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叶相同,皮毛乃俄蒙地区的特产,皇宫及北方地区皆有需求,晋商在大做茶叶生意的同时,也兼营皮毛生意,同样获利不少。
商机取决于需求。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商机,哪里就有钱可赚。晋商,正是凭借他们对人们需求的把握而荣登全球富帮的宝座。
山西商业精英雷履泰就是善于发现和利用需求的典型。
清嘉庆年间,在京师做生意的山西帮商人很多。每到年关时候,都要往晋省老家捎寄银钱。
捎寄的途径,只能交给镖局押运。
镖局运现费用很高,路途上也常不安全。辛辛苦苦出来挣点钱,往家中捎寄却也这样不容易。
有一位在京做干果生意的山西帮商人,与西裕成京号掌柜相熟,便与之商量:他往老家捎的银子,先交到西裕成京号,由京号写信给平遥总号,等他回晋后,再到西裕成的平遥总号取银。因是熟人,京号老帮也就同意了。
由此,开了异地汇兑的先例。
但起初,谁也没有把这当回事,只是觉得这样比镖局运现便捷许多。西裕成也只是继续接受朋友的托付,两相兑拨,无偿帮忙,不收任何汇费。
渐渐地,山西帮商人觉出了用此法调度银钱的便利,来求兑拨的人越来越多。这才两相协商,交付一点汇水,变无偿为约定付费。
日升昌票号的掌柜雷履泰独具眼力,很快通过这种需求关系看出了其中的巨大商机:这种汇水虽少,但钱生钱,来得容易,如广为开展,获利必丰。
大方向定了之后,雷履泰便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智能是无穷的,尤其是精明的商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雷履泰开创了汇兑法,亦即由日升昌收银出票,凭票到指定地点的联号兑取现银。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满足其便利性需求,还可以降低风险性。如此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汇兑要收“汇水”,所谓汇水也就是汇费。汇水应该如何确定呢?这着实让雷履泰伤了一番脑筋。
深思熟虑后,雷履泰便确定了汇水的计算方法。汇水并无定额,而是根据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来确定。
待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之后,雷履泰便将自己这一成熟的想法及其汇水的确定方法一并上报于财东。
异地运现,一向是商家的大难事。而且没有哪一个商人怕钱多扎手,而是希望多多益善,有钱赚财东当然乐意。
所以,当雷履泰将其间的利害关系讲给东家听后,财东大为其悦,当即表示同意采纳雷履泰的提议,并以雷履泰所经营的颜料庄作为试点,对汇兑办法进行试营业。结果效果很好,便开始兼营汇兑业。也正是因为雷履泰善于从需求上做文章,巧妙运筹,才使得日升昌的生意很快就兴盛起来,获利颇丰。
穷人总感叹自己找不到合适的赚钱机会,总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发财的机会全被别人捷足先登,但他们却从来没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其实一切商机皆蕴于需求的满足之中。一种商品是一种需求,百种商品就是百种需求。和人的品性千差万别一样,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地域差别之中,在习俗变化其间,在文化变革之时,甚至在时局动荡之秋,皆有千千万万种需求,每种需求其中,都蕴藏着可以赚的银子!而这些需求,穷人却没有用心、用脑去发现。他们把智慧全部消磨在无尽的抱怨之中。
要想摆脱贫穷,光靠抱怨是行不通的。穷人只有在需求的失衡中寻找商机,才有可能找到致富之门。
思维突破:把握需求,把握商机
平凡的生活中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商业秘密,穷人要善于用独特的“注意力”去发现,发现供求之间的流向,把握供求之间的机遇,也就把握了财富的脉搏。
市场供求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不平衡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性就是市场的潜力所在。穷人一旦捕捉到了市场中存在的差异,也就捕捉到了商机。差异造就市场,寻找差异,也就是寻找市场。
在现实生活之中,供需失衡往往存在于一些极有希望的领域之中。抓住了这些商机,就等于抓住了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然而,并不是只有供需平衡的地方才存在商机。穷人还需善于对人们的消费欲望进行挖掘和开发,在没有需求的地方创造需求,从而创造新的商机。
尤其在经营领域,市场与需求是相依为命的,没有需求则没有市场。如果有经营者“制造”出需求,那么市场即应运而生了。一种产品有了殷切的需求,那么就是金钱主动登门的时候了。所以,在没有需求的时候,穷人要学会引导消费,制造需求。
把握需求,把握商机,需要穷人善于观察和思考。市场浩大无边,无时无地不存在市场和潜在的消费,但有的穷人却“睫在眼前常不见”,原因就在于不善于发掘和思考,如果穷人能在需求的转换之中发现商机,并能发现人们隐藏的消费欲望,在没有需求的地方创造需求,把握商机,那钱财还不是囊中探物、唾手可得?
