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这段描述用于商场同样成立。面对强敌,当自己还不足以与之抗衡时,应先示弱、守弱,然后静待自己的能力增长、时机成熟时,再奋起一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穷人都没有这样的智慧。他们明知自身力量尚不足以与强敌对抗,但依旧选择以卵击石,最终输得一败涂地。
春秋时期,在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兵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当然是遭到失败。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故事讲的虽然是古代战场,但其中所折射的道理于当今商场同样适用。穷人在身处弱势时,自不量力去与强者争夺,只能自取灭亡。只有学会先守弱、示弱,才能最终以弱胜强。
思维突破:以进为退,进而以弱胜强
鄂北的一些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智力竞赛,大部分学生都报名参加,竞争非常激烈。这一年,一年一度的智力竞赛又拉开了序幕,全校的学生都参加了。终于,学校从众多学生中选出了8名最聪明的学生,他们8人有幸进入了决赛,大家都等着看哪一位能获得第一名。
相关的组织者把这8名学生带到一栋楼前指着8间教室,又指指大门,说:“我现在把你们分别关进8间教室,门外有人把守。我看你们谁有办法,只说一句话,说出充分的理由让门外的警卫心服口服地把你放出去。不过有两个条件:一是不准硬闯出门;二是即便放出来,也不能让警卫跟着你。”
8名学生被分别关进8间教室后,他们待在各自的教室里,思考着用什么样的一句话,就能让警卫放自己走出教室。然而,两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人发出声响。正在别的同学翘首期盼的时候,有个学生很惭愧地低声对警卫说:“警卫叔叔,这场比赛太难了,我不想参加这场竞赛了,我认输了,请您让我出去吧。”警卫听了,打开了教室门,让他走了出来。看着这个临阵退缩的小家伙走出了教室,警卫惋惜地摇摇头。
然而,比赛结果公布,就是这个声称自己认输自愿退出的学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智力冠军的称号。
故事中的主人公正是运用了以退为进的谋略,在高手如云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富人们的致富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
朱灿是一个下岗工人,凭着做鸡柳的手艺,开了一家“好美味”的小吃店。由于是家传手艺,所以口味独特,再加上定价不高,经济实惠,因此自开张以来,生意一直比较好。
但是,俗话说,同行是冤家。由于朱灿的生意好,于是就引来一些生意不大好的同行的嫉妒。他们时刻想抓住朱灿的小把柄,把他好好打击一下。
这一天,由于朱灿一时大意放错调料,使得鸡柳味道大变,一位顾客刚将鸡柳放入口中,就破口大骂:“呸,呸,这是什么‘好美味’,明明是‘怪难吃’。”朱灿连忙赔礼道歉,但客人却得理不饶人:“好美味是假,怪难吃才是真。”
这件事被一个嫉妒朱灿的同行得知,于是,他找到那位顾客,让他第二天用毛笔在他的店门上写了“怪难吃”三个大字,并向顾客宣扬好美味家的鸡柳怪难吃。
当第二天那几个刺目的“怪难吃”出现在朱灿的店门上时,大家本以为朱灿会马上擦去,谁知他居然将这三个字一直留着并将店名换成了“怪难吃”。
说来也怪,自从店门上有了“怪难吃”的招牌后,朱灿的生意居然比以前还好,他那小店门口常常排起一条长龙,大家都想一吃为快,“怪难吃”的香酥鸡柳从此名震山城。
原来,朱灿知道那个顾客吃到怪味鸡柳时虽然情绪激动,但是也只是一时之气而已,不至于第二天还记得这件事,在他门上写那几个字。联想到那些虎视眈眈的同行,他知道肯定是他们在从中作梗。但是他们是一些地头蛇,自己惹不起,硬着去跟他们讲道理肯定自己吃亏。于是,他想何不以进为退,来打败强劲的对手呢?他了解顾客的心理,你越说怪难吃就越是有人好奇,他们都想知道“怪难吃”到底是什么滋味,到底难不难吃,吃过后,就对他的鸡柳着了迷。以进为退,让朱灿打败了强大的对手。
以蛇吞象、以弱胜强,是每一个穷人的梦想,以退为进无疑是一条制胜妙招。
小投入大产出需要智慧
适应人群:经常将资产浪费在没有产出的事情上的穷人。
致富指数:★★★★
穷人迷思:穷人对成本没有概念,更不懂得换算成本,所以穷人的投入经常大于产出。而富人却尽可能地以小钱换大钱,让其产出大于投入,这是他们赢得财富的一个秘诀,也是一项需要智慧的脑力活。
穷人的钱不是资本,穷人的时间不值钱。穷人不知成本为何物,不懂换算成本,也就更不会用小钱换大钱。所以说,小投入大产出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
穷人的饥饿思维决定了穷人为数不多的小钱只能作为生活费用而不能变成资本。每天纠缠于柴米油盐这些琐事上,穷人的思维和眼界也会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小。钱,对于穷人来说只是维持生活的费用,而不是资本。没有资本意识的穷人,你如何指望他扩大投入产出比?
