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保持客观公正。
作为主管,不可太意气用事,一心只想着自己部门的利益,因为一旦你与本部门员工一样同仇敌忾,你们与另一个团队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会更加激化。因此,你应尽量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冷静地分析冲突,这样才有助于你得出正确的看法。
(2)应以公司的整体利益为重。
局部服从整体。团队间的冲突肯定会对公司的整体利益造成损害。在处理这类矛盾冲突时,你应有大局观,有时甚至可以为大局利益而牺牲部门的部分利益。
权力牵制中的平衡之术
在领导用权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领导者不能全权独揽、事必躬亲,他必须下放权力,依靠他人的协助来实现有效的领导;另一方面,作为领导者又不能授权过度,造成大权旁落。于是,如何进行权力的分配以及形成权力的制衡关系,也就成了每一个领导者值得深思的难题。
自古以来,无法控制的权力是最危险的,轻则使人身败名裂,重则使国家倾危。曹操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为官者,不但要控制自己的权力,抑制权力欲的膨胀,更要制衡手下人的权力。不给权则无法办事,给权太多则尾大不掉。精明的领导者,既要有宽广的心胸,又要有制衡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
武则天作为权谋大家,深谙制衡之术。武周时最大的两股力量,一是武派,一是李派。武派是武氏家族成员以及与之联盟的武则天的私臣,李派则是李唐王室和拥戴李唐的大臣。武则天对这两派时而扶,时而压,在平衡中以求得权力的稳固控制。
武则天主要通过预备二线、三线队伍,对一线人员构成潜在的威胁和竞争,不断地更换官吏,以不使任何一派的势力过于庞大。
对官员如此,对酷吏也是一样,索元礼、周兴这批酷吏,就是被来俊臣这批新酷吏解决的。由此还引出了一个“请君入瓮”的典故。
对李派的牵制也是如法炮制的。
李昭德曾是武则天身边红极一时的人物,他是拥戴武则天的功臣之一,精明强干又有魄力。武承嗣指使到武则天面前请求废李立武的王庆之,就是被李昭德率领朝臣群殴而死的。武则天对李昭德很信任,甚至武承嗣在武则天面前说他坏话时,反而被武则天讥笑说:“自打我用了李昭德后,就一直高枕无忧,是他在代替我受劳苦。”但是武则天又岂肯将大权交于一人呢?因此当另一个受武则天重用的李派大臣丘愔提醒武则天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归于下”时,一下打动了武则天的心。然后,他说李昭德在外朝专权,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武则天很快罢了李昭德的相位,让丘愔代替他。
当然搞平衡并不只是罢免一两个人就算大功告成了,武则天搞牵制的另一手是在敌对的两派之间搞平衡,不让任何一派完全得势。她在晚年推行李武并贵的策略,所谓并贵就是两派并存且相互牵制。
酷吏集团和武承嗣联盟后,成为武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摧残李派方面下手狠毒。但武则天对他们始终不放手交权。当来俊臣把狄仁杰、魏元忠等李派朝臣的主干力量都罗织进“七大臣谋反案”时,武则天不肯把审讯狄仁杰等人的权力下放给来俊臣,在最后关头保住了这批人的性命,令武派浑身不舒服。后来,武派联合来俊臣把李旦也诬为谋反后,李派面临标志性人物被除去的危险。在最后关头,由于小乐工安金藏剖腹为李旦鸣冤,终于使武则天下决心保留了李旦,这对武来联盟更是极大的牵制。
长寿元年后,李派开始对武派进行攻击,武则天又反对来保护武派。侍御史周矩提醒武则天说,现在满朝都是陛下的仇人,陛下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周矩把这样一个问题摆在武氏前面:你究竟依靠谁?是依靠酷吏,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还是把权力从酷吏手中收回,依靠文武臣僚治理天下?武则天心动了,她决定逐步停止实行恐怖政策。但她还不想一下除去酷吏这支队伍。要杀来俊臣,罪名俯拾即是,但她舍不得杀,留下也许还有用处。果然,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来俊臣东山再起,他帮武氏再次对李唐派残余势力加以打击。
大约在来俊臣再起前不久,李昭德又被召回授予监察御史的职务,他和来俊臣之间的斗争中断了一个时期后,在公元697年上半年又开始了。最后,两人一同下狱。多少年来,武氏一贯将李昭德与来俊臣作为两个相互平衡的砝码。当来俊臣下贬时,他昭德也下贬;来俊臣起复时,李昭德也起复。两个势如水火的仇敌,有着极为相似的荣辱起伏遭遇。这当然不是命运的决定,而是巧妙的人事安排。所以,现在来俊臣行将处决,则李昭德也是非死不可了。六月丁卯日,两人同日被“弃市”。
武则天晚年更坚决地执行“李武并贵”的政策,她把李显召回立为太子,但又让李氏兄弟和武三思等人明誓共相容,还把拥李的宰相魏元忠、丘愔外贬。甚至当她病情恶化的时候,还坚持既不让李显、李旦,也不让武三思、武攸暨之流,甚至也不让她唯一的女儿太平公主入宫侍疾。这当然与她习惯于二张的侍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她不想表现出对武、李中任何一方的偏向。
李派最终靠政变结束了武则天的执政生涯。那是李派潜藏深伏、蓄积多年的结果,也因为武则天太老了,无力掌控局面了。但多方牵制搞平衡的权术确实让她超脱于各派之上,扮演着最后终结者的角色。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时,用谁去解决复杂的问题是领导者的艺术。如何找到利用并调动各方力量的支点,使得各派力量都有效地为自己所用,这就是领导者的制衡之术。当一个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各层面的人物已经自然根据综合能力的不同排成不同级次的时候,容易让排位较前的人坐大,以为天下就是靠他们打下来的。
