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小心(人一生必须避免的99个失误)
36465200000037

第37章 小心,紧绷的弦(1)

为心情掌舵成功者大多比普通人懂得自制,因为在工作中闹情绪是非常有害的。

毫无疑问,拒绝或忽视运用自制力的人,实际上是把好机会一个又一个地浪费掉。而且,最糟的是,他们本身并不知道错过了这些机会。

一天,一个很有经验的销售员站在一家商店出售手套的柜台前,和受雇于这家商店的一名年轻人聊天。年轻人告诉销售员,他在这家商店服务已经快4年了,但由于这家商店的“短视”,他的服务并未受到店方的赏识,因此,他目前正在寻找其他工作,准备跳槽。在他谈话时,有位顾客走到他面前,要求看看帽子。这位年轻店员对这名顾客的请求不理不睬,一直继续和销售员谈话,虽然这位顾客已经显出不耐烦的神情,但他还是不理。最后,他终于把话说完了,这才转身对那名顾客说:“这儿并不是帽子的专柜。”那名顾客又问帽子专柜在什么地方。这位年轻人回答说:“你问那边的管理员好了,他会告诉你怎么找到帽子专柜。”

其实,我们不难看到,4年多来,这个年轻人一直处在一个很好的机会上,但他却不知道。他本来可以和他所服务过的每个人结成好朋友,而这些人可以使他成为这家店里最有价值的人,因为这些人都会成为他的老顾客,而不断回来与他交易。但是,对顾客的询问不搭理,或是冷冷淡淡地随便回答一声,是抓不住任何顾客的。

伟大的生活基本原则都包含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同样,真正的机会也经常藏匿在看起来并不重要的生活琐事中。我们能做的是调整心态,推动它。

你可以去询问你所遇见的任何10个人,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在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就。这10个人当中,至少有9个人会告诉你,他们并未获得好的机会。你可以对他们的行为作一整天的观察,以便对这9个人作更进一步的正确分析。你将会发现,他们在这一天的每个小时当中,正不知不觉地因为情绪作怪把自动来到他们面前的良好机会推掉了。

一句箴言: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聪明人才善于抓住它。

换个角度去看事情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换个角度去看事情,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有一只螃蟹住在小河边,没事的时候老喜欢在洞口看天。最近几天经常下雨,每天雨后,螃蟹出来的时候总能看见天边有一道彩虹。第一次看到彩虹的时候,螃蟹非常惊奇,它觉得太美丽了,第二次看到彩虹的时候,螃蟹很想拥有一条彩虹,渐渐地看多了,螃蟹就认为是它对彩虹的喜欢感动了上天,所以,每天彩虹都出来陪它。

螃蟹把自己得意的想法告诉了小虾,小虾可不太相信螃蟹的说法,因为小虾从来没见过彩虹。螃蟹见小虾不相信,就叫小虾一起去看彩虹,为了表示自己的说法正确,螃蟹还特地请了鱼儿作证,最后螃蟹决定找个天气好的日子和小虾一起去见证彩虹。

这天风和日丽,螃蟹带着鱼和小虾一起在那个洞口等待彩虹的出现,可眼看太阳都要落山了,彩虹却一直未露脸。性急的小虾有些等不急了,可螃蟹却安慰说:“我以前天天看到,你放心吧,一定会出现的,今天可能时间还没到!”

可直到最后,彩虹仍然没有出现,大家只好失望而归。

彩虹总是出现在风雨后,螃蟹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总觉得彩虹会一直出现在天边。生活中,经常有人和螃蟹一样自作主张,不善于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而且往往很有信心地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想法常常会带来一些问题。职场中必须学会随时变化个人角度以取得真正的认可。

萧伯纳(英国讽刺戏剧作家)很瘦,一次他参加一个宴会,一位“大腹便便”的资本家挖苦他:“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哦,先生,我一见到你,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常规的救人方法是从水缸上将人拉出,即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却急中生智,用石砸缸,使水流出缸中,即水离开人,这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

逆向思考就是将自然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反向思考,如此往往能出现创新。

在一块土地上种四棵树,怎样使他们之间的距离都相等?

答案是将其中一棵树种在山顶上。找不到答案的原因是习惯于平面思维,没有建立立体的空间思维习惯,而现代化大都市的交通都是立体思维的产物。

认识对象、研究问题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多手段去考虑,而不只限于一个方面,一个答案。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大公司做主管,老板很赏识他,每月给他的薪水有两千多。对此别人都很羡慕,他也很感激老板的知遇之恩,于是便竭尽全力地为老板做事。工作之余,他除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努力帮老板搞营销策划,为公司赚了不少钱,老板也并没有亏待他,他的薪水不断上升,三年之中已从两千多涨到了四千多。

后来公司人员调整,有了一个部门经理的空缺。公司的同事都说这个位子一定是这个年轻人的,而他也认为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因为他的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名单公布以后却出乎大家的意料,接任的是另外一个从哪个方面说都比不上年轻人的员工。这个年轻人有点受不了,他非常伤心,工作情绪也一落千丈。他觉得无论自己付出再多的努力,老板也不会领情。

后来因为情绪的关系,影响到了他自己的正常工作,老板已经警告过他,让他以后要注意了。对此他很烦恼,便找他的好朋友诉苦。

他的好朋友听了之后对他说:“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想到自己只是一个打工的,而老板就是老板。在老板眼里,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应该的,如果你不是这样努力,凭什么拿这样高的薪水呀!”听朋友说完,这个年轻人望了朋友一会儿,便低下头沉默不语。

第二天这个年轻人打电话告诉他的好朋友,说他已经想通了。想通之后,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努力工作,不再去想职位的问题了。几个月后,老板任命他做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部门的经理。

