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星云大师讲人生智慧大全集
36460100000047

第47章 旷达一世,淡看此生——星云大师谈生死(1)

生,是死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忧喜?

人生如幻,浮生是梦

【智慧分享】

浮生虽如梦,但做什么,怎么做,都可以由人自己选择。如何活得更好,活得更加有意义,且看人是否能宽心,从容应对世间百态。

【人生道场】

星云大师把人生比作浮生一梦,在这梦中有悲喜沉浮,常令人哭时醒来醒时哭。许多人无法看清梦的真相,于是便痛苦万分,不能自拔。他还以白居易的典故为喻,告诉众生不能解脱的原因。

相传,鸟窠禅师在一棵枝叶茂盛盘屈如盖的松树上栖止修行,好像小鸟在树上筑巢一样。时常有人来请教佛法。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来到树下拜访禅师,抬头一望,道:“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答曰:“太守,你的处境才危险。”

白居易不以为然:“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

白居易领悟到他是指官场浮沉钩心斗角,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白居易听了很失望,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

禅师道:“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顿时悟道。后来,白居易又以偈语请教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禅师也以偈回答:“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生如幻如化,短暂如朝露。因为看不透,所以便觉浮生苦,然不知浮生其是场梦,醒时做白日梦,睡时做黑夜梦,现象不同,本质一样,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的梦,如此而已。什么时候才真正不做梦呢?星云大师的意思是,必须看透,有大彻大悟大清醒,然后才能看清浮生的虚幻。

相传,唐代有个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节。一天适逢生日,他在门前大槐树下摆宴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得烂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但见洞中晴天丽日,别有洞天。车行数十里,行人不绝于途,景色繁华,前方朱门悬着金匾,上书“大槐安国”,有丞相出门相迎,告称国君愿将公主许配,招他为驸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

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屡战屡败,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连遭不测,失去国君宠信,后来他辞去太守职务,扶柩回京,心中悒悒寡欢。后来,君王准他回故里探亲,仍由两名紫衣使者送行。车出洞穴,家乡山川依旧。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见自己睡在廊下,不由吓了一跳,惊醒过来,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好像已经整整过了一辈子。淳于棼把梦境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其实原来如此!

世人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像淳于名棼一样,窃喜自己是清醒,做着轰轰烈烈的事情,过着风风火火的日子,其实大都如被放养的牛一样,由牧童牵着鼻子走。本来天地间无主宰,没有人能够牵着你,可你自己却被它限制了,自己不做自己生命的掌控者,这就是冥顽不灵。

看透了生命这样的本质,人们就应该对苦乐放宽胸怀,空出心智,合于自然,如此悲喜荣辱、沉浮生灭都不会让人痴狂疯魔,心也就自然能舒适一点,生活也就更闲适一些。

【星云开示】

在有限的生命中体悟到“无生”的道理,认识到“动静一如”、“生死一体”、“有无一般”、“来去一致”的人生真谛,放宽胸怀,空出心智,合于自然,从而超越智勇奇巧,超越悲喜荣辱,超越沉浮生灭,超越时间“去”“来”的限制,那么,你的人生将会于无尽的空间中绵延而去,直至进入生命本真永恒的圆满之境。

生命是一种责任

【智慧分享】

责任,是一种天赋的使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需要承担责任,没有责任的人生是空虚的,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是脆弱的。敢于承担责任,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获得人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人生道场】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需要承担责任,正如星云大师所说:生是一连串的责任累积。为人的一生,要对自己负责,要对父母负责,要对子女负责,要对工作负责,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没有责任的人生是空虚的,不敢承担责任的人生是脆弱的。

责任就是一种的使命,每个人都有责任感,每个人都会不辱使命而努力。责任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给人责任,也就是给了信任和真诚;有责任,也就成就了尊严和使命。

有一次,一个劫犯在抢劫银行时被警察包围,无路可退。情急之下,劫犯顺手从人群中拉过一个人来当人质。他用枪顶着人质的头部,威胁警察不要走近,并且喝令人质要听从他的命令。警察四面包围,劫犯挟持着人质向外突围。突然,人质大声呻吟起来。劫犯忙喝令人质住口,但人质的呻吟声越来越大,最后竟然成了痛苦的呐喊。劫犯慌乱之中才注意到人质原来是一个孕妇,她痛苦的声音和表情证明她在极度惊吓之下马上要生产了。鲜血已经染红了孕妇的衣服,情况十分危急。

