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事的艺术全集
36483600000064

第64章 找亲戚、同乡、邻居办事的技巧(3)

可能翻译太差,外商只是笑着摇头。而李先生听着那浓重的东北方言,是那么的悦耳,那么的亲切,激动得眼泪差点流出来。

李先生走近那小伙子,亲切地问:“你是东北人?”

“对啊!”

“你是黑龙江的?”

“啊呀,老爷子你真神了,我不认识你,你咋知道我呢?”

李先生风趣地说:“高粱米饭炖大马哈鱼贼香呢,可惜我几十年没吃过了。”

“老爷子真逗,你去过黑龙江咋的,咋啥都知道呢?”

李先生把小伙子拉到一边,亲切地交谈起来。原来小伙子是黑龙江东方县人,前进乡准备搞一个食品罐头厂,这次代表乡政府来洽谈会上谈项目,项目投资200万元,谈了几家外商都未谈成。

李先生问,食品罐头厂的前景如何?小伙子牛气十足地说起来:“我们的主产品就是将大马哈鱼做成罐头,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好产品。现在是快节奏时代,食品罐头前景看好。……”

李先生问:“你们那欢迎我这样的老头子吗?”

小伙子热情地回答:“老爷子,这不把话扯远了吗?八方来者都是客,我们谁都欢迎。如果能为我们投资建厂,我们更是热烈欢迎。” 当小伙子听清“李孝正”三个字后,惊得睁大眼睛,怔了半天:“啊呀妈呀,咱是老乡啊,您真是美国那个李先生?太知道了,知道你们家的钱多得能埋活人……”

后来经小伙子引见,李孝正先生特地走访了黑龙江,先后投资千万元项目资金,创办了几家经济实体。

正是小伙子的“乡音”为自己的家乡引来了投资。

所以,求老乡办事时,不妨用“乡音”请求对方,对方深感亲切之余就会很容易地伸出援手。

用“乡物”办事

在与老乡打交道时,一般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既为同乡,理应帮忙,如还用礼物与之,这不太俗了吗?”这种想法在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广义来说,则是谬论。

老乡与其他关系不同之处就在于,老乡之间的关系是以地域联之,有一份“圈子”内的情存于心上。

什么样的水养什么样的人,在一个地方长大之后,或许有许多事情都已经淡忘,但是生活习惯是不容易变化的,心中的烙印不会变化。 家乡的土特产就能引起老乡的诸多感受,勾起共同话题,借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易于沟通,从而能很好地办事。

战国时期,卫子期在一个小国蔡当上大夫,深受国君器重。但蔡国在当时地小人少,经常受别的大国欺负,为此,卫子期深感不安,与国君商量要找个大国作为庇护所,最后,他们挑中了地处邻毗的楚国。

可是怎样才能将这种意思传达给楚王呢?又怎样才能成功呢?还有,应怎样做才能做得既顾及国家体面,又可达到目的呢?

这些困扰了卫子期很长一段时间,他经常日思夜想。终于,他想起了一条路:那就是找楚王身边的侍从公羊独,他是蔡国山齐郡人,与卫子期刚好是同乡。

于是,卫子期在通过其他人与公羊独接过头后,就化妆成一个商贾,前往楚国都城郢。

到了公羊独的府第,卫子期托仆人将一盒东西送进去给公羊独,不一会儿,只见公羊独亲自带领家人,前来迎接卫子期。

是何物竟使得公羊独如此看重呢?原来,卫子期当时在国内也为要送公羊独什么礼品深感头痛过,他知道公羊独家产庞大,富可敌国,如送黄白之物则定然不喜,于是他出奇制胜,特叫人准备蔡国山齐郡的特产咸鱼干20马车,一路浩浩荡荡开往楚国。

公羊独在楚国什么都有,什么也不缺,但他有一个癖好,就是爱吃自己家乡生产的咸鱼干,可一直苦于吃不到正宗的咸鱼干,这次,卫子期以如此大“礼”相赠,他焉能不喜,焉能不乐呢?

