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星云大师讲人生智慧大全集
36460100000028

第28章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星云大师谈选择(2)

【智慧分享】

“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说这话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物欲横流”这个词会成为流行。物质崇拜或物质信仰,确实让现代人迷失了方向。

【人生道场】

每个人的烦恼都有两个来源,一是自身的欲望,再一个就是外物,金钱、权力、华屋、名声、美色、佳肴,等等,他们诱惑着人们,也烦恼着人们。

如何面对这些外物,星云大师的观点是“从‘不要’当中去拥有更宽广的精神境界”。这与庄子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写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即来去随缘,而不是执著地求取,是随时放下,而不是贪念丛生。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他走过了千山万水,却始终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我没有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着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怕被别人暗算,整天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善行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放下就是快乐,但放下又何其艰难,现代文明加强了人为外物的依赖,人们也以追求物质为最高的人生理想,最美好的人生享受。因此很多人在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例子的比较中猛醒,拼命赚钱最后享受,不如提前预支未来的金钱现在享受,于是有了一个新名词:房奴。接下来又出现了卡奴、电脑奴等。虽然我们早已走出奴隶社会,进入21世纪,但我们的精神却受着另外一种奴役,物质没有被当做物质,人反而成为物质的奴隶,成为物质的工具,这确实是莫大的讽刺。

其实外物都是虚假的,即使我们把它追到手,也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使人生出更多更大的欲望来。而这一切都是无根的,都是会走到尽头,走向反面的,富不过三代是一例,乐极生悲也是一例。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是叫得出名字的东西,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来是佛的一个名号,他告诉人们,叫得出名字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为什么?因为只要有名字,就一定是有形象的具体事物,而一切形象状态,都是虚幻的。

因此,不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学会“物来而应,过去不留”,适当放下,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只有放下那些过于沉重的东西,才能得到心灵的放松。当某一件东西带给你的只有无尽的烦恼和忧愁,各种各样的负担如山一般压在你的心上不能自由呼吸,那么最明智的办法就是舍弃它,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快乐自然会回到你的身边。

【星云开示】

为避免物役,从“不要”当中去拥有更宽广的精神境界。

不为他人的眼光而活

【智慧分享】

世间法也靠清净心。众生在世间,如果心清净,一定孝;心不清净,不孝。如果心清净,一定尊敬长上;如果心不清净,则不尊敬。不知敬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亵渎。

【人生道场】

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参禅所参的是出生宇宙万法的实相.若得参透,便是明心。星云大师将参禅视为洗涤内心污垢的法门,是明心见性的方法。用他的话来说:“参禅,使我们找回久被遗忘的性灵,重新和它握手言欢,寻回清净具足的如来佛性。禅,是一场内在的革命,为我们赢回如香草的悲心,满月的慧心,金刚的愿心,云水的舍心。”参禅,即是静心的一个过程。

平常人想要净心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用理性去控制但这样做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告诉自己:“不能动心,不能动心”,这个时候心已经正在动了。提示自己“心不能随境转”,这个时候心已经转了。真正的净心不是特意去控制它,也不是刻意去把握它。什么时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动了。心不动了,人就不会为外界的诱惑所动从而净化自身。

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

“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

洪恩禅师回答道:“我给你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内有一猕猴,蹦跳不停,另有五只猕猴从东西南北窗边追逐猩猩。猩猩回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六只猕猴,六只猩猩,实在很不容易很快认出哪一个是自己。”

仰山禅师听后,知道洪恩禅师是说吾人内在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鼓噪繁动,彼此纠缠不息,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认识哪一个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礼谢道:

“适蒙和尚以譬喻开示,无不了知,但如果内在的猕猴睡觉,外境的猩猩欲与它相见,且又如何?”

