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星云大师讲人生智慧大全集
36460100000036

第36章 经营事业,打理人生——星云大师谈工作(1)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用心经营工作,认真填满时间

【智慧分享】

有人把工作看成赚钱的机器,有人把工作当成毕生的事业,有人把工作的成绩成为人生的乐趣……人生百年,以什么心态来生活,以何种效率来工作,都是重要的问题。

【人生道场】

生活中有两类人:一类是躺着过日子,一类是站着干工作。躺着过日子的人,感到身体舒服,可宝贵的生命在舒服之中失去了光泽,做人的精神在舒服之中消磨了锐气;站着干工作的人,付出代价,而生命在付出中换来了辉煌,精神在付出中换来了不朽。

鲁迅先生曾严肃地指出:“我觉得,那么躺着过日子,是会无聊得使自己不像活着的。我总这样想,与其不工作而多活几年,倒不如赶快工作少活几年的好,因为结果还是一样,多活几年也是白活的。”

大多数人一生中会把30~40年的时间花在家庭以外的工作上。对于人们来说,工作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还有心理上的意义。“中了500万大奖,你会做什么?”人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却是辞职。有趣的是,如果追问他们辞职后想做什么,大部分人的回答又会通通回到工作上。有的想出国旅行,休息一阵子;有的想游学充电,回味一下学生生活。但做完这些事情后,他们还是想要有一份工作。可见,工作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挣钱,否则众多富豪,早就可以收山养老了,何苦在世界各处飞来飞去、忙碌不已?对他们来说,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多一个零或者少一个零,对生活并无影响,那他们为什么还要为工作而奔波呢?

在一些聚会中,新认识的朋友问的第一句话常常是“你做哪一行。”他的工作已成为建立自我认同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了。工作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疑是最开心地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没有勉强、没有逼迫,在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失业不只代表失去薪水,而且连社会价值也可能受到他人否定。失业使我们感到迷惘、感到自己没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工作的多样性,就连那些年老退休的人,也开始期待在退休之后能够有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可以在悠闲的生活外,实现自己更多的价值。

大文豪高尔基说过:“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一个青年有一阵子待业在家,早上10点多还躺在床上,不时地叫头疼。那么健壮的他,稍不注意就会生点小病。现在他找到一份图书发行的工作,一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却精力充沛,无病无痛。他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工作才是治疗年轻人所有疾病和痛苦的灵丹妙药。”用星云大师的话来说,“一个人,唯有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活得才有意义。”就像一台机器,长久不用就会生锈;而一个年轻人不去工作的话,心志就会消沉,意志力也会磨损,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衰弱不堪。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即将去世的父亲,把儿女们召集到床前,告诉他们自己在葡萄架下埋了黄金,留给孩子们做遗产。这个父亲去世后,他的儿女们经常在葡萄架下挖掘,希望可以找到“黄金”。葡萄架下,真的埋有黄金吗?没有。但儿女们常去翻松泥土,令葡萄架下的土壤变得异常肥美,结出了更多甜美的葡萄,而这些葡萄正为儿女们带来了更多的钱财。可见,世间事,为勤而已矣。星云大师也正是基于此才告诫年轻人:工作是填充时间的最好方式。

人生百年,不过沧海一粟;漫漫人生路,如何打发时间,的确是人生第一要义。

【星云开示】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绝不是从安逸享受中得来,而是从刻苦勤劳的奋斗中获得的。“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必须自己从勤劳奋斗中去创造光明,从勤劳奋斗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智慧分享】

心动不如行动!

这只是一句广告词,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引导消费者购物。

这也不只是一句广告词,它是人生的一种态度,是面对世界的一种方法、一个表情,也是最强有力的一记拳头。

【人生道场】

弘一大师曾经讲过这样两桩事情:弥陀经中记载着的一位大弟子——阿楼陀,他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还叫别的弟子一道帮着做。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叫着:“谁能替我穿针呀!”佛听了立刻答应说:“我来替你穿。”这两个例子都生动地证明佛是常常劳动的。

我们都知道,弘一法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不仅因为他在佛法上有很深的造诣,更多的在于他并不一味对佛法谈玄说妙,而是确确实实地为弘扬佛法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这正如饥饿的人,让他们研究食谱,即使把山珍海味的名称写了满满一纸,却并不能充饥,倒不如让他们得到立刻就可以吃的几种普通的食品,马上解决饥饿问题,才是实实在在的。

言出必行,不高谈阔论,是一个人进行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实际事,应成为恪守的生活准则。用星云大师的话来说,“少管点事,多办成事。”

“一百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行动是一个敢于改变自我、拯救自我的标志,是一个人能力的证明。光心想、光会说,都是虚的,不能看到一点实际的东西。通向胜利之路要务实,不要坐而论道。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同一位爱讲空话的青年有一段有趣而又深刻的谈话。那位爱说空话、不肯用功的青年,整天缠着爱因斯坦,要他说出什么是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给他写下了这样一个公式:A=X+Y+Z。爱因斯坦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

“Z代表什么呢?”那位青年人急不可待地问。

“代表少说空话!”爱因斯坦回答说。

的确,空话、漂亮话谁都会说,但重要的则是去行动、去实干。一个人是否具有实干精神,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做事态度、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一个实干的人往往能赢得他人的敬佩,获得人心。

一张地图,无论它绘制得多么详细,比例尺多么精密,但它不能让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哪怕是一寸。一部法典,无论它写得如何公正,但它绝对不能预防罪恶的发生。一本食谱,无论它写入多少的山珍海味,但它也解决不了任何人一时的饥饿问题,还不如几口粗茶淡饭来得实在。

