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大全集
36481300000003

第3章 领导的原则:内圆外方(2)

《战国策·中山策》有言:“同忧者相亲”。在现实生活中,若想使别人与自己同心同德,必须结成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众人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人心离散、各有所图,则事业必败无疑。

外圆内方的人在处理群体内部的利益关系时,会持审慎的态度。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首相张伯伦说过:“世界上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这句话虽然讲得有点绝对,但如果撇开特定情况,就一般意义而言,还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以利聚。人与人之间,当彼此的利益趋同时,冤家可以变成“亲家”;当彼此的利益相冲突时,友人可能变成敌人。所谓友、敌关系,只是在双方的利益关系大体不变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其稳定性。前提变了,双方的关系也势必随着发生变化。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与人的关系如此,国与国的关系也是如此。

外圆内方的人与有关人员建立同利共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会使大家认识到,作为共同的事业,成则共利,败则共害,使大家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互相配合,共同奋斗。

能否与人搞好团结,使人与自己同心同德,这不仅取决于一个人的诚意,还与这个人平日做人的方法有关,下面谨提供外圆内方者的“求同七策”以做参考。

1.不进行无谓的争论。比如:不要脸红脖子粗地去争论诸如人类起源何处,“四不像”是不是麋鹿等无关紧要的问题。这种争论输了又有何碍?赢了又有何益?弄不好反而伤了大家的和气。

2.不参与无聊的讨论。比如:或是说赵大山加薪是因为开了后门,或是说钱二猛与孙三妞可能恋爱上了。诸如此类的道听途说、搬弄是非之事,千万不要参与其中,这些事很容易得罪人。

3.不妄下伤人的结论。比如:或是说李家的摩托车肯定是楼下刘家不争气的二小子偷的,或是说周师傅与张阿姨背后可能有点那个。像这类关系到别人的名声或切身利益的事情,如果妄下结论,极易伤人,而且流言伤人甚于刀剑。

作为领导,要想求同,则应该:

4.谋同筹。即做计划、定方案、拿办法,要尽量让人参与进来,要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使决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样便人人都有主人翁意识了。

5.事同做。进行合理分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其能、各负其责。领导不能越俎代庖,事必躬亲;也不能只重用一些人,而冷落另一些人。否则,被冷落者或是冷眼旁观,或是暗中捣乱,弄得你有苦难言。

6.功同有。工作取得成绩,领导不能贪众人之功为己有,不能只顾往自己脸上贴金,而要实事求是地肯定、表扬甚至奖励自己的部属,使大家都有成就感。

7.利同沾。领导不可独吞众人之利,应以比较公平、合理的办法,使众人有福同享、有利同沾。大家见事业的成败与自己利害攸关,便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同心同德、奋发上进了。

如果能善用以上“七策”,做部属的要与同事搞好团结,做领导的要与部属形成合力,自然就并非难事了。

永存周而不比之心

外圆内方的人,往往能克服人性的弱点,即使身居要职也不傲不妄,既谦逊又自尊。这是因为谦逊使人亲,自尊使人敬。

人性中,往往有种自高自大的倾向,人们总能找到自己的长处而自我欣赏,并喜欢将自己的优点与他人的缺点相比,以获得优越感所带来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好为人师,动不动就以智者的身份津津乐道地对人说教,则别人的自尊心便很容易产生对说教者的抗力,那么好为人师者必然为人所厌。

有时即使还有人愿意听好为人师者夸夸其谈,但他自以为高明的地方有时并非真的高明。如果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显然是事与愿违的,弄不好只能是贻笑大方。

醉汉蹒跚地行于街头,目空一切且自得其乐。在这个世界上,醉汉般的自我陶醉者远多于虚心求教之人,好为人师者若不明白这个实情,动不动将有限的聪明在人前卖弄一番,那么在社交圈子里,也就很可能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某人的学识才干令人仰慕,或工作成绩使人佩服,当人们出自内心地称赞他时,如果他态度谦虚,那么大家对他的敬佩之情更甚;如果他不仅坦然接受众人的赞美,而且还索性顺着竿子往上爬,竟沾沾自喜地自行夸耀一番,则大家原有的敬佩之心不仅大为冲淡,说不定还会心生反感。