这个例子很明显地告诉了我们在老乡关系上,这“礼”该怎么送,送些什么,卫子期实在很高明!他抓住了公羊独这个老乡的癖好,投其所好,最后达成了目的。

所以,老乡之间除了可用“乡音”引起共鸣外,“乡物”也是一样,它是很普通的东西,本身也许并不贵重,但其中所包含的情意却非“乡外人”能看出来,体会出来的,它会起到勾起老乡思乡之情的作用,然后会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对你这位老乡“另眼相待”,照顾有加。

农业部某领导,出身于江南水乡,后加入部队,官至副部级。偶获悉镇中一远亲过来探望,便嘱托道:“给我带点咱们家的茶叶来,记住,是咱们家镇上的,我不要什么龙井之类的。”亲戚恰巧求他办事,给自己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找一个工作。于是千里迢迢,带了50多斤茶叶来到北京。两位亲戚见面后,谈起了彼此小时候的趣事,谈起了其他亲戚的情况。这位领导对茶叶做了一个评价:“自从到了北京,这些年就没有喝到过咱们家的茶叶,其他的茶叶喝得有味道,但怎么样也品不出家乡茶叶的味道。你来正好给我解了馋。”亲戚答道:“是啊,咱们这茶叶都是自己一条龙加工,留给自己用的,当然做的时候就细致多了,味道也格外的好。”待到两位亲戚家常理短地说了个痛快之后,谈起儿子的问题,这位领导问了一下情况,便说:“小事情,到时候让他直接来找我就行了,大学生,我们农业方面还缺人呢,你家儿子算是支援我们农业嘛。”

就这样,儿子找工作的事很顺利地就办成了。

当然,这里还需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用家乡的物品作为媒介,还需要一个沟通的环境,同时还要考虑对方接受的难度。对于关系密切的老乡,当然可以一步到位,直接说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对于一般关系的老乡,就需要长时间的沟通方可办成事,“乡物”只是第一步的台阶。

用“乡情”办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千古绝唱,将一个远离家乡、怀念家乡的游子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人自古就有着强烈的乡土观念,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同乡人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因此,如果能好好利用同乡关系,不但可以多几个朋友,更重要的是办事时能得到关照。

值得注意的是,求老乡有个技巧,因为老乡有大老乡与小老乡之分。比如,在关里,东北人都可成为老乡;过江南,北方人又都可成为老乡。这要根据环境而变,在这方面北洋政府时的徐世昌可谓独树一帜。

北洋政府时期前后有七个总统及执政首脑,他们中有六个是行伍出身,唯有徐世昌是无一兵一卒之文人。徐世昌以翰林起家,攀附袁世凯,投其所好,因缘际会,扶摇直上。

徐世昌,清咸丰五年九月(1856年10月)生于河南开封,城内的双龙巷是他的出生地和少年时代活动的地方,算是他的第一个籍贯;据徐氏家谱考证,徐世昌的远祖明朝末年居住在浙江鄞县,这是他的第二个籍贯;乾隆年间,徐家又从北京大兴移居天津,徐认为大兴是他的第三个籍贯,天津是他的第四个籍贯。别人也许会觉得有这么多籍贯是个麻烦,而徐世昌却利用这多处籍贯大做文章。他跟袁世凯论河南同乡,跟冯国璋、曹琨论直隶同乡,与钱能训、孙宝琦论浙江同乡。涉足社会,处处得到同乡的帮助。

由此看来,老乡的关系就大有文章可做了,但说开了,也只不过是一种与人拉关系套近乎的手段而已。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家乡观念,每个人都想利用这种观念结成联盟。

但我们不能不佩服徐世昌的精明,他一个人可以利用那么多关系,同时拉出那么多不同的老乡。试想,生活中如果都能像他这样利用一下老乡关系,应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当然,这得抛开对徐世昌的历史评价。

