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藏医养生密码:藏医养生大智慧
36459500000017

第17章 藏传佛教密宗养生之道(2)

藏密金刚亥母拳法发声法

藏密金刚亥母拳法的发声法是藏密瑜伽的一种独特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具有特殊的功效。它是利用声波、光谱、电、磁效应,使气、光、音、磁、电相融,吸收宇宙元气,能调平、补气、生磁、能自控、自调、自治体内疾病,迅速特高功能动力。开发人体潜能。

藏密金刚亥母拳法的发声法共有四种音:

一、基础音,即“吽,哈,嘿”三音,代表人体的“精,气,神”,久练可达三华聚顶之效。

1.吽(hong):如雷贯耳,贯通全身,打通脉结。

2.哈(ha):以引动心肺之气,贯通各脏腑。

3.嘿(hei):以生法宫直冲中脉,接通天地之气,打开脉轮,开天门,强化生命之根。

二、正音,即“嗡嘛呢叭弥吽”六音

1.嗡(ong):发至生法宫,沿中脉升至喉轮,治七窍等疾病,开头部脉轮。

2.嘛(ma):以声掌引动喉轮,开喉轮,治喉部,肩,臂,手之病。

3.呢(ni):以声掌引动心轮,开喉部脉轮,治心,肺,脾,肝,胆等病。

4.叭(bei):以声掌气贯丹田至命门,开脐部脉轮,治腰肾腿之病。

5.弥(mi):以声掌沿带脉转动,通带脉,开腹部诸脉轮,治腹,妇科,泌尿,三焦之病。

6.吽敕(hongchi):以声掌吸天气摄地气,排邪气,治风湿,关节,下肢之病。

三、变音,由正音所变,即“呜母卤补谱敕”六音

呜(wu):治肝火盛,目赤,口疮,耳聋之病。

母(mu):消烦热,止咳嗽

卤(lu):降心火,清肺热之病

补(bu):能治脾,胃,热寒之病

谱(pu):治便结,便秘之病

敕(ci):通天彻地排除全身之病,心情舒畅

四、根本音,即“嗡啊吽”三音,能使天地人合一,天人相应。

嗡(ong):为天部音,调动宇宙原始能量。

啊(a):为人部音,开辟万有生命能量

吽(hong):为地部音,开发宇宙万有生命所有潜藏的能量。

根本音能天,地,人合一,去病,长寿,增智,开慧。

修习禅定能定精神,治疾病

禅定被视为一个概念。实际上,禅定的主要内容是禅,是通过坐禅这种方式使心念安定、专一,其关键是静虑、冥想。修习禅定能定精神、治疾病,禅定能使人达到“止”的状态,能使人得身心“轻安”——轻松快活,享受到一般人未曾受过的幸福安乐。禅定能使人心“调柔堪能”,即增强心的自主性,能自控情绪,能涵养道德,陶冶性情。

你应该认真做好没一个步骤,哪怕有些步骤看起来很没有意义。此外不要随着自己的意愿修改维持步骤,否则还要重新再来。

一、选择修定场所

暂时封闭,不被别人打扰;通风良好、安全舒适;光线不可太强,强则令心散乱,也不可太黑暗,暗则易生昏沉睡眠;这样的准备工作其实就是一种修行,这样营造外部环境,其实是在调整心理状态,所以不可忽视这一步。

二、修定前的准备

修定前,饮食不可过饱;应于三宝前以身力修供事:礼拜、烧香、供水、供花等。以此现前所修福业,能速引生禅定福慧之果。且由运动身体之故,易生暖触;手足头面洗沐清洁,涕唾排除净尽;宽衣缓带,使全身轻松舒快。

三、坐时威仪

1、金刚跏趺,如佛之威仪而坐。令两膝与尾闾三点支持全身之重量。从两膝引一直线,与两腿构成一正三角形。全身之重心,即在此三角形之中心。不能金刚跏趺者,半跏趺亦可;不能半跏趺者,架马亦可。但不可舒脚坐。欲使禅定成就,终须学习金刚跏趺。如是坐者,姿势安稳,全身之气,自然聚敛,于定极为有益。

2、身不可太向前,亦不可太向后。从发际以上四指顶门之处,垂一直线,令此线通过喉心、丹田,与地面成垂直线即可。脊柱不可令曲,亦不可用力。挺直坐下之时,先将腰身伸直,然后放松,使脊柱节节相拄,自然身形端正,久坐不疲。

3、两肩齐平,不可左右低昂。两臂置于身之两旁,令与肩平。两手心向上,右手压左手,两手拇指端相拄,手掌边沿靠腹部,手背置两足上。

4、头微向前倾,作垂目观鼻之意。不可太倾太仰或偏左右。

5、眼不太张太合,作注视鼻端之意。(不可真用力观鼻端,久则目睛痛)。目光注意鼻端,鼻端与心垂直。两手心及两足心皆趣向聚合于肉团心,如是则全身精神凝聚。

6、唇齿顺其自然,但不可张口呼吸。

7、舌应令着上腭。但人舌有长短,亦不必勉强。

8、息出入不可令作声,不可粗猛,不可急,不可滑。应令轻细,至自己亦不感觉气出入。但不可注意令细,若注意令细,则气息反粗。

9、坐时腿部应盖覆令暖,暑天至少亦应盖覆一层单布,身体上部应稍凉,不可过暖,暖则易生昏沉。

10、头之后部及颈部,不可受风。天寒应以披单覆之,但头之前部不可盖覆。

四、发心大要

1.可起名闻利养之心。

2不可起求胜过他人之心。

3.不可盲无目的,堕于愚痴。

4.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

五、出定须知

1、将二手心搓热,搓拭面部,然后张目。

2、张目后,徐顾四周,了知我身现在何处。

3、作是思维:我今已出定,次复当至何处,当作何事?

