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小心(人一生必须避免的99个失误)
36465200000031

第31章 小心,漏水的船(4)

有一个人,进入冷藏室后被无意地关在了里头,顿时他极度紧张,越想越怕,越怕越冷,最后竟真的被“冷”得缩成一团,最后在惊恐中死去。可是,当时冷冻机压根儿就没有打开,冷藏室的温度也并没有冷到冻死人的程度。那么这个人是怎么被“冻”死的呢?

这就是“心理暗示”作用的结果。在他的心里他老想着“我快要死了”,一遍一遍地进行“消极自我暗示”,结果导致死亡。

有一位朋友,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吓得要死,怕得要命,整天愁眉苦脸,焦躁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举一动都像个典型的“癌症”患者,不到10天工夫,体重减了10多斤,后来经多家医院检查,完全排除了患癌症的可能,他才慢慢恢复了健康。

相反,有一位老同志被医院确诊为结肠癌。他并没有把这太当回事,觉得人活百岁总有一死,能多活一天就算胜利,他把癌症视为敌人,坚信“两军相遇勇者胜”,于是不断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只要自己精神不垮,就能战胜癌症这个敌人,一天天好起来。”吃药时他念叨:“这药很好,吃了一定有效果。”走路时想着:“生命在于运动……”这样长期坚持自我心理暗示,渐渐地这种暗示对他身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10多年来不但病情稳定,而且症状消失,自己对身体的康复越来越充满信心。

以上的故事中不同的心理暗示给人以不同的结果。所谓“自我暗示”,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像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种自我暗示,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生理状态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病人来说,积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人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心境,从而有益于病情的稳定和症状的消除。但是,消极的自我暗示,会破坏和干扰人的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以致体内各种器官功能紊乱,抵抗力降低,为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自我暗示“疗法”是由法国医师库埃于1920年首创的,他有一句名言:“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他让病人每天不断重复这句话,许多病人得到康复。其实,暗示疗法实际上就是让病人有一个好的心情,有乐观的情绪,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就能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古人常说“情极百病增,情舒百病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美国新奥尔良的奥施德纳诊所做过统计,发现在连续求诊而入院的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6%。这就告诉我们:情主健康沉浮,凡事往好的方面想,自然能战胜疾病。但是,好的心理暗示也来自于健康的心理、合理的膳食以及对自己生理周期的正确认识,经常注意这些方面也能让自己保持良好的自我暗示。

最科学的食谱能保证营养均衡。日常生活中,每天的膳食必须保证糖、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样也不少。同时,还应当注意克服两种不良的膳食倾向:一是食物营养和热量过剩;二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节食,以致食物中某些营养素和热量不足。这两种错误都足以导致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具体说,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卡路里的能量,工作量大者则需要2000卡路里的热量。不断补充营养是保持精力充沛的前提。

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脂肪类食物不可多食,也不可不食。因为脂类是大脑活动所必需的,缺乏脂类会影响大脑的正常思维;但若食用过多,则会使人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而且长期累积就形成多余脂肪,从而导致更多的疾病。

维生素作用巨大,不可缺乏。从事文字工作或经常操作电脑者容易眼肌疲劳,视力下降,维生素A对预防视力减弱有一定效果,可通过多吃鱼肉、猪肝、韭菜、鳗鱼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来补充。

经常在办公室工作的人,获得日晒机会少,容易缺乏维生素D,所以平常就需多吃海鱼、鸡肝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当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所消耗的维生素C将显著增加,而维生素C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应尽可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补钙和安神。工作中为了避免上火、发怒、争吵等情绪激动,饮食中可以有意识地多吃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以及骨头汤等,这些食品含有丰富的钙质。研究表明,钙具有防止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发生的镇静作用,对情绪的稳定有很好的作用。

及时而恰当的生活调理十分重要。现代人少不了应酬,饭店的食品美味、诱人,但往往碳水化合物过高,而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相对不足,常在外就餐者应注意调节,如果实在不能推掉应酬,在点菜时,应多吃一些瓜果蔬菜以及豆制品、海带、紫菜等。

