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读懂和掌控你周围的人
36479500000018

第18章 低调处世,于不知不觉中掌控他人(2)

俗语说“不招人忌是庸才”,但在一个小圈子里,招人忌者是蠢才。精通待人处世之道者,往往在积极争取往上前进的同时,还能很自然地摆出一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超然态度,在“不经意”间就让别人采纳自己的意见,而又不为人所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自我尊严”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赶出大本营。不久,基辅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经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也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觉采纳他的正确的作战计划,从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进言策略甚是别致。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在斯大林与华西里也夫斯基谈天说地的“闲聊”中,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往往等他走了以后,斯大林便会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便会在军事会议上陈述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也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且也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也夫斯基也在军事会议上进言,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欲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也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也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

这样一来,华西里也夫斯基的意见也就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因而得以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也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得多。”

在这里,华西里也夫斯基运用的就是一种低调处事的潜智慧,这无疑是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

大多数人,操纵别人的唯一困难,就在于自信心太强。他们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最最了不起,把自我抬得太高,而对别人的自我却视而不见,不屑一顾。因此,在无意之中,他们往往伤害打击了别人的虚荣,其结果反过来又破坏了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保持低调,在“不经意”中让对方唱“主角”的人,真正的主角已经或迟早是他自己。

贬低自己可以获得对方好感

小时候许多人都玩过跷跷板,谁都知道如果一边贴地,跷跷板的另一边必定是荡在高空。这种“跷跷板原理”同样也能应用在人际关系上,亦即适时地贬低自己,将会相对地捧高对方。进一步说,如果对他人采取轻视的态度,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他自然会对你产生敌意,你的人际关系必定会因此一落千丈,造成你事业发展的不顺利。

一般来说,伟大的人都喜欢愚钝的人,记住这一点是不会错的。任何人都有获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别人超过并取代自己。例如,在人事调动时,如果某个优秀、有实力的人被指派为自己的属下,上司就会忧心忡忡,因为他担心某一天对方会抢了自己的权位。相反,若是派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做自己属下,他便可高枕无忧了。

因而,聪明的人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对方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对方的青睐与赏识。当对方阐述某种观点后,他会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并且带头叫好;当他对某项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办法后,不是直接阐发意见,而是在私下里用暗示等办法及时告知对方,同时,再抛出与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见。久而久之,尽管在群众中形象不佳,有点“弱智”,但对方却倍加欣赏,对其情有独钟。

孔子教导我们要“不耻下问”,按这种道理说,“上问”就更应该理所当然,这也是一种贬低自己的方法。在职场中,贬低自己尤其必要。领导也许学历不如你,某些方面的能力也许不见得很强,但是他之所以成为领导,自然有他的长处,多向他请教不但能增长自己的长干,有助于完成好工作,也能给领导留下良好的印象。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陆和李是同一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的成绩都很优秀。两人分配到同一家单位。一年以后,陆被提升为部门主管,李则调到公司下属的一家机构,地位明升实降,因为没有任何实权。为什么?

他们分配到该单位后,领导各交给他们一件工作。陆在调查分析之后,提出了若干方案给领导看,又向领导逐条分析利弊,最后向领导请教,用哪个方案?这时,领导对他的分析已经很信服,当然采取了他所推荐的那个方案。然后,他又问领导如何具体实施。领导说:你自己放手干吧,年轻人比我们有干劲。陆连忙说,自己刚来,一切都不熟悉,还得多听领导的意见。因为陆的态度谦恭,意见又到位,领导很满意,当即向几个部门的头头打电话,让他们大力协助小陆的工作。因为有了领导的交代,小陆在实施自己的方案时又时时注意与各部门人员协调,他的工作完成得又快又好。

小李呢?他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方案也设计得十分到位。但他一心沉浸在工作的热情中,全然不记得要向领导请示一下。领导是开明的,既然说过让他全权处理,自然也不干涉,但也没有和下面人交代什么。等到小李把自己的计划付之于实践,各部门人员见他是新来的,免不了有些怠慢,小李心直口快,与某人顶了起来,这可惹了麻烦,因为这人正是公司总经理的亲信。后果可想而知,他的工作处处受阻,最后计划中途流产。

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常常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儿瑕疵,让人一眼就看见他“连这么简单的都搞错了”。这样一来,尽管你出人头地、木秀于林,别人也不会对你敬而远之,他一旦发现“原来你也有错”的时候,反而会缩短与你之间的距离。

其实,适当地把自己安置得低一点儿,就等于把别人抬高了许多。当对人抬举的时候,谁还有放置不下的敌意呢?