只有行动,才是我们做事的起点,才能使我们的幻想、计划、目标都变为现实,成为一股活动的力量。行动,才是滋润我们做事的食物和水。实干,才是接近梦想的最佳捷径。

“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在说与做之间,星云大师的这句话可谓是最好的黏合剂。

【星云开示】

我提倡“三好运动”——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

如果大家都说好话,则时时耳根清净;大家都做好事,你帮我,我助你,则彼此相亲相爱;大家都存好心,则处处都有春风、有和平。

路行窄处,留一步与人

【智慧分享】

很多年前,佛光山普门中学有一个长得非常清秀的女学生,人称“校花”。但也因美貌招来很多人的嫉妒,被许多同学恶意中伤,讽刺为“妖精”。一次,星云大师应邀去该校为学生做开示,于是借机跟同学们讲了“不要同归于尽”的道理。

“你们说这位同学长得美丽不好,难道要我们学习里的每位同学都是丑八怪,你们才欢喜吗?”

【人生道场】

一个人的心里不能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那样的话,别人的美丽、成功、财富、幸福,都将引起你内心的惶恐、嫉妒和中伤。这种恼己恼他的观念,其实就是一种“同归于尽”的心态。

星云大师曾谈到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他在如愿出家四十年后,与暌违几十年的母亲重逢,问及母亲当年既然舍不得自己,为什么还会同意他出家。白发苍苍的母亲含泪答曰,“家乡教育落后,留你在家,误你一生,何必同归于尽呢。”星云大师听后,心有所触。

当我们无法继续给他人更好的帮助时,不如“放人一步”,无论这个人是亲人、路人,抑或是仇人,都不要抱有“同归于尽”的心态。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几乎所有的士兵都丧命于敌人的刀剑之下。命运将两个地位悬殊的人推到一起:一个是年轻的指挥官,一个是年老的炊事员。他们在奔逃中相遇,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同的路径——沙漠。追兵止于沙漠的边缘,因为他们不相信有人会从那活着出去。

到处是金色的沙丘,在这茫茫的沙海中,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使人很难辨认方向。“跟我走吧。”老人果敢地说。指挥官跟在他的后面。灼热的阳光将沙子烤得如炙热的煤炭一样,喉咙干得几乎要冒烟。他们没有水,也没有食物。老人说:“把马杀了吧!”年轻人怔了怔,唉,要想活着也只能如此了。他取下腰间的军刀。

“现在,马没了,就请你背我走吧!”年轻人又一怔,心想,你有手有脚,为什么要人背着走?这要求着实有点过分。但长期以来,他都处在深深的自责之中,老人此时要在沙漠中逃生,也完全是因为他当初战斗指挥失误所致。此刻,他唯一的信念就是让老人活下去,以弥补自己的罪过。就这样,他们一步步地前行,在大漠上留下了一串深陷且绵延的脚印。

一天,两天……十天。茫茫的沙漠好像无边无际,到处是灼烧的沙砾,满眼是弯曲的线条。白天,年轻人是一匹任劳任怨的骆驼;晚上,他又成了最体贴周到的仆从。然而,老人的要求却越来越多,越来越过分。他会将两人每天总共的食物吃掉一大半,会将每天定量的马血喝掉好几口。年轻人从没有怨言,他只希望老人能活着走出沙漠。

他俩越来越虚弱,直到有一天,老人奄奄一息了,“你走吧,别管我了。”老人愤愤地说,“我不行了,还是你自己去逃生吧。”一丝苦笑浮上了老人的面容,“说实话,这些天来难道你就没有感到我在拖累你吗?”随后,老人解下了身上的一个布包,“拿去吧,里面有水,也有吃的,还有指南针,你朝东再走一天,就可以走出沙漠了,我们在这里的时间实在太长了……”老人闭上了眼睛。

“你醒醒,我不会丢下你的,我要背你出去。”老人勉强睁开眼睛,“唉,难道你真的认为沙漠这么漫无边际吗?其实,只要走三天,就可以出去,我只是带你走了一个圆圈而已。我亲眼看着我两个儿子死在敌人的刀下,他们的血染红了我眼前的世界,这全是因为你。我曾想与你同归于尽,一起耗死在这无边的沙漠里,然而你却用胸怀融化了我内心的仇恨,我已经被你的宽容大度所征服。只有能宽容别人的人才配受到他人的宽容。”老人永久地闭上了眼睛。

指挥官震惊地矗立在那儿,仿佛又经历了一场战争,一场人生的战斗。他得到了一位父亲的宽容。此时他才明白武力征服的只是人的躯体,只有靠爱和宽容大度才能赢得人心.他放平老人的身体,怀着宽容之心,向希望走去。

“只要自我健全,别人就无法使我们‘同归于尽’。”这是星云大师的教诲,也是这则小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只要我们用尊重的涵养、包容的雅量之心来对待他人,就一定可以打动“戾气丛生”的僵硬心灵,化解“同归于尽”的褊狭心理,建立喜乐欢愉的人间净土。

【星云开示】

一个人心里如果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是永远不会快乐的。

正心诚意,朴拙在理

【智慧分享】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些看似朴素的话却常常是最深刻的道理。

人间多少成功事,回想起来其实不过八个字:一心一意,脚踏实地。

【人生道场】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听到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竖起心耳聆听,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于是,奕尚禅师就让侍者将这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司钟呢?”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会发出的声音。”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司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地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不可以忘记,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这位沙弥从童年起就养成了恭谨的习惯,不但司钟时如此,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剃度师和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

奕尚禅师不但识人,而且还从钟声里听出了一个人的品德,这也由于自己是有禅心的人。谚云:“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森田沙弥虽小,连司钟时都晓得敬钟如佛的禅心,可见其长大之后成为禅师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