当今时代,利用乡情办事的事例数不胜数。近至一般的人物,远到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只要事业有成者,无不想为家乡做一份贡献。如果掌握并恰当地利用好“老乡关系”,不论是于人于己,都是有一定好处的。

某知名企业家汪先生原是湖南人,解放战争时,由于兵荒马乱,他跟着父母逃荒到广东,后就在那里定居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汪先生一家人为了当地的建设,就再没有回湖南了。改革开放以后,汪先生以敏捷的思维和大胆的投资,创办一个工厂,经过几年的奋斗与拼搏,现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佼佼者,个人资产总额已过亿。汪先生虽已成家立业,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家乡,想着家乡的人民。现在他年龄大了,很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想法,但苦于工作太忙,无法回去。

这时,汪先生的家乡为了创办当地特有的产品加工厂,需一笔不小的资金,当地政府千筹万措,才筹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于是就派小孙去找汪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小孙是政府对外联络办的,为人聪明,善于交际,且很有办法。他看了汪先生的详细资料后,就判断汪先生这时也很有为家乡投资的意向。因此,在没有任何人员的陪同,也没有准备任何礼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前往广东,并且打包票定会筹到款项。

当汪先生听到家乡来人时,他在欣喜之余也感到有些惊讶。因为久不闻家乡的讯息,突然有人来了,该不会是招摇撞骗之人吧?陈老不由起了阵阵疑心,但出于礼节,他还是同小孙见了面。

小孙一见汪先生这种神情,知道他还未完全相信自己。于是他挑起了家乡的话题,只讲家乡解放前及前30年的风貌变化,他那生动的语言,特别是那浓浓的爱乡之情溢于言表,令陈老深受感动,也将他带回了童年及少年时期。想起了那时的家乡、那里的爷爷奶奶,还有邻里亲戚……很显然,汪先生记忆深处中的那块思乡领地已被小孙的话语深深地触动,蕴藏在心中的那份几十年的感情全部流露了出来,欲罢不能。

就这样,经过3个小时的“聊天”,小孙对借钱一事,只字未提,只是与汪先生回忆了家乡的变迁,犹如放电影一般。最后,汪先生不但主动提出要为家乡捐款一事,还答应了与家乡合资办厂的要求。

小孙就是充分抓住了汪先生的心理特点,抓住了汪先生心中那份埋藏几十年的思乡之情。不但此行的任务圆满完成了,还了却了汪老那份心愿。

一个人,无论是出自什么原因,离开家乡,离开生他的土地,也许开头并不感到有什么难过,但时间一久,或在他乡碰到不习惯的生活习俗,或遇到挫折,他就会感到家乡的亲切、家乡的美好。因此,在游子的记忆深处,有一块属于家乡的领地。也许,现实的生活会暂时将这块领地掩盖起来,而一旦触及到这块领地,那一股思乡潮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泄出来,如闪电一般,充满游子的大脑,触及记忆的神经。

如此看来,要与一个久离家乡的老乡处好关系,有一种特别有效的技巧就是:运用你的语言技巧,与老乡谈起家乡的话题,以此来触动他的思乡情绪,达到共鸣,从而使老乡之间的关系更进一层。运用乡情办事,事情就会变得更好办。

用辈分关系求老乡办事

在中国的乡土观念中,无论年龄大小,只要辈分高的那就是叔,那就是爷。而叔或爷求你办事,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使你不想办,也得客客气气地说话。

清朝末年有一位秀才姓宋,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最后只得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当了私塾先生。

宋某虽说没有金榜题名,但却博学多才,对自己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学生一些“格物致知”之学。虽说山村偏僻,但在那时,西学知识也传了进来,宋某非常欣赏这些知识,经常把它教给自己的学生。

有一次,为了给学生建一间动植物标本保存室,他想方设法地去筹钱,村里借了去邻村,邻村借了就到乡里……最后还是没有筹够。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了城里,希望找几个老乡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