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大全集
36481300000002

第2章 领导的原则:内圆外方(1)

智欲圆而行欲方

方、圆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一对概念。其含义因讨论的对象不同以及论述的层次、角度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地说,“圆”有动态、整体、体、圆满、灵活性等含义,“方”则相对地具有静态、部分、用、规则、原则性等含义。

从动、静的角度讲,圆为动、方为静。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动地静,并由此引申出圆动方静的含义。在《易经》研究中讨论64卦,有“方图”和“圆图”,方图和圆图结合起来,就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问题。

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讲,圆为整体,为事物的全部可能性、多样性;方为个体,为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所有的“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圆”。

从体和用的角度讲,圆为事物的体,即本质,是抽象的、混一的;方为事物的用,即现象和应用,是具体的、分化的。

从灵活与原则的角度讲,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为以不变应万变。

古人说“智欲圆而行欲方”,意思是说人的智慧要圆融无碍,不仅要能坚守原则以不变应万变,而且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具体分析此时、此地、此人的具体情况,以求得最佳的解决方式。也就是说,为人处世外形宜圆,要能与人融洽相处;为了不流于庸俗,则内心宜方,即对大是大非的问题仍需有主见、讲原则。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八面玲珑,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态度不鲜明,行为不果断,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永远让人琢磨不透。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以圆的方式表达方的内容,这就是智圆行方。

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那就离成功不远了。圆融处世要学会四“不”:

1.话不说满

有的人在说话时,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动不动就说“绝对”怎么样,把话讲得斩钉截铁,不留半点余地,以致在特定情况下,使自己进退维谷,颇为尴尬。而有外圆内方个性的人就不会感情冲动、头脑发热,也不会把话说得过于果断,避免把自己的退路全都封死。

他们永远不会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还没证明对方为错误之前,对方已经准备应战了。外圆内方的人绝不会无端地为自己树敌。因而,他们在遇事时多用“可能”、“也许”、“力争”;少用“绝对”、“肯定”、“保证”,以便使自己遇到特殊情况时有个回旋的余地。

2.事不做绝

俗话说:“人情留根线,日后好相见”,这是教人做事不能做绝,以防日后还有打交道的时候。不把事做绝这是外圆内方者的表现,因为:

(1)当时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没看到可能理亏的一面,把事做绝便无挽回的余地。

(2)当时一气之下把事做得过了头、出了格,但事后想起来也觉得荒唐甚至内疚,把事做绝便很难进行补救。

(3)将会给公众以刻薄、霸道的印象,这样也不利于今后的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

(4)很可能把对方逼得忍无可忍而形成对抗的僵局,有时甚至产生难以预料的恶果。

(5)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有求于他,若把事做绝,就有可能使他拒你于千里之外。

(6)如果对方今后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成为你所倚重的人,则今后很难与之打交道。

把事做绝是莽汉的举动、愚人的行为,故古人有“杀人一千,自损八百”、“穷寇勿追”的说法,外圆内方者做事审慎而为,从不轻率地把事做绝。

3.利不全吞

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明白这一点,人人都有追逐私利之心,但人与人的私心有着智慧与愚蠢的区别。愚蠢之人只顾自己之私,不看众人之私,最终引起众人的反感,只能落得个千夫所指。智慧之人不仅见得到自己的私心,也见得到别人的私心,他会千方百计地为众人谋求利益,他自私的眼光更为远大。众人得到满足后,自然会称道于他,他自然会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一份,否则,独享利益总有一天会独吞苦果。

成大事者心里非常明白,一个人分享成果,是一种吃独食的心态,这样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从而为今后的合作带来阻碍。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又说“财动人心”,人们对利有着本能地追求,所以一利当前,外圆内方的人深知:利以酬功,如果功劳是大家共同取得的,就不能一人全吞其利;有利可图之事,也不自己独揽全包,不让别人染指。如果自己利欲熏心,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则别人必群起而攻之,自己一旦成为众矢之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