喜怒勿形于色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一只野兔被老鹰捉住了,像小孩一样的大哭大叫。这时,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得意忘形地对野兔说:“你平时不是跑得挺快吗?这次怎么不跑了?看,还是我们有翅膀的好啊。”接着便大谈自己翅膀的好处,说到忘情处,还手舞足蹈起来正在这时,另一只老鹰突然飞下来捉住了它,它将得到和野兔一样的命运了。野兔在断气之时,对乌鸦说:“啊,你方才还在为自己的平安而得意忘形,现在你也该哀叹和我有着同样不幸的命运了。”

当一个人事业有成,或加官晋爵之时,当然是应该值得庆贺的,但这种庆贺应适可而止,切忌得意忘形而无所顾忌地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在言辞上,那种“上嘴唇顶天,下嘴唇顶地”的高谈阔论,还是少一些为妙,因为在你的身边,还有一些失意的人,你的张扬会引起他们的心态失衡,有时会激起他们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控制范围的事情,以至于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是在失意的朋友面前,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只有在言辞上低调,才能融入朋友之中,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得意忘形而使自己身败名裂的人物不只现在,古代也有许多。

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魏延就有一定的典型性。在蜀国的全盛时期,魏延也算是一员猛将,但在“五虎将”面前还算不了什么。在经过东征西伐之后,“五虎将”相继死去的时候,魏延就成了无人能敌的战将,他也由此有了值得骄傲的资本。此间他不但被封为南郑侯,还被称为征西大将军。但魏延并不像诸葛亮那样为蜀国大业鞠躬尽瘁和竭尽忠诚,而是想自图霸业。他此时的心态已膨胀得不能自控,仿佛觉得他已经是天下第一高人,无人能与其匹敌了,于是他得意忘形起来。

《三国演义》是这样描写他的:当姜维斥责他说:“反贼魏延!丞相不曾亏你,今日如何背反?”魏延横刀勒马而言:“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杨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杨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日:“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魏延大笑:“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魏延身边,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

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是人人向往的人生境界。但是得意却不可忘形,如果被一时的得意冲昏了头脑,就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时刻反省自己,这样才能顺达一生。

一个人心里再怎么高兴,也必须加以掩饰,否则,自己的心意岂不全被对方猜透了。喜怒形于色,不知“隐黑”,易于冲动,思想偏激,生出的古怪念头,稍稍过量便会使我们的判断处于病态,使我们因失控而幼稚、肤浅。感情用事不会有好结果,你要做到不管是大顺之时还是大逆之际,都不会有人批评指责你情绪不稳定。

谨慎的人总是试图永远保持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能力显示出真正的人格和心力,因为成大事者不会轻易受情绪制约,纵使有如何厌恶与愉悦的心情,也绝不会轻易地流露出来。对于极端厌恶的人,能把嫌恶之情深深隐藏起来,见面时,仍然装出十分亲善的表情,礼貌而诚挚地问候对方。

在人生与交际中,感情用事,嘴上没个把门,喜怒外形于色,乃是黑白人生之大忌讳。

锋芒毕露易成别人的靶子

身负绝世才华是好事,但如果丝毫不懂收敛,也是很难立足的,甚至会招致厄运的。

古今中外,一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

吴王箭射灵猴的故事留给人们的启迪正在于此。

吴王乘船在长江中游玩,登上猕猴山。原来聚在一起戏耍的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与荆棘丛中去了。

但有一只猕猴,想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它在地上得意地旋转,旋转够了,又纵身到树上,攀援腾荡。吴王看这猕猴如此逞能,很是不舒服,就弯弓搭箭射它,那猕猴从容地拨开射来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吴王脸都气红了,命令左右一齐动手,箭如风卷,猕猴无法脱逃,立即被射死了。

吴王回头对他身边的人说,这灵猴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致丢了性命。要以此为诫呀!可不要用你们的姿态声色骄人傲世啊!

时常有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洋洋得意地自夸,喜欢被别人奉承,这些人迟早会吃亏的。所以在处于被动境地时一定要学会藏锋敛迹、装憨卖乖,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对方射击的靶子。

三国时的祢衡年少才高,二十来岁时便跻身名士权贵之中。祢衡目空一切,很瞧不起那些所谓的上层贵族高人,把他们视为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祢衡眼下,举世无才。

汉献帝初年间,孔融上书荐举祢衡,大将军曹操欲召见他,祢衡不知道天高地厚,出言不逊。曹操心中不快,最后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以羞辱他。祢衡也因此更嫉恨曹操。一次曹操大会宾客时,命祢衡穿鼓吏衣帽击鼓助乐,祢衡竟当众裸身击鼓,以羞辱曹操,扫他们的兴。曹操对之深以为恨,但曹操聪明,不愿杀祢衡而脏了自己的手。他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