认识和利用碱性食物的抗疲劳作用。当人体体液里酸性时,会使人有疲劳感。为了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可有意多吃以西瓜、桃、李、杏、荔枝、哈密瓜、樱桃、草莓等水果为主的碱性食物。那些忽视这些水果的人可能会有较强的消极情绪。

认识自己的生理周期。

除此之外,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力充沛程度在一天中是不断变化的,有高有低。大多数人在午后达到精力的高峰,但也不乏个人差异。每个人应找出自己的精力变化曲线,然后合理安排每日的活动。

目前,国外一些公司规定职员必须午睡,以保证工作效率,午睡时间宜在半小时左右,关键是质量。睡时最好能平躺在床上或沙发上,使身体伸展开来。不要趴在桌上睡,这种体位容易使空气受限,颈部和腰部的肌肉紧张,醒后很不舒服,易发生慢性颈肩病。

一句箴言:生活中的事情有时不必思虑过多,如果思虑过多那么各种病都会找上你。

不与疲劳抗争人体是台精密的仪器,只有在休息时休息,才会在工作时工作。

刚过“而立”之年的某出版社美术编辑郭先生,虽说工作、生活都还算过得去,但地位、收入和别人相比都较平平。他不甘心,四处活动,做了好几个兼职,集艺术学校美术教师、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美展中心顾问等于一身,一个星期几头跑,名声大了,腰包鼓了。正当他春风得意之际,人际声望提高之时,身体向他抗议了,他用一个字来概括:累!每晚回到家里,他觉得骨头都要散架了,一上床那些莫名其妙的梦便来烦他。

林女士已近40岁,典型的办公族,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白天倒还好,最怕夜晚来临。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成了没有睡眠的人,几乎用尽了除药物以外的所有土方洋法,也未能解决失眠问题。不仅如此,食欲下降、神经衰弱、****减退等症状也相继赶来凑热闹,家里人都跟着着急,可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问题。

那么,郭先生与林女士到底怎么了?原来他们得了一种时髦病,究其“元凶”乃是超负荷工作导致的过度劳累,被欧美医学专家命名为“过劳伤害”。这种“过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体力上的,或是两者的结合,正在成为21世纪的灾难,其中一些人甚至因之而死亡,谓之“过劳死”。其实,这样类似的病例并不罕见。国内一份涉及1179人的调查资料显示:66%的人有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的现象,62%的人经常喊腰背酸痛,57%的人诉说记忆力明显减退,48%的人脾气因焦虑而变得暴躁。另一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因过劳而引起的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已达到10%~20%,在办公族中更是高达50%,如科技、新闻、广告、公务人员、演艺人员等。

由此看来,“过劳伤害”绝非“不足为虑”的“疥癣之疾”,乃是人类健康的“达摩克利斯剑”,与疲劳抗争的结果就是各种疾病纷纷寻上门来。这应该引起办公族的高度重视,并且一定将其置于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癌症等)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予以预防。下面就是预防医学专家告诉你应该采取的若干对策:

足量且平衡的营养是办公族保持旺盛精力抵抗疲劳的“秘密武器”之一。人体对养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与矿物元素五大类。那么怎样安排一日三餐,才能维持合理的营养呢?一要品种多样化,尽量扩大各种食物的摄取量。二要各品种之间的比例均衡。当然,也不排除在保持“平衡”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对营养物质做出某些调整,以便更好地为健康服务。

如20~30岁期间增加铁、镁等矿物元素以及维生素C的摄入量;30~40岁期间增加叶酸与钙的摄入量;40岁以上除继续增加钙、镁以及维生素的摄入外,还应注意补足硒、硼等微量元素和优质蛋白。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硒的药物制剂,或者精氨酸、鸟氨酸等氨基酸制

品。但铁元素例外,应当适度限制摄入,以免铁质过多危害血管与心脏。至于具体食品,营养学家建议你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不要忘记鸡肉、豆类、菠菜、鱼类、草莓、香蕉、燕麦片、海带、脱脂酸奶等食物,因为它们富含能量,能给予你充足的养分,能帮助你避免过劳伤害,保证机体这台发动机高效率运转。

