中A类员工是最敬业的群体,A类员工也是获得奖励和提升机会最多的那一部分。
敬业的员工给公司带来效益,带来新的创意,带来好的形象,带来好的发展,提拔他们,就是为公司的未来铺路。
联系现实
一个名叫源太郎的日本人,凭借擦鞋,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多年前,身为化工厂工人的源太郎失业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位美国军官那里学会了擦鞋,他很快就迷上了这种工作,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擦鞋匠,他就千方百计赶去请教,虚心学习。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源太郎的技艺越来越精。他的擦鞋方法别具一格:不用鞋刷,而用木棉布绕在右手食指和中指上代替,鞋油也自行调制。好些早已失去光泽的旧皮鞋,经他匠心独运的一番擦拭,便焕然一新,光可鉴人,耐用且光泽持久。更绝的是,凭着优秀的职业素养,源太郎与人擦肩而过时,便能知道对方穿何种鞋,从鞋的磨损部位和程度,他可以说出这人的健康和生活习惯。他的精湛技艺,打动了东京一家名叫“凯比特东急”的四星级饭店。他们将源太郎请到饭店,为饭店的顾客擦鞋。
令人惊讶的是,在源太郎来到“凯比特东急”之后,演艺界的各路明星一到东京便非“凯比特东急”不住:一向挑剔的明星们对此情有独钟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享受一下该店擦鞋的“五星级”服务。当他们穿着焕然一新的皮鞋翩然而去时,他们的心中牢牢地记下了源太郎的名字。
源太郎炉火纯青的技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不同凡响的效果,为他赢得了众多顾客的青睐。他的老主顾不只来自东京、京都、北海道,甚至来自香港、新加坡等地。在他简朴的工作室内,堆满了发往各地的速寄纸箱。如今的源太郎,早已成为“凯比特东急”的一块金字招牌。
行动点拨
一个高度敬业的人,一般会在工作中表现出如下品质:
第一,对待工作有一种恭恭敬敬的态度,非常重视自己的工作。
在工作单位,领导当然会重视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但他更重视他的工作态度。即使这个人很有才能,但是如果这个人的工作习惯不好,比如办事拖拉,经常不守时,做事马虎,那么领导也不会重视他的。
第二,在工作中,具备很强的责任感和主动的精神。
在一个工作单位之中,领导最感到头痛的就是这样一类工作人员,你让他抬胳膊,他就抬胳膊,你给他指一,他就做一,你给他指二,他就做二,他绝不会做到三的,这样的人不是在用大脑工作,而只是在用四肢工作,他只是一个工作木偶。纵然得到侥幸晋升,也不可能作出成绩。
第三,追求完美,勇于付出。
“追求完美”是我们并不感到陌生的词,在报纸、杂志上我们经常看到这个词。世界上有相当多的企业把追求完美作为自己的企业精神。
第四,拥有敬业的习惯。
有很多人,在日常工作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持有一种完全肯定的态度,认为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但单位领导对自己的印象并不好,好像既不承认自己的价值,又处处刁难自己,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事实并非如此,多数人都是因为没有敬业的态度,又十分自高自大,才引起领导的反感。这是职场人士尤其要注意的一点。
忠言不必逆耳
经典案例
战国时期,并无多大能耐却又不施行仁政的齐宣王,认为自己将来能统一天下。有一天,他召见孟子,问道:“怎样才能统一天下呢?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办到吗?”这个刚愎自用、专横跋扈却又自称仁义的暴君,居然也想统一天下,孟子觉得实在可笑。但他没有予以否定,相反却是反过来予以肯定:“能。”齐宣王听后大喜。孟子接着说:“像大王这样有着恻隐仁爱之心的人,怎么不能统一天下呢。”齐宣王问道:“此话怎讲?”孟子回答说:“我听说,有一年新钟铸成后,准备杀一头牛来祭祀,但你看到这么好好一头牛,无罪被杀,感到不忍心而不让杀,有这么一回事吗?”齐宣王高兴地回答说:“有,有这么回事。”孟子接着说:“大王啊,这就是你的恻隐仁爱之心呀!凭着你这种恻隐仁爱之心,怎么不能统一天下呢?”齐宣王听了后更加乐不可支:“请详细说一下。”孟子就接着陈述了齐宣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的问题,使得齐宣王终于大悟,承认错误,请孟子教诲。
这是一种进“忠言”的好方法,其实,就连唐代著名的“诤臣魏征”也经常采取委婉的方式向皇帝进言。
权威分析
在现代职场中,也是如此,很多时候,上司是被说服的对象。由于种种原因,上司可能会作出错误决断,一个有责任心的下级应该尽全力提醒和说服上司改正错误的决策。这既是对上司的爱护,又是对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
发现上司的问题并不难,对于下属来说,难的是敢不敢当面提出,或者知不知道该如何提出。拙劣的建议、方法很可能会毁了自己的前程。通常情况下,人们存在一种消极防卫心理,担心多嘴多舌会触犯上司,招致打击报复,故而对上司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听之任之,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反正出了问题,责任也不在自己。其实,这种明哲保身、三缄其口的态度是不正确、不负责任的。一切称职的下属都应出于公心,多一点大无畏精神,敢于对上司的问题给以同志式的说服。更何况,绝大多数领导者还是非常愿意倾听下属意见,希望把工作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