后来老板告诉他,本来上次想让他担任那个职位,可是又考虑用他会大材小用,以后还有更重要的部门可能会更需要他,所以就安排了别人。他顿时恍然大悟。

他对好朋友说:“谢谢你,听了你的话,不但使我得到了一个职位,还使我换一种角度去看事情。”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是否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呢?如果是,请你想想这个年轻人的故事吧。

一句箴言:突破常规,从另外一面看事情会有更多的风景。

放弃自以为是的念头觉得自己非常聪明,非常善于策划,认定一个目标就不放松,小心,那可能是你的自以为是。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想与他一同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发现麻布的那个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急忙跑到林中,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同伴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天忽然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透湿。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得动。那樵夫没办法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黄金的同伴回家去。

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过度的坚持,自以为是,会导致更大的浪费。

历史上的永动机,就使很多人投入了毕生的精力,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一些没有胜算把握和科学根据的前提下,应该见好就收,知难而退。

一个人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首先要有目标,这是人生的起点。但这个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即合乎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的,合乎社会道德的,合乎现实情况的。如果不是,那么,即使你再有本事,千百倍努力,也不会获得成功。

世间没有什么能比自以为是更愚蠢的了。适当的固执可能对事业有好处,一旦固执过了头,就会变得心胸狭窄,敏感多疑了。

有两兄弟,一个是画家,另一个是医生。那位画家自以为是个天才,他骄傲而且暴躁,浮夸自负。他瞧不起自己的哥哥,认为他是个市侩和感情用事的人。虽然如此,他自己却一点钱也赚不到,要是没有哥哥周济他,他早饿死了。

奇怪的是,尽管他外表笨拙粗野,却画了很多的画,还举行个人画展,但每次只能卖掉两幅,从未超过此数。

后来,医生去世了,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留给了他弟弟。那画家在医生的家里发现了25年来他的被无名主顾买去的全部油画,最初他无法理解,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他做出了如此解释:那狡猾的家伙想作一本万利的投资呢?

一句箴言:任何的目标必须合乎情况的发展,不然努力再多也白费。如果不想累倒,那么现在就开始放松

总有可以不快乐的理由,总有可以令人心烦的借口;但如果让自己放松下来,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著名女长篇小说家鲍姆说,她小时候遇到一位老人,教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那时,她摔跤伤了膝部和腕部,有个老人把她扶起。这老人当过马戏班的小丑,他一面帮她掸掉身上的灰土,一面说:“你之所以会受伤,是因为你不懂得怎样放松自己,你要把自己当成一只旧袜子一样松弛。过来,我教你怎么做。”

那个老人教鲍姆和其他小孩子怎么跑、怎么跳、怎么翻跟斗。他不停地强调:“把自己想像成一双松垮垮的旧袜子,你就一定会放松下来!”

其实,不必费力要求自己放松下来,你完全可以随时随地放松自己,口里不断重复:“放松……放松……再放松……”你可以感到一种活力在体内升腾,溢遍全身,你会觉得自己没了压力和紧张,像小鸟般轻松自如。

丹尼尔?乔斯林说过:“我不以自己疲倦的程度去衡量工作绩效,而是应该看我有多不疲倦。”他说,“当一天过完而我感到特别疲倦时,或者是感觉我的精神特别疲乏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天在工作的质与量上都做得不够。”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因过度紧张所引起的高血压或忧郁症的死亡率就会迅速下降,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住院了。

消除或者说避免疲劳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喜欢上你现在所做的事情。下面让我们看看艾丽丝的例子。

艾丽丝是一位公司职员,一天,她回家时显得疲惫不堪,有气无力,不想吃饭,只想上床睡觉。

突然电话铃响了,是男朋友邀她去跳舞!艾丽丝的眼睛一亮,整个人变得神采飞扬。她冲上楼,换好衣服兴冲冲地跑了出去,一直疯玩到凌晨三点才回家。她看起来没有一丝倦意,竟然因兴奋过度而难以进入梦乡。

艾丽丝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足以说明:心理的疲惫比生理上的操劳更易使人产生疲倦。几年前,乔瑟夫?博马克博士在《心理学档案》上发表了一篇实验报告,阐述了对当前事务的乏味是如何导致疲劳的。他让几个学生做一系列音调乏味的试验,结果学生们都感到不耐烦,并且有人抱怨头痛、坐立不安,有些人甚至觉得胃里难受。这些学生还做了新陈代谢的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当人们感到疲倦的时候,身体血压和氧的消耗量明显降低,而当工作较为有趣和富有吸引力时,身体新陈代谢就会加快。

我们的疲劳往往是由忧虑、挫折、不满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工作。往往正是因为压力带给我们焦虑、挫折感,最终导致我们疲劳不堪。

《演戏船》里有一句颇有哲理味道的插曲:“能够做自己乐意做的事,这种人是幸运的。”是的,这些人总是有更多的活力,而又没有忧虑的疲劳。有兴趣就有活力,要知道,和爱唠叨的人同行一小段路要比和知心好友同行十公里还累人呢!

下面是速记员维莉小姐就这一问题讲述她的感受。她说道:

“我的办公室里有四位速记员,一天,某部门的助理非得要我把一封长信重新打一遍,他说,如果我不做,他就找别人去做!我真气坏了,不得不重新打一遍,因为我担心别人会趁机取代这个位置,我只好假装自己喜欢工作——这样一想,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我真的开始有点喜欢它了。一旦我喜欢自己的工作,效率就能提高。后来,某部门主管需要一名私人秘书,就选上了我——因为他说,我总是充满热情地去做额外的工作!这种心态的改变所产生的奇妙的力量,实在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大发现,也的的确确神奇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