粤商:以独特的创意填补空缺
适应人群:不善于从小事中激发创意的穷人。
致富指数:★★★★★
穷人迷思:同样的生意,不同的做法,自然会带来不同的收益。这不仅仅是金钱的差距,更是智慧的差异。富人懂得在生意中用独特的创意去填补空缺。
有人说:粤商大胆、机敏、圆滑、理智而又聪明。大胆体现在他们敢爆冷门,人弃我取;机敏体现在对市场风向的敏锐预感上,能跟风挺进,领导潮流;圆滑体现在他们的经营手法上,善于因势利导,借船出海;理智则体现在他们经营的稳健上,不盲目求大造势;聪明则体现在他们能够求新、求变,善于以独特的创意填补空缺。
这是粤商通行天下的五大利器,尤其是最后一种更为突出。
香港酒店业巨子杨志云便是现代粤商中以创意取胜的代表。
杨志云,1916年生于广东中山。1945年,杨志云携带妻子到香港谋生,供职于“大有金号”。这个金号由于生意一般,曾几度易手。杨志云的老板得到金号后,念念不忘让金号起死回生,却一直苦无良策,最后转让给杨志云去经营,金号被易名为“景福金号”。
接手金号后,杨志云便开始琢磨起死回生的手法。由于财力所限,杨志云只能就其所能在创意上做文章,以变出花样来招徕顾客。
当时,在香港经营的金号多如牛毛,而在竞争中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景福金号”明显处于劣势。经过一番处心积虑,杨志云发现了一个宣传上的突破口:当时几乎所有的金号在黄金成色上都做不出什么好文章,成色十足者更是少之又少。平时对成色不足的问题,顾客们也不是没有意见,但全香港的金铺行业都是这样的风气,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
杨志云敏锐地意识到,此时在成色上做文章,必然可以激起顾客求全、求好的心理,从而改变经营的现状。于是他打起招牌,以“十足成色”作为招牌。这样,“景福金号”的信誉慢慢建立起来了,声望日隆,只要一提“景福”,炒金客们莫不交口称道。
利用“景福”这一声誉,杨志云再次大做文章,把“景福”出产的金条印上“景福”标志,这样做使握有“景福”金条的顾客在黄金交易中因那道“十足成色”的招牌而大占便宜,等于是在金条上贴了张“信誉可靠”的商标。由此人们对“景福金号”的好感更是大增,“景福”开始成为金铺名牌。
杨志云除了做黄金生意以外,还涉足酒店、房产等领域。在各个领域无一例外都取得巨大的成功。杨志云早年的经营运势迅猛,“运气”来时,挡都挡不住,事业一沾手就变大,钞票一见风就涨。事实上,除了运气不错,里面最主要的促成因素就在于:对于每一个新视野,杨志云总是以非凡的创意开端,而且填补了市场的空缺。由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经营由此一顺俱顺。由此可以说,非凡的创意是杨志云事业成功的起因。
粤商都明白这样的道理:要想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取胜,必须要用“奇”,以独特的创意来获取财富。
一堆木料,将它用来做燃料,几乎分文不值;如果将它卖掉,价值几十元;如果将它制作成家具再卖掉,那就值几百元;如果请高级木匠将它制作成高档的屏风卖掉,那就价值几千元了!
