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轻松学点心计学
36477900000059

第59章 坚果效应: 放下,就会自在

在非洲土人利用狒狒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这种习性来捕捉狒狒。狞猎方法是,把狒狒爱吃的坚果放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箱里面,在木箱上开一个只能伸进狒狒前爪的小口,当狒狒一旦爪子抓住坚果,这时爪子变大,而无法再抽出箱口,这样就捉到了狒狒。狒狒这种只想得到坚果而不懂得放下的道理称为坚果效应。

人们总会嘲笑狒狒的愚蠢无知:为什么不松开前爪放下坚果,前爪不就出来了吗?也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这个道理看上去我们谁都明白,但放到自己身上就不理智了。我们审视一下自己,也许会发现,并不是狒狒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而费尽心思,结果常常是作茧自缚;因为放不下快要到手的职务、待遇,而整天东奔西跑;因为放不下权力的占有欲,而行贿受贿,溜须拍马,不惜丢掉人格和尊严,挺而走险,一旦事情败露,身败名劣,后悔莫及。

在生活中,我们都让自己承受了太多的东西,很多时候,似乎哪一样我们都放不下,也不舍得放下。结果在沉重的负累面前,我们的步伐近乎蹒,等到几乎承受不住的时候才会被迫去寻找解脱的方法。

有一位诗人说过:“放弃是一种解脱,只有放弃困扰,我们的思想才能解放;只有放弃了思想包袱,我们才能面对种种困难。”不会放下,就只能被所谓的“执著”套牢,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人生之路进退两难。

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放下牵绊人生的东西,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走出失败的阴影,走出世间的纷纷扰扰,人生的背包就会变轻。放下,就会自在。

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婆罗门的贵族来看望他。婆罗门双手搁哪一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作礼物。

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就放下左手的花瓶。

佛陀又说:“放下”。

于是佛陀们又放下右手的花瓶。然而,佛陀仍旧对他说:“放下”。

婆罗门茫然不解:“尊敬的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你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彻底地放下执著。只有当你放下对自我感官思虑的执著、放下对外在享受的执著,你才能够从生死的轮回中解脱回来。”

佛家劝人们放下,不是要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是说做过之后不要执着于事情的得失成败。如果我们学会了“放下”的智慧,那么不仅会利及周围的人,更是从根本上解脱了我们自己。

想要摆脱世间的烦恼,减轻人生的背包,有时,我们需要这种“放下”的勇气,否则,只会被无尽的欲望所牵绊,陷入“追求—实现—追求”循环往复的束缚当中。只要我们能够适时地放下,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就会得到解脱和自在。

其实,放下,是人与自己的斗争,是获得淡然心态的方法。如何的放松和解脱,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的选择和放下。只要懂得放下,就能够拓展人生的宽度。因此,放下,不一定就意味着失去,说不定还是另外一种获得。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次,他和齐威王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结果,田忌都失败了。

比赛还没有结束时,田忌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 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 “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 “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 “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 “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 便站起来讥讽地说: “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这次比赛,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田忌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

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慌乱了。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这里孙膑巧妙的运用放下的智慧,理智的舍弃下等马,反而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正所谓有所舍亦有所得。

为人处世,勇于放下事事皆可通达;事业沉浮,适当放下能定输赢;生活中,学会放下尽享轻松;工作中,懂得放下路宽阔。总之,适度放下是一种智慧,既能让人生自在,又能用舍得的心态赢取胜利的人生。

其实,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我们应该相信:属于我们该得到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看淡生活,心平气和,就像徐志摩那首诗里的一句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持有这种信念,那么人生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

“做个有心计的人”

在生活中,学会“得到”需要聪明的头脑,但要学会“放下”却需要勇气与智慧。放下牵绊,人生的背包就会变轻,生活就自在;放下过度的执着,人生的路就会更加宽广。

为自己想的多一点不是自私,心太软是对自己的犯罪心地善良,为对方想的多一点,这没有什么错。但我们背后的委屈和眼泪谁又能看得见呢?别人真的领情吗?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心太软,让自己受到很大的伤害。这其实不是什么高风亮节,而是对自己的犯罪。当我们有可能受到威胁,被委屈,被陷害,特别是当关系自己一生幸福的时候,就不能一味地放松警惕,总是心慈手软。毕竟,这个世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你对别人太宠,别人就不会给我们喘息的机会。

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最怕的就是自己跟不上心计的步伐。别人比你多一点心计,就会有你想不到的地方,这正是可以打击你的有效攻击点。只有保持时刻的警惕,不管对他人还是自己,任何有可能阻碍我们成功的东西都不能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