一边是漫长无期的牢狱之灾,一边是一个即将出生的生命。劫犯犹豫了,选择一个便意味着放弃另一个,而每一个选择都是无比艰难的。四周的人群,包括警察在内都注视着劫犯的一举一动,因为劫犯目前的选择是一场良心、道德与金钱、罪恶的较量。

终于,他将枪扔在了地上,随即举起了双手。警察一拥而上,围观者竟然响起了掌声。

孕妇不能自持,众人要送她去医院。已戴上手铐的劫犯忽然说:“请等一等好吗?我是医生!”警察迟疑了一下,劫犯继续说:“孕妇已无法坚持到医院,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请相信我!”警察终于打开了劫犯的手铐。

一声洪亮的啼哭声惊动了所有听到它的人,人们高呼万岁,相互拥抱。劫犯双手沾满鲜血——是一个崭新生命的鲜血,而不是罪恶的鲜血。他的脸上挂着职业的满足和微笑。人们向他致意,忘了他是一个劫犯。

警察将手铐戴在他手上,他说:“谢谢你们让我尽了一个医生的职责。这个小生命是我从医以来第一个从我枪口下出生的婴儿,他的勇敢征服了我。我现在希望自己不是劫犯,而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责任,是上帝交给灵魂的使命,在我们的血液里不息地流淌……一个罪犯的良知在面对责任时竟变得纯洁和虔敬,故事中的医生在职责的召唤中,终于选择了复活。这就是责任的力量!

责任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是责任使落叶归根,是责任使乌鸦反哺,是责任促使运动场上的英雄为了祖国而狂声呐喊……无论是罪恶还是污秽,一旦遭遇责任这样的主题,都会如阴暗角落里的螨类,在阳光中无处可逃。

【星云开示】

生是一连串的责任累积,责任是来自自我的要求和别人的期许。

活出生命的真意

【智慧分享】

法国作家蒙田说:“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人生道场】

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每天都为了生计而奔忙,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物欲迷住了眼睛。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来往的车流、上司和周围人群的嘴脸、各式各样的楼层,有点时间休息时,也只是对着电视或者电脑。他们的心中根本没有周围的绿色植物、天空中不断游走的流云、夜晚灿烂的星光和月色,他们的心仅仅局限于都市中的那一个小小的片断。在这种狭窄的心灵空间生活久了,怎能获得成功和幸福的感受?怎能不心生疾病呢?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必须把自己的心域拉到无限远,不能局限于眼前所得,要思考生的意义。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活着而活着,而是应怎样去生活。时间的意义不是让人们去衡量日夜的循环,也不是让人们记录自己的皱纹和衰老。它不是空洞的滴答声,不是浑浑噩噩地吃饭和睡觉,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找到了度日的信念,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对于人类来说,生命本身实质是没有内涵的,它需要人在时间里进行实践,然后才能确立自己的内涵,从而赋予其意义。

在一所很有名的大学里,著名作家毕淑敏正在演讲。从她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有一张纸条上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实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她当众把这个问题念出来了,念完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她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你们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这可能是毕淑敏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在以前,她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她相信了。她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很长时间。

她接着又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

那一天讲演结束之后,所有听演讲的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现实中,人们常说“这是在数着日子过喽”、“现如今只有吃喝等死了”……说这种话的人为什么不去找一些有意义的事做呢?殊不知,真正对有意义的事投入热情的人,是不会在意时间的流逝的。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但愿每一次回忆时,我们的内心中都不感到愧疚

【星云开示】

一个人要过怎样的生活,在于自己的思想,快乐与否并不重要,重要在于是否有意义。

生死不由人,不如随缘看

【智慧分享】

人终归都要走向死亡,人死如灯灭,该熄灭的时候自然会熄灭。但灯灭了,并非什么都没有了。

曾经的光还在你心中闪烁,灯的意义正在于燃烧的过程。

【人生道场】

星云大师说:“说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来,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生死是一体两面,生死循环,本是自然之理。不少禅者都说生死两者与他们都不相干。”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禅对待死生,比这个境界不知高多少倍。

佛陀是怎样解释佛死后去的地方的呢?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

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

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对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关心的。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

弟子急忙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看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面前,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

这时,佛陀训斥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佛陀吹灭了蜡烛,问:“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接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不要关心佛死后去了哪里了,他去了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了。”

所以,不要过于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那只是在做无用功。死亡自然会来,死亡之后是什么不是我们的头脑能确知的。生生死死,由他去吧,因为人在生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