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生怕别人对他的“过人之处”和“丰功伟绩”一无所知,便先绕个小弯,随即便切入正题,大言不惭地将自己着实吹嘘一番。更有甚者,一些人或贬低前任以突出自己,或攻击领导以标榜自己,或诋毁同事以美化自己,或轻贱下级以突出自己,或夸大困难以彰显自己,或虚报成绩以抬举自己……此时,言者痛快淋漓,而听者则不仅是颇为反感,有时还令人深感恶心。即使有人顺着他的意思夸赞一番,也多半是面誉心非、言不由衷的。

这种人本意是想留给别人一个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使人听完以后对他肃然起敬,而实际上却是把自己虚荣、骄傲、无知的本性展露给了对方,从此给对方留下一个修养浅、品位低的坏印象。

为了事业的需要,外圆内方的人在向领导汇报个人工作时,或是在其他特定的场合,他们会用平实的语言恰到好处地反映自己的长处及成绩。此外,在其他的场合,他们也真正做到了淡化自得之心,忍住自褒之嘴,不过于表现或表扬自己。尤其是可能引起别人嫉妒的得意之事,更会藏之于心,不喜形于色。德国的叔本华在《幸福格言》里指出:“虚荣心使人饶舌,自尊心使人沉默。”一个外圆内方的人从不会沾沾自喜、夸夸其谈。

生活中,主观上热衷于表扬和表现自己的人,在客观上却往往是极大地贬低和丑化自己。遗憾的是,这一恰恰相反的结果往往出乎当事人的意料之外,不容易被当事人所认识。况且,有些修养差的人,即使认识到了也不一定忍得住。

中国有个传统的说法,即是“三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由此看来,作为许多人能在一个部门里共事似乎也可以说是一种缘分。有的人比较珍惜这种缘分,而有的人却自高自大,无视甚至轻易地损坏这种缘分,以致不同的人呈现出各种不相同的人际关系状况。

人际关系应怎样处理呢?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正人君子追求的是普遍的团结,而不是拉帮结派、朋比为奸,小人则反之。一个部门如同一条船,若众人能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只有一部分人朝前划,另一部分人停桨甚至倒着划,这船要达到彼岸也就费时费力了,弄不好也有翻船的可能。所以说,为了共同的利益,为了事业的发展,我们应珍惜同事之间的团结,求得团结的普遍性。

不过,许多部门也常有一些害群之马,这种人的存在就像把一簇铁蒺藜放在了人群里一样,总是弄得人扎手碍脚;又像一块多棱多角的石头,怎么放也摆不平。这种人往往是给别人制造了事端,增添了麻烦,反过来他倒觉得自己很受委屈,好像别人都与他过不去似的。

与这种人相处时,完全把他放在对立面不宜,想团结他,对方又不自重。面对这处情况我们只能采用团结与斗争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转化,既不能无原则地姑息迁就,也不要针锋相对地弄得剑拔弩张。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只要我们坚存“周而不比”之心,同事之间要化异求同、搞好团结总是有希望的。

始终敬而不谀

在工作中,上下级的关系很重要,那么,一个外圆内方的人是如何成功地保持了一个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呢?这就是要在态度上保持不卑不亢。对上级应当表示尊重,应该承认他总有强于自己的地方,或者才干超群,或是经验丰富,所以要做到有礼貌、谦逊。

但是,绝不要采取“低三下四”的态度。绝大多数有见识的领导,对于那种一味奉承、随声附和的人,是不会予以重视的。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应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在必要的场合,也不必害怕表示自己的不同观点。只要从工作出发,摆事实,讲道理,领导一般是予以考虑的。

我们与领导接近,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忽略了他们也是人,对待他们,完全要像对待平常人一样。他们也有欢乐,有悲伤,有缺点,有痛恨,有惊恐,是和平常人一样有感情的。他们并不是上帝或神的傀儡,他们并不因为有了地位就不再是人。他们也有内心的恐惧,别人的稍有疏忽就会激怒他们,他们也容易傲慢。以上即是和他们接触的最坚实的基础。