洪恩禅师便下绳床,拉着仰山禅师,手舞足蹈似的说道:

“好比在田地里,防止鸟雀偷吃禾苗的果实,竖一个稻草假人,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仰山终于言下契入。

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有甚者,将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建立在他人的态度之上,更是本末倒置。

为什么人最难认清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蒙尘。就像一面镜子,被灰尘遮盖,就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体的形貌。真心不显,妄心就会成为人的主人,时时刻刻攀缘外境,心猿意马,不肯休息。人体如一村庄,此村庄中主人已被幽囚,为另外六个强盗土匪(六识)占有,他尝在此兴风作浪,追逐六尘,让人不得安宁。

心不动才能真正认清自己,遇到顺境不动,遇到逆境也不动,不受任何外在的影响。现代人的状况大多相反,遇到顺境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遇到逆境的时候痛苦得不得了,这就带来许多痛苦。其实,我们遇到的任何外境都一样,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一点,就不会被六尘所诱惑,亦不会被六识所蒙蔽。

由此星云星云开示:外面再美的景致,无法使我们真正的休心息虑,只是空费草鞋钱。世间的杂志、书报,各项视听娱乐,无法使我们内在悠然清心,不过徒增声色的贪得、是非的爱染。看一池荷花,于污泥之中生,观者有人欢喜有人忧,然而一池荷花就在那里,不动,不痴,不染,荷花还是荷花。人如能像荷花一般,不为繁华蒙蔽,不为别人的眼光而活,活出真我,生活的禅便算是被参透了。

【星云开示】

参禅,使我们动荡的心回归寂静,浑浊的心得到澄清,它的妙用不只是记起多年的一笔豆腐账,而是洗涤内心重重的尘垢,记起我们有个不动,不痴,不染,不变的主人翁。

人生漫路,每个选择都要慎重

【智慧分享】

龙到了地上的时候,四爪着地,还有一爪抓着明珠不放;而蛟一落地,四爪抓住种种繁华,贪恋尘世,从此不愿离开。一个有明珠,自然其心光华,再次飞升;一个无明珠照耀,内心渐生污浊,想要再得飞升便很难了。

所以,人们只知争论龙与蛟的区别,究竟是五爪还是四爪。却不知更大的分歧在于二者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做人也是一样的。青云直上还是坠入深谷,全在一个人的选择。毕竟,承担后果的仍是自己。

【人生道场】

古今中外,许多能影响千秋万世,在后世被称贤称圣的伟人,在当时处境都很凄凉寂寞。之所以这样,原因就在于一个选择,孟子之所以寂寞,是因为他选择了为王道政治而奔走。

《史记》一书中,司马迁为孟子这个选择的后果做了很好的注解。孟子奔走于各个国家,都被作为一个摆设受到了冷遇,而与他同时代的邹衍却是风光无限。“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邹衍在齐国极受尊敬,连一般的知识分子稷下先生们,在他的影响下,也受到了齐王的敬重和优待。

无论是孟子,还是邹衍,都是治世之才。孟子是圣人,邹衍也不是欺世盗名之辈,只是二人坚持的思想不同,恰好一人的思想主张与当世君王的意愿相符,从而得到重用;而另一位却因其思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为君主们所接受而已。同一时代的杰出人士却有不同的命运,原因只在一个选择。

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在选择之前,未来是不确定的;在选择之后,你所作的选择就成了既定的事实。即使有无数人来对你的选择进行评价和争吵,都不能改变你已经作出的选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人生必须面临选择,而选择不同的路就会造就不同的人生。

颜回和子贡同为孔子的弟子,二人的遭遇却大不相同。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他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都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坚持不渝。不幸的是颜回早逝,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被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孔子在颜回逝世之后感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身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贡也博学多才,洞察时势,能言善辩,在经商和社会活动方面都很有成就。《史记·货殖列传》共载17人,子贡列在第二。子贡善于掌握市场信息,并“与时转货赀”,在商业经营和国际贸易中取得巨大成功。他“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富可敌国”。子贡经商是与政治目的相联系的。他经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效郊,身御至舍”。正因为经商致富,他才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不同的人因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生活,也造就了不同的结果。著名哲学家阿纳哈斯说:“人生有不同的滋味,想要品尝到什么样的滋味,一切在于自己的选择。”

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你所作的每一次选择就是这路上的一个岔道口,它们不停地延伸,把你带向生命的终点。只有到了你要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瞬间,你才会知道自己归于何处。到了那个时候,你心中会或多或少地有着某种遗憾或是懊悔:“当初,如果我……就好了。”但你却永远也无法再次回到起点。

所以,正像星云大师说的那样,如何走,那就看你一开始的选择是怎样的。一旦做了选择,无论平步青云还是崎岖坎坷,你都必须坦然接受。因此,人生不想太苦,就要提前做好准备,思前想后、仔细掂量,别看眼前,着眼未来,一旦决定,就要狠下心面对,相信人生无憾,此生便不算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