过劳不仅是体力不济的表现,失望、焦虑、恐惧、神情沮丧等也可使人精力衰竭,心理性过劳就是如此。南斯拉夫医学博士波卡斯为此所奉献的“锦囊”是多笑。他认为笑是最佳的“精神松弛剂”,10分钟大笑能使人全身放松45分钟,当然,这种笑应是发自内心,自然而坦诚。因此,应多与有幽默感的人接触,多看相声、小品、富有喜剧色彩的影视节目,主动求乐。

运动医学专家认为,要想保持持久旺盛的精力,需要经常运动,以增加体能储存,每周散步4~5次,每次30~45分钟,或一星期进行3~4次温和的户外活动,每次30分钟,这些都是必要的。刚开始时,你也许会感到运动后更为疲劳,这正说明你的机体需要调整,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便会慢慢适应,体能会逐渐增加,抵抗疲劳的能力会得到强化。

列宁有一句名言: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休息与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现代人拒“过劳伤害”于体外的“灵丹妙药”。

现代科学赋予我们的含义是主动休息,即在身体尚未出现疲惫感时就休息。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比起累了才休息的被动休息法有着质的进步。科学实验证明,人体持续工作愈久或强度愈大,疲劳的程度就愈重,产生的“疲劳素”就愈快、愈多,消除的时间也就愈长,这正是“累了才休息”的传统休息方式效果差的原因所在。主动休息则不同,不仅可保护身体少受或不受“疲劳素”之害,而且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重要活动之前抓紧时间先休息一会儿。如参加考试、竞赛、表演、主持重要会议、长途旅行等之前,应先休息一段时间。

2.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星期天应进行一次“整休”,轻松、愉快地玩玩,为下一周紧张、繁忙的工作打好基础。

3.做好全天的安排,除了工作、进餐和睡眠以外,还应明确规定一天之内的休息次数、时间与方式。除非不得已,不要随意改变或取消。

4.重视并认真做好工间休息,充分利用这段短短的时间到室外活动,或做深呼吸,或欣赏音乐,使身心得以放松。

一句箴言:与疲劳抗争的结果就是你会永远地倒下,再没有翻身的机会。

不要躺在拖拉的温床上凡事都想拖延一点,你最后会发现自己一无所成,后悔不已。

有一个农夫一早起来,告诉妻子说要去耕田,当他走到田头时,却发现耕耘机没有油了;于是提起油桶想到加油站去,原本打算立刻要去加油的,突然想到家里的三四只猪还没有喂,于是转回家去;经过仓库时,望见旁边有几个马铃薯,他想起马铃薯可能正在发芽,于是又走到马铃薯田去;在去田里的路途中经过木材堆,又记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正当他要去取柴的时候,看见了一只生病的鸡躺在地上……这样来来回回地跑了几趟,这个农夫从早上一直到夕阳西下,油也没有加,猪也没有喂,田也没耕,最后他什么事也没有做成。

在企业里,像故事中农夫一样没有定性的员工不是少数,他们在工作时显得六神无主,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任由随意散漫的性子拖拉,常常很难把一件重要的事完成。作为员工,没有定力,没有为完成一个任务必需的坚定不移的决心,而是三心二意,每天又忙得昏天暗地的,最终将一事无成。

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一个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一个季度……喜欢拖延的人也很委屈,他们有很多的借口:工作太无聊、太辛苦,工作环境不好,老板脑筋有问题,完成期限太紧,等等。这样的员工肯定是不努力工作的员工,至少,是没有良好工作态度的员工。

凡事都留待明天处理的态度就是拖延,这是一种很坏的工作习惯。每当要付出劳动时或要做出抉择时,总会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面对应该处理的事情,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奇怪的是,这些经常喊累的拖延者,却可以在健身房、酒吧或购物中心流连数个小时而毫无倦意。但是,看看他们上班的模样!你是否常听他们说:“天啊,真希望明天不用上班!”带着这样的念头从健身房、酒吧、购物中心回来,只会感觉工作压力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