和领导相处,不要阳奉阴违。如果想和他们玩弄狡黠的花样,存心欺诈他们,那么就真是棋逢敌手了。他们油腔滑调起来可能比你还要更胜一筹,因此,你还是老实一点为好。

和领导相处,也不要低三下四。如果只是一味地说些奉承话及空洞话,这样是不能使对方愉快的。如果是真诚的,那就把深烙在内心的印象,说给他听,那他会深深感到愉快,但你的措词和说话的态度都要得体。你可以把他视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对他提出一些能够表达感情的问题,不要把他视为什么超人。他也实实在在是同普通人一样的,敌不过疲倦,也承受不住伤害。他可能比你更脆弱,而且与你一样害羞。不要认为他的人格不同于常人。他向公众所投射的信心、睿智、仁慈、滑稽或性感等形象,实际上往往是杜撰的。

从管理学来讲,领导是部门里负有计划、实施、控制、协调责任的关键人物,为了保持部门的有效运作,维护领导的权威无疑是必要的。因此,一个外圆内方的人会对领导不卑不亢,敬而不谀。

尊敬领导,就要自觉而有分寸地为领导建言献策,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就要积极认真地工作,为部门创造骄人的业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尊敬领导,就要维护领导的权威,要坚定不移地执行领导的正确决定;就要维护领导的声誉,不仅自己不能背着领导说长道短,而且在别人恶意攻击领导时,还要巧加化解,以维护领导的形象。

尊敬领导,还要在领导最困难、最需要援手时挺身而出,为领导排忧解难。作为一个好下属,与其赠送领导礼物,不如奉献领导以诚,后者对领导来说或许更显珍贵。

但是,尊敬领导并不等于对领导无原则地投其所好。当领导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时,要掌握分寸巧妙地提醒、善意地规劝;尊敬领导也不等于对领导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使领导放松自律之念、滋生骄满之心。

总之,一个外圆内方的人应该了解上级的个性。上级固然是领导,但他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有他的性格、爱好,也有他的语言习惯。如有些人性格爽快、干脆,有些人则沉默寡言,事事多加思考。你就必须适应这一点,不要认为这是迎合,其实,这正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方面。

以柔克刚成就帝王梦

在秦末起义的群雄中,刘邦是唯一一个非贵族出身的将领,在军事上也一直处于劣势。但他却从弱到强,一步步地走向壮大。追究其原因,恐怕首先应归功于他亦刚亦柔、亦阴亦阳、外圆内方的个性。

刘邦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不安于贫困的家庭生活,也不喜务农,便出任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这是一个低微的职位,国家不给俸禄,只拨给一块土地,自己耕种,所得就是报酬。但是自从他当上了泗水亭亭长后,因公事出入县衙的机会就多了,这时他浑圆的性格便一步步地体现了出来。刘邦目光敏锐,善于察言观色,能洞察人们的心理活动。他嘲笑人,但不得罪人。浑圆随和又具有攻击能力。因此人们并不介意刘邦取笑自己,非但不介意,而且他不在场的时候,大家还感到好像缺少些什么,觉得有些索然无味。他待人宽厚,喜欢施舍,性情豁达大度,行为放荡不羁。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刘邦的个性的亲和力,他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且也能看出他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以及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他能把自己融合于不同阶层的不同人中。一介亡国之民,在秦帝国的暴政之下,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且不安于现状的人,面对举世混浊的种种世态,又没有改变现状的机会,他只能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取笑人们身上的种种可笑之处,以发泄心中的压抑、积愤和不满,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下层人的生活经历,使他练就的适者生存的能力,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这场斗争中,充分发挥了外圆内方的个性特点:一松一紧,一柔一刚,一慢一快,一虚一实,一开一合,一方一圆……前进后退,左顾右盼,演出千招万势的景象,将对手引入八卦迷阵,迷迷糊糊,为他所制。刘邦的军队人数少,来源较杂,整体素质不高,但他施行了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实击虚,按部就班,不愠不火。有强攻也有智取,有长驱直入也有步步为营,有当机立断也有集思广益,终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