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星云大师讲人生智慧大全集
36460100000012

第12章 心动缘起任自然——星云大师谈随缘(1)

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人生如月有圆缺,此事古难全

【智慧分享】

人生,永远都是缺憾的。佛学里把这个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译过来便是能容纳许多缺陷的世界。本来这个世界就是有缺憾的,如果没有缺憾就不能称其为“人世间”。在这个缺憾的世间,便有了缺憾的人生。因此苏东坡词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人生道场】

人的弱点总是与优点相伴而生,雷厉风行的男人可能粗率,文静的女孩可能不善于交际,体贴的男人可能太过细腻,有主见的女人则多固执。正如苏东坡希望“鲈鱼无骨海棠香”的那种完美,而在现实中恰恰是:鲈鱼鲜美却多骨,海棠娇媚但无香。

面对人生缺憾,星云大师主张该留有余地,他认为尽善尽美并不是绝对好,这与清人李密庵主张所谓“半”的人生哲学一样,都在告诫世人不要过度追求圆满。日本有一派禅宗书道在挥毫泼墨时总留下几处败笔,都是意在暗示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完美。更有日本东照宫的设计者因为自觉太完美,恐怕会遭天谴,故意把其中一支梁柱的雕花颠倒。

佛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婆娑世界”,这个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不圆满的,因此,人要正视自己的不圆满,不要过度追求圆满。

国王有五个女儿,这五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既往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地到了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

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发夹;于是,五公主的发夹只剩下九十九个。

第二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晓得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

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都在心里想: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一百个发夹,所以都懊恼得很,却说不出。只有五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

少了一个发夹的五公主披散着一头漂亮的长发,王子不由得看呆了,决定和公主一起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很多时候,人生并不总是因为全部拥有就感到幸福,相反却因此而失去了很多的美丽,人生就像那九十九个发夹,虽然不够完美,但却异常精彩,人生也正是因为这许多的缺憾才使得未来有了无限的转机、无限的可能性。

的确,生命就像是一首高低起伏的乐章,高低错落才会显得生动而鲜活,所谓“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间。”人生的真相便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的不圆满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承认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对此进行分析,其实人生的缺陷和不圆满也是一种美,太过一帆风顺、太过于完美,反而会令我们感到腻味无限心生厌倦而不值得珍惜了。

最辉煌的人生,也有阴影陪衬。我们的人生剧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当你感到了缺憾,你就体验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拥有了完整人生——从缺憾中领略完美的人生。

法国诗人博纳富瓦说得好:“生活中无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我们只有在鲜花凋谢的缺憾里,才会更加珍视花朵盛开时的温馨美丽;只有在人生苦短的愁绪中,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拥抱真情;也只有在泥泞的人生路上,才能留下我们生命坎坷的足迹。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憾。只有缺憾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星云开示】

一切事物均该留有余地,十全十美至矣尽矣,并不是绝对好。

随缘不等于放弃原则

【智慧分享】

虽然现代社会厚黑学、潜规则大行其道,但正直等品格还是一个人称其为人的根本。自古以来,受人爱戴,被人传唱的依然是那些富有正义感,知道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的人。如吟唱“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被称为中国的脊梁。

【人生道场】

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所谓的求,不是“努力去做”的意思,而是“想办法”。如果是违反原则去求来的,是不可以的,所以他的话中便有“可求”和“不可求”正反两个的道理,“可”与“不可”是指人生道德价值而言的。如果富可以不择手段去求得,这个富就不符合正统的道理,所以孔子说“不可抗”。他认为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能否坚持自己内心的良知,内心是否有一个“可”与“不可”的原则。

一个品性正直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违背自己的良知。

在美国南北战争的一场战役中,南方奴隶主率领的军队把萨姆特堡包围了。北方军队的一个陆军上校接到命令,让他保护军用棉花,他接到命令后对他的长官说:“我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的。”

没过多久,美国北方一家棉纺厂的代表来拜访他,说:“如果您手下留情,睁一眼闭一眼,您就将得到5000美元的酬劳。”

上校痛骂了那个人,把厂长及其随从赶了出去。上校说:“你们怎么会有这么卑鄙的想法?前方的战士正在为你们拼命,为你们流血,你们却想拿走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赶快给我走开,不然我就要开枪了。”那个厂长见势不妙,就灰溜溜地逃走了。

战争为南北两地的交通运输带来了阻碍,许多南方农场主生产的棉花运不到北方。因此,又有一些需要棉花的北方人来拜访他,并且许诺给他1万美元的酬劳。

上校的儿子生了重病,已经花掉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他还收到妻子发来的电报,说家里已经快没钱付医疗费了,请他想想办法。上校知道这1万美元对于他来说就是儿子的生命,有了钱儿子就有救,可他还是像上次一样把贿赂他的人赶走了,因为他已经向上司保证过“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

没过多久,第三拨人来了,这次给他的酬劳是2万美元。上校这一次没有骂他们,而是很平静地说:“我的儿子正在发烧,烧得耳朵听不见了。我很想收这笔钱,但是我的良心告诉我不能收这笔钱,我不能为了我的儿子害得十几万士兵在寒冷的冬天没有棉衣穿,没有被子盖。”