于是有些领导引进新的人才来打破原有的平衡,使得所有的人需要重新排位,这种不平衡,犹如在沙丁鱼中放入一条不安分的鲇鱼,既可以让大臣们保持积极性,又能使领导稳坐高位,驱使天下才智。这正是制衡的高明所在。
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固然是领导者的大忌,但过分地分权,或者在分权中使某些下属的权力过大,都会严重地削弱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甚至还可能造成组织内部的混乱局面。因此,领导者在处理这两者关系时,必须得有一个准心:
首先,领导者要有分权意识。事实表明,领导者只有善于授之以权柄,使之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各展所长,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其次,在分权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套制衡的策略,以防止下属集权现象的发生。要深刻明白权力不受监督制约就必然会产生臣强主弱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驾驭下属,必须设法在下属之间形成权力制衡的关系,以防止少数人专断。
最后,要善于分权。分权的时候要兼顾授权和监督并重。
有机契合集权与分权
企业经营管理权限的分配方式分为集权和分权两种。集权是指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限较多地集中在企业上层的一种形式。集权的特点是经营决策权大多数握在企业高层领导手里,他们对下级的控制较多。而所谓的分权是指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适当的分散在企业中下层。它的特点是上级的控制较少,使中下层有较多的决策权。
有这样两个例子。有一家主要从事食品加工的乡镇企业,老板张总事事躬亲,对员工信任度不高。每当营销员将要出征时,他就会再三叮嘱:“你们遇事一定多汇报;否则,出了问题,后果自负!”因而,在外省打拼的营销员们一个个小心翼翼,生怕办错事,结果算到自己头上。
因此,张总经常接到这样的长途电话:“张总,一天30的旅店没找到呀!租一间一天35的屋子可以吗?”、“张总,这边的客户表示需要我们意思意思,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买几条三五送去呀!”无论事情大小,他们一律请示回报,只要未经老板认可,他们绝对不会主动做主。
最终,一些有能力的营销员感到手脚被牢牢束缚着,有劲儿使不出,只好选择离开,另谋高就。留下来那些的营销员只会请示,工作起来没有丝毫主动性,领导不安排的事情一概不做,一年到头业绩平平。而张总也整日手机响个不停,忙得脚打后脑勺,上百万元广告费像打水漂一样毫无效果,好端端的一个企业处于濒危边缘。
第二个例子是这样的。有一家颇具影响的民营企业,它所生产的高压锅因质量好而广获好评。这家企业的老板喜欢分权式管理,他让每个营销员承包一个省级市场,公司与其签订承包协议,产品以出厂价下浮25%提供给营销员,营销员必须要保证在一年内完成一定量的销售任务。至于营销员如何销售,公司一概不管。
老板的这一招的确是极大地调动了营销员的积极性。大家各出奇招,短短几年,企业就在创造了上千万的销售业绩的同时,也造就了许多百万富翁。但是好景不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富裕起来的营销员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斗志,公司业绩陷入低谷。
公司老板有心自己接管渠道,但是发现难度很大,——渠道已经被他们牢牢地把控在手中。更让老板没有想到的是,有的营销员竟然“监守自盗”,在销售公司正品的同时,自己私设黑工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将其投入市场鱼目混珠,大发其横财。就这样,一家前景广阔的企业断送在这些营销员手中。
第一个案例是集权的代表,第二个是分权的代表。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管理中,“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是非常容易发生的现象。集权可以更便于管理,但高度的集权会导致权利欲望的高度膨胀,最终导致盲目崇拜!分权可以有效地分散权力,使权利不会过于集中,而且更有利于民主化,但是不便于管理,会有很多漏洞!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不管是采取集权还是分权,企业都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与它相配套,尤其是在分权的过程中,制度约束和文化平衡是一种重要的保障。不恰当的集权与不恰当的分权,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伤害。只有控制住大的风险,才能达到集权和分权的相对平衡。总的来说,领导者应该谨慎从事,采用逐步缓慢放权的“渐进”方法,在放权的过程里,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偏差,合理地逐步放权,而不要希望立竿见影。
在企业操作中,企业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很复杂的。方法、理论、原则只是一种参考和指导,集权与分权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适时调整集权和分权的结合点,才能做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也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业务的发展,才能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