除了钱,时间也是一种资本。对任何人来说,时间都是有限的,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资本。
时间和金钱是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资源。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要节约钱只能选择公共汽车,甚至走路;要节约时间就必须付数倍于公共汽车票价的钱去打的。
娱乐杂志的记者们总是埋怨明星大腕态度不好,说几句话就显得很不耐烦。然而他们不明白的是歌迷们要想耽误歌星几秒钟时间,讨一个签名或是握一握手,那得耗费明星多少时间啊!时间的含金量对富人和穷人是不同的。像比尔·盖茨之类的世界级富豪,日进何止斗金,每秒钟都有成千上万的钞票往账户上滚,所以他们懂得计算他们的时间成本。即使某个穷国的总统想见他一面,他也得算算投入产出比怎么样,然后再决定见还是不见。
而穷人的时间是不值钱的,有时甚至多余,不知道怎么打发,怎么样过起来才不烦。
穷人并不感觉时间就是金钱,不觉得自己的时间投入也会带来产出。因为并没有一份百万美元的合同在等着他去签,也没有什么重要的生意,慢了一秒就会被别人抢去,钱和时间并不等价。如果遇上塞车,他也会抱怨,但仅仅是因为等得太久了,影响了他的心情而已。
只有拥有资本的意识,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金钱和时间资本的珍贵。
现实生活中,成千上万的穷人将他们的金钱和时间浪费在一些并没有产出的事情上。如何学会将金钱和时间资本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尽可能地扩大投入产出比,是每个穷人的必修课。
思维突破:转换思路,扩大投入产出比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经商亦然,如果不懂得投入,永远也别想有大的收入,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然而在如何投入上,穷人和富人却有着天壤之别,穷人或许会如上山掰玉米的猴子一样,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而富人却知道换算成本,尽可能地以小钱换大钱。穷人要想以小的投入获得大的产出,就必须转化思路,学会换算成本。
一天,托马斯·斯坦利博士去拜访一位知名的油画家。当时他坐在这位画家的家中,那是一幢很大的英国式住宅,俯瞰着休斯河。在他俩谈话之时,斯坦利从窗子里望出去,看到一群房屋油漆工正在这幢房子的四周搭脚手架准备漆房。于是,他就问这位画家,漆这么大的一幢房子价格如何。其价格听起来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斯坦利情不自禁地问道:“你是一位油画家,你为什么不自己动手漆房子呢?”
油画家立马回答说,干他自己的工作所赚的钱比请一群房屋油漆工来漆房子所付的钱要多得多。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他说:“如果在漆房子时我从梯子上掉下来怎么办?我会死掉或者永远残废……再也不能轻松地赚钱生活了。”
油画家的回答简短但一针见血——他懂得换算成本,懂得如何投入才是更聪明的投入,他们不会因为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当然,提高投入产出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穷人要想以小投入换取大产出,对于资本的安排,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我的一生中,将在各项投资上投入多少资本?
2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浪费的资本?
3对于我的资本而言,能不能花到更好的地方?
4我能否做一些会在我的后半生一直给我带来回报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