4.理不独占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也难免一方有理一方无理,或一方理多一方理少。一些修养较差的人,当觉得自己理由充足时,总要把人驳得哑口无言而后快。其实,这样做表面上虽赢了而实际上是输了,他输掉了自己的形象,输掉了交往的情谊。

而外圆内方之人的做法就非常高明,他们往往是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后,也对对方的观点做一定程度地肯定,或是对对方的观点的局限性表示理解,给人家一个台阶下,不独占大道理,让人脸面尽失。其实,如果盛气凌人,意气用事,说不定小事也会伤害相互的感情。外圆内方的人也从不以“理论家”自居,也不会大事、小事都跟别人抬杠、论道理,以此避免使社交圈子里的人疏远或回避自己。

假作真时真亦假

人与人相处是没有绝对诚实的,有时假话和假象更能促进友情和爱情。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于顺境。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者不仅需要坚强,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劝慰。而此时及时送上真诚的安慰,必要时说上几句假话,也都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

有时,假话不一定全是坏话。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诉其家属,而对其本人,则应重病轻说。如果假话唤起了他与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对病魔斗争的意志,就有可能使其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

善良的假话,其用心当然也是善良的,即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帮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气。即使此人以后明白了真相,也只会感激,不会埋怨。即使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通情达理者仍会感到温暖、宽慰。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但仍要实言相告,如不算坏话,也该算是蠢话。

假话,在人际交往中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有些人宣布自己从来不说假话,这句话本身就一定是假话。任何一个人获悉亲戚病重或朋友遭难,就会时常说一些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假话。在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没有不说假话的人。许多假话在形式上与人际间的真诚相处不相一致,但在本质上却吻合于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人都不希望被否定,人都希望猜测的坏消息最终是假的。为了人们许多合理的心愿暂时不被毁灭,假话就开始发挥作用。

而外圆内方者之所以能说好假话,即便是当事人以后明白了真相也只会感激的原因,是他掌握了说假话的三条规则。

1.真实

假话是无法真实时的一种真实。当人无法表露自己的真实意图时,就选择一种模糊不清的语言来表达真实。例如一位女孩穿着新买的时装,问朋友是否漂亮,但朋友觉得实在难看时,就可以模糊作假。回答说:“还好。”“还好”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不太好或是还可以?这就是假话中的真实。它区别于违心而发的奉承和谄媚。

2.合情合理

合情合理是假话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许多假话明显是与事实不符的。但因为它合乎情理,因而也同样能体现人们的善良、爱心和美好。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将要死去,丈夫为之极感颓丧。他应该让妻子知道病情吗?

大多数专家认为:丈夫不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她,也不应该向她流露痛苦的表情,以增加她的负担,应该使妻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尽可能快活。当一位丈夫忍受着即将到来的永别时,他那与实情不符的安慰反而会带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因为在这里,假话包含了无限艰难的克制。

3.必须

是指许多假话非说不可。这种必须有时候是出于礼仪。例如,当一个人应邀去参加庆祝活动前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必须把悲伤和恼怒掩盖起来,带着笑意投入到欢乐的场合。这种掩盖是为了礼仪的需要,怎能加以指责?有时候外圆内方者说假话是为了摆脱令人不快的困境。例如,美国曾经就一项新法案征求意见,有关人员质问罗斯:“你赞成那条新法案吗?”罗斯说:“我的朋友中,有的赞成,有的反对。” 工作人员追问罗斯:“我问的是你。”罗斯说:“我赞成我的朋友们。”

外圆内方者按照上述三条规则去说假话,把假话仅作为在善意的基础上进行交际的必要策略。这同丑恶的假话、同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的假话相比,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那种心术不正、诈骗、奸佞、诬陷的人迟早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外圆内方者的假话会倍添其人性魅力,使人们更爱他、敬他。