这其中的差距,不仅仅是金钱的差距,更是创意的差距,是智慧的差距。不同的创意催生不同的财富。
“金利来”的创始人曾宪梓曾经说过一句话:“做生意要靠人的创意而不是靠本钱!”确实,赚钱与否,不在于项目的大小,不在于资金的多少,而在于有没有独特的创意。
思维突破:开发你的创意潜能
创意对于创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穷人来说,只有永葆创意的活力,才能立足于商海。一旦停止了思考,停止了进取,哪怕你只是在原地踏步,其实也是在后退,因为其他的创富者仍然在前进、在创新、在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断产生一种对自己来说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认识和体验,它使我们某种工作进展顺利而迅速。这说明其实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创造潜力。如何将这种潜力发挥出来,来帮助我们寻找生活中好的创意,是一门不可不知的学问。
创意思考家的利器就是借鉴及采纳其他人的点子,扩大自己的视野。所以,寻找创意的第一步就是记下生活中碰到的好点子,将各种可应用于自己事业的好点子收为己用。
其次,要采取不同的观点。创意意味着以新观点来看待习以为常的事物,天才就是拥有与众不同的观察力的人。
最后,为自己开一家点子银行。“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句话说得对,不过,不新鲜的事可用无穷的方式加以重新组合,这也是创意的本质所在。
点子多了,你需要时就从银行取出来,重新整理、组合,就会发现自己想要的。
同时应该学会弄清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人格的特点,只要讲究方法,合理地发挥所长,发挥潜伏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争取从优发展,就可以在生活的细节中激发创意,开创自己的世界。
许多创意并非凭空而来,如果平时对生活和社会多加留意,必然会获得许多新的认识和感悟。毕竟创意源于思考,源于生活。
港商:智商是经商的底牌
适应人群:在经营中只靠蛮力不用智力的穷人。
致富指数:★★★★★
穷人迷思:在《孙子兵法》中讲究以智谋事。同样,商人最可贵的不是手中的钱,而是智商——智商可以把办不成的事办成,把挣不到的钱挣到。换句话说,智商是经商的成功底牌,没有智商,或智商不足,一定难以始终坚守自己的经商底牌。
经商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智力。香港商人一贯以智取天下,所以在纷纭复杂的商海大战中能够独占鳌头,而立于不败之地。
李嘉诚是港商中当之无愧的代表,而李嘉诚是靠智来夺取天下的。他像军事家一样思考自己的每一步战略,对每一个行动都进行周全的部署,这一点在他收购和黄集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和黄集团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和记洋行,二是黄埔船坞。和黄是当时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制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黄埔船坞的历史则可追溯到1843年。100多年的发展壮大,和记、黄埔变成了资产庞大的商业巨人。
但是,和记、黄埔在1973年受到股市大灾、世界性石油危机以及香港地产大滑坡的严重影响后,加上和黄主人祈德尊家族经营不善,陷进了财政危机,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亏损金额高达2亿港元。
因此,1975年8月,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解救,条件是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
汇丰于是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而脱离和记集团。和记成了一家非家族性集团公司。
1977年9月,和记再次与黄埔合并,改组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
当时,汇丰表示,在和黄经济好转后,会选择适当机会,出让其大部分股份。其实,李嘉诚在觊觎九龙仓的同时,也垂青着和记黄埔。他放弃九龙仓,必然要全力吞并和黄。
李嘉诚一直密切关注着和黄的发展。与九龙仓一样,他通过充分的研究,认定这是一家极具发展潜力只是目前经营不善的集团公司。
另外,李嘉诚洞悉到汇丰不会长期持有和黄股,因为汇丰银行身为香港金融至尊,不会长期背上“银行操纵企业”的黑锅。也就是说,汇丰出售和黄股权势在必行。
于是,在1978年的九龙仓大战中,当汇丰大班沈弼出面规劝李嘉诚时,李嘉诚果断地放弃争夺九龙仓的控制权,借以与汇丰增进友谊,为下一步收购和黄埋下伏笔。
之后,李嘉诚频频与沈弼接触,二人交情日深。李嘉诚又进一步了解汇丰急需扩大实力,增强储备资金。也就是说,汇丰有可能急于抛出和黄股。
最后就不能不说是缘分和运气了。沈弼十分赞赏李嘉诚的精明能干、诚实从商的作风及其如日中天的业绩,对李嘉诚情有独钟。
此外,沈弼慧眼识珠,认定李嘉诚可托大任,可以重振和黄。
因此,汇丰银行于1979年9月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将其手中持有的和黄普通股出售给长江实业。
当时,对汇丰的和黄股垂涎者甚众,但沈弼及汇丰根本没有考虑让别人角逐和竞争。汇丰让售李嘉诚的和黄普通股价格只有市价的一半,并且同意李嘉诚暂付20%的现金,对李嘉诚真是优惠至极。
接下来,李嘉诚集中火力乘胜追击,继续在股市上大量吸纳和黄股票。
经过一年的集中吸纳,到1980年11月,李嘉诚成功地拥有39.6%的和记黄埔股权,控股权已十分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