那些来贿赂他的人听了,对上校的品格非常敬佩,他们很惭愧地离开了上校的办公室。后来,上校找到他的上司,对上司说:“我知道我应该遵守诺言,可是我儿子的病很需要钱,我现在的职位又受到很多诱惑,我怕我有一天把持不住自己,收了别人的钱。所以我请求辞职,请您派一个不急需钱的人来做这项工作。”

他的上司非常赞赏他诚实正直的品性,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并且帮助他筹措了资金来支付他儿子的医药费。

这位陆军上校正是坚持了“在有利害得失之前,则要能‘不变随缘’”,坚持了自己做人的原则,所以赢得了他人的尊重。这就是星云大师所说,孔子所推崇的“凡事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正直的魅力。

正直意味着具有道德感并且遵从自己的良知。一个正直的人考虑别人多于考虑自己,他不会因为一些短浅的私利而违背自己的良知。

君子身处世间,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行事的准则,天下事有的应该做,有的则不应该做,一旦遇到违背自己的良心与正义的事情,就算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利益,仍然要坚决拒绝。

因此,为人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任意妄为,这样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了无遗憾地走一生。

【星云开示】

人我相处之道重在随缘,但在有利害得失之前,则要能“不变随缘”,凡事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破执著,去烦恼

【智慧分享】

我们经常习惯说:我的钱、我的面子、我的家、我的儿子、我的财产、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名誉、我的身体……“我的”这两个字让人们处处计较,耿耿于怀。

而世间事,常常因求不得而新生烦恼,进而生痛苦、生贪婪;贪婪不灭,人就起最恶心,如此循环,恶果便接踵而来。

一旦破除“我执”,则一切烦恼痛苦事即时消失,禅定境界立现于眼前。

【人生道场】

庸人自扰,自寻烦恼;愚人自缚,自绑天足。这是世间天天不断上演的悲剧。我们常常像蚕蛹一样,忙碌地为自己编织一个精致难破的茧。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作茧自缚。

究其根底,那就是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我”,最放不下的也是这个“我”。于是所有人都拼尽一生,去赚取这个“我”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最终衍生出无穷无尽的痛苦。

过于执著于自我,就会常让人被外物牵着鼻子走。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禅师被人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他与佛印的对话。

苏小妹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说道:“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苏东坡为什么会输给佛印?原因就在于他心中还有一个执著于我的羞耻心,说自己是佛就喜笑颜开;苏小妹指明了他看佛印禅师像牛粪是因心中像牛粪时,就自然失笑。

人总是趋向于保护自我,相信自我,信赖自己的感觉,凭自己旧有的经验行事,将自己抓得紧紧的。

殊不知,世人所执著的我并不是那个真我,而是自性的一个幻影。因此,星云大师说:“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用智慧去庄严一切,不要用我执我见去分裂。”

一次,那么如何放弃“我执”心呢?星云大师为我们讲了一个禅宗的故事:

二次,药山禅师在山上散步,看到了两棵树,一棵很茂盛,另一棵却已枯萎。

这时,药山禅师的两位徒弟道吾禅师和云岩禅师恰巧走过来,药山禅师就问他们:“你们看哪一棵树好看?”

道吾禅师首先说道:“茂盛的这棵好看!”药山禅师听后,点点头。

云岩禅师接着便说:“我倒是觉得枯的那棵好!”药山禅师听后也点点头。

侍者则不解地问药山禅师:“师父,您都点头,到底哪一棵好看啊?”

药山禅师于是反问侍者说:“那么,你认为哪一棵好看呢?”

侍者想了想,回答道:“枝叶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气勃勃,枝叶稀疏的那棵也不失古意盎然。”

药山禅师听后微笑不语。

确实,真正的禅者不会以“我”的标准和偏见去要求万物,因此在他们的心中,万物平等,并没有高下之分,没有善恶美丑高下贵贱的分别,因此荣枯是一样美好的。

破除“我执”也是如此,首先要冲出“我”的束缚,打破私欲、拓宽胸怀、提升境界,经常反省自我,学会站在别人和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关爱他人、关爱有情众生,甚至关爱无情众生。这就是《金刚经》里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只有这样,才能破除“我执”。

破除我执后,顺本心而游于万物,烦恼不生,心莲绽放。

【星云开示】

要用智慧去庄严一切,不要用我执我见去分裂。

除去妄想,心静如禅

【智慧分享】

抛却心中的“妄念”,才能够使你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人生中该收手时就要收手,切莫让得到也变成了另外意义上的失去。合理地放弃一些东西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珍贵的东西。

【人生道场】

“非宁静而无以致远。”诸葛武侯如是说。静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现代人品味过生活的紧张与焦灼,已很难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都渐渐浮躁起来,可是浮躁往往不利于事情的发展。因此,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毕竟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相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老街上有一位老铁匠,由于早已没人需要打制的铁器,而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个半导体,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好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