谅人之过人不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别人的过失一旦对自己的利益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时,这时倘若兴师问罪,大加挞伐,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了彼此的感情。

一个外圆内方的人,此时则会静下心来,抱着宽容的态度给人以谅解,同时与对方共商弥补过错、挽回损失的办法。别人如有过则必生歉疚之心,他本预料会有斥责之言或对等之行,谁知对方却能表情矜持、言词得体、态度真诚地谅解他,这样做就不仅仅是谅人之过人不仇,说不定还能由坏事引起好结果,使双方的感情有一个质的飞跃。

宽容是人生防止明枪暗箭的盔甲。外圆内方的人,会多宽恕别人,少宽恕自己,更不会指望得到别人的宽恕。一个人倘若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便能内无愧疚,外无仇敌。

用赞扬来代替批评,是史金纳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以动物和人的实验来证实,当减少批评而多多鼓励和夸奖时,人所做的好事会增加。

许多年前,一个十岁的男孩在拿坡里的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想当一个歌星,但他的第一位老师却泄了他的气。他说:“你不能唱歌,你根本就是五音不全,简直就像风在吹百叶窗一样。”但是他妈妈——一位穷苦的农妇——用手搂着他并称赞他说,她知道他能唱,她认为他有些进步了,她节省下每一分钱,好让他去上音乐课。

这位母亲的嘉许,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他成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知名的歌剧演唱家。

在19世纪的初期,伦敦有位年轻人想当一名作家。他好像什么事都不顺利。他几乎有四年的时间没有上学。他的父亲锒铛入狱,只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这位年轻人时常受饥饿之苦。最后,他找到一份工作,是在一个老鼠横行的货仓里贴鞋油的标签,晚上在一间阴森静谧的房子里和另外两个男孩一起睡,那两个男孩是从伦敦的贫民窟出来的。

他对他的作品毫无信心,所以他趁深夜溜出去,把他的第一篇稿子寄了出去,免得遭人看见笑话。一个接一个的故事都被退了回来,但最后他终于被人接受了。虽然他一分钱都没拿到,但编辑夸奖了他。有一位编辑承认了他的价值。他的心情太激动了,因此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乱逛,眼泪流下了他的双颊。

因为一个故事的付梓和所获得的嘉许改变了他的一生。假如不是这些夸奖,他可能一辈子都在老鼠横行的货仓做工。你也许听说过这个男孩,他的名字叫查尔斯·狄更斯。

人们都渴望被赏识和认同,即使他已经发生了错误,仍然渴望宽容。人的能力总会不能全部被表现出来,而要想使未表现出来的能力得到发挥,就需要别人的称赞和鼓励。

凯斯·罗伯在加州木林山的公司,就是充分了运用赞美原则。他的印刷厂接的东西,品质是很精细的。但印刷员是位新人,他不太能适应他的工作。他的主管很不高兴,想解雇他。

当罗伯先生知道了这个情形以后,亲自来到印刷厂,跟这位年轻人谈了谈。罗伯告诉他,对他刚接的工作,他非常满意,并告诉他,这是在公司所看到的最好成品之一。他还指出好在哪里及那位年轻人对公司的重要性。

这能不影响那位年轻人对工作的态度吗?几天以后,情况大大改观。他告诉他的同僚,罗伯先生非常欣赏他的成品。从那天起,他就成为一位忠诚细心的工人了。

能力会在批评下萎缩,而在鼓励下绽放花朵。要成为人类有效的领导者,就采用以下的原则:赞美最细小的进步,而不是揪着已经发生的错误不放;要诚恳地认同和慷慨地赞美。

同心者同德

一条破船,在风雨飘摇中驶向彼岸,船上的人此时早已忘了平日的恩怨,有的在扯帆,有的在掌舵,有的在摇桨,有的在补漏。因为他们深知:成则众人同利,败则众人共害。所以大家毫无龃龉,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避免船沉人亡,一定要将这条船成功地划向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