4、徐摄衣整带,安详下座。

最好坐禅的时间是:凌晨3:00~5:00;次上5:00~7:00、傍晚5:00~7:00、睡前9:00~11:00。子时(深夜11:00~1:00)是睡眠时间、午时(中午11:00~1:00)是午餐、休息时间,此两段时间,一般人及初学者最好不要坐,但是,对于一个专业修行人,他经过长久时间的练习,自然任何时间修禅定都可以。

藏密独具特色的延寿法

在佛法看来,人的生命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凡的身命,另一种是具备所有八种有暇及十种圆满的暇满身命。前者固然不易获取,但后者却是最为稀有宝贵的。既获取了一个具足暇满的身命,我们必须好好珍惜,善用生命。但不幸的是,人身及人生并不恒久,只能维持极短的几十年。在世界上,没有甚么东西或现像是久存不变的,人身亦然。要想长生不死当然是不可能的幻想。然而,在佛法中却有一些法门,能令修行者延长寿命。

其实,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两大因素,一个是福德,另一个是寿量。在二者其一开始衰落耗尽时,我们可以透过相应的修持令其增长,从而延长我们的生命,争取更多的修持机会及时间。而死亡有三种情况,一是功德耗尽而寿量未完,二是功德未尽但寿量已完,最后一种是功德与寿量皆耗尽而终。

如果功德与寿量同时皆近乎耗尽,要想延寿是极为困难的。但如果只是二者其一近乎用尽,则可以透过相应法门令快将耗尽者增长,从而达到延寿的效果。

若要增长寿量,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戒杀及护生,亦可进行救生及放生、修持延寿本尊法门、求取服用长寿法药及修持气脉等。此外,食疗、服用调理生理机能的药物、养生运动等对长寿亦有辅助作用,故亦属增长寿量的范围。

一、如何增长功德

最殊胜的福田包括我们的师长、双亲及佛、法、僧三宝。那么什么是“福田”呢?“福田”就是我们可以透过对他们供养承侍而获得福德,就像农夫透过对田地的料理与播种而得收成一样。世间上的田能种出五谷等,而福田则可种出福德。

对于家人来说,最直接、最殊胜的福田是父母,但大多人往往只懂往寺庙求福上香,从不好好侍奉父母,把这最易积累福德的途径忽略了。在平时,应该多关怀父母,如果不一起住,要多打电话跟父母聊聊天。对于天下的父母,最大的礼物莫过于子女成才,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做人也是一种好的供养,总之要努力让父母快乐。另外还要供养师长的福田,应该以这种物品供养、为师长办事及依他们所教的去做。

二、如何延长寿量

1.戒杀与不伤害众生

戒杀与不伤害众生是最直接能导致长寿的方法,没有任何延寿方法比此法更有效更能见成果。戒杀的对象泛指一切六道中的生命乃至圣众的化现肉身,下至似乎微不足道的一只小蚂蚁,上至诸佛的应化身相。我们因个别情况,未必能茹素,但至少应该戒除直接的杀生,包括去钓鱼、打猎以及去饭店挑选活的水族而杀烹或由其他人代杀等。

2.修持放生善行

放生就戒杀和不伤害众生的延伸,同时也是六度中的布施善行其中一种。放生的动机,必须是基于不忍见其生命受苦的心念。放生的对象,应该是面临马上被杀害的生命,例如食用鱼等,有时我们见到有人买观赏鱼类放生,这虽然令他们得到自由,但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放生,因为他们被杀的危险,反而会因为放生到陌生天然环境而活得更好。

3.服用长寿法药

一些藏传佛教的大寺院以及大修行者会为众生的利益而制造各种药丸,这种药丸虽然成分大多是草药等珍贵的药材,但是其力量主要来自持咒及佛力的加持,与传统药物并不一样。

4.养生活动

佛法特别重视人的养生活动,因为他认为注重人体的生理健康对寿命有良性的作用。如果忽略了身体的保养维护与食物本身的节制调整,就嫩难达到健康的体魄。

可以经常沐浴,在每隔一段时间,如果能找个优质的天然矿物温泉,在附近住上三周,期间注意饮食营养,同时晚上泡温泉多次。,每次十几分钟达到出汗即可,多身体的保健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患女性病、关节炎等症的老年人更见奇效。

饮食要因人而异,饮食习惯要跟体质联系起来,例如西藏的牧民可以多吃乳酪、青稞、酥油和肉类,这些食物对他们是有利的,如果建议他们多吃蔬菜,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会导致严重肚泻等问题,而西藏的农民就可以多吃一些蔬菜,这样会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如果让他们多是酥油和肉类,他们也会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

在不同的季节也要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一般来说,夏季应该多吃“轻型”的食物,也就是说要吃得清淡一些,冬季则应该多吃“重型”的食物,也就是较多油分的食物。最好多吃一些居住地土产的蔬果,而且最好是天然的时令产物,也就是说夏天要吃夏天产的食物,冬天要吃冬天产的食物。

4.控制自己的情绪

藏医看来一个人的心态和情绪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和寿命长短。除了以上的种种长寿方法,保持心境平静和开朗的性格也是延寿的重要因素。暴怒、狂喜、悲哀和失落等情绪对健康和寿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开朗、平静、豁达等情绪对健康和寿命会产生好的影响,能促进一个人的健康和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