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当水存在于杯中的时候,还有没有空呢?当然有。只不过,此时的空是合于水了,也就是合于色了。反过来说,正因有空的存在,杯中才能有水的体现,空是色存在的根本。
简单地说,一切现象、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但它毕竟是没有实体的,也就是说空是假和不实的意思。换言之,就是一切现象、事物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现象、事物。
物质现象虽然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有相状,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即所谓的“缘起性空”。
滴水佛音
1、二乘涅盘二乘涅盘即无余涅盘。无余涅盘者,烦恼既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故名无余依涅盘。
2、大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由唐代玄奘法师翻译,共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
火中红莲处处香——佛子如何提高自我修养
学佛法者如何改过
1933年农历正月,弘一法师在厦门妙释寺演讲,他说:“今值旧历新年,请观厦门全市之中,新气象充满,门户贴新春联,人多着新衣,口言恭贺新禧、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当此万象更新时,亦应一新乃可。我等所谓新者何,亦如常人贴新春联、着新衣等以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谓新者,乃是改过自新也。”法师在新春之际,号召大家积极改过,有一个全新的自我,梳理出一个崭新的人生。
旧弊难除,积习难改,改过人人需要,可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弘一法师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改过自新”的,方法简单易学,仅仅三步:
一、学:多读佛学和儒学方面的书。
弘一法师要人读佛学的书我们理解,为什么还要读儒学的书呢?因为儒学书籍的很多观点都合于佛法。说到玄说妙修证次第,自然是佛学书籍说的最为详尽,可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过去深奥了。至于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方法,虽然佛教书籍中也有说的,却不如儒学书籍讲述的通俗易懂。所以适当读些儒书,对学习佛法是很有帮助的。
多读佛书和儒书,能够知晓善恶的区别和改过迁善的方法。如果感到佛书和儒书数量太多,读不过来,而且理解起来不容易,可以先读一部《格言联璧》。弘一法师年幼时就读这本书,后来皈依了佛法,还常常翻阅,并认为这本书“亲切而有味”。
二、省:常常自我反省。
既然已经通过读书知道了什么是善恶以及改过从善的方法,就要常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时不时的问自己,我这件事做的对不对?这句话该不该说?我这些行为是不是带着恶意?如果认为做得不对,就要痛改前非。
修行者应该时时洞察自己所处的位置,自我反省。
韩国的僧侣法顶禅师说:“有次走入寺庙,看见禅房前的石阶上贴了一则帖子:‘照顾脚下。’这是什么含义呢?意思就是指观察自己所站的位置,洞察所处当下的意思。
在石阶上贴了这样的帖子,虽然也有请大家把鞋脱下之意,但那只是表面的含义。这句训示终究的目的,是提醒我们反思目前的处境,探究实相的意义。”
在人生路上行走,每迈出一步,身处的位置就发生变化,你的心灵是否跟的上自己急促的步伐?生活中要时时注意改过,最好每晚临睡之前也能反思一天的所作所为。
弘一法师建议信徒写日记,把每天的所为、所思记录下来。写日记能记录下生活的轨迹,也能在笔端游曳于纸页的那十几分钟,给自己一个朴素的思想空间。
三、改
省察以后,假若知道了自己的过失,就要全力改正。改过这件事情,是十分光明磊落的,足以表现伟大的人格。子贡曾经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还有古人曾说:“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法师鼓励信众用这些名言来自勉。
做人要涤瑕荡秽,日日更新自己,所以要勇于向昨日的自我宣战。韩信因为改正了不良陋习,从一个小混混成长为开国大将军;寇准改掉了游手好闲的习性,考取进士成名于后世。如果坚持自己的陋习不肯放下,“我执”太重,何言改过?要不断的把过去不当的观念、不当的习气改正,才会有崭新的自我,崭新的人生。
滴水佛音
1、格言联璧《格言联璧》一书是清代学者山阴金先生编著的,此人姓金,山阴人,真实姓名和生平不详。该书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这些内容的格言警句,分为八类,内容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广大范围。作者编书的目的在于以用圣贤先哲的至理格言来鞭策启迪童蒙。
2、法顶禅师法顶禅师是韩国声名远播的自然主义思想家与实践家,被尊称为“韩国梭罗”。他于1954年剃度出家,其后历任韩文大藏经译经委员、佛教报社总编辑、松广寺修炼院长等职。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辞掉这些职位,在松广寺后山亲自建造了一座佛日庵,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后因拜访之人众多,禅师迁入江源道的一个山谷中隐居。在独具深山的三十余年间,他通过每月写一篇文字与众人交流。禅师一向主张要清贫简朴,对于只强调“拥有”和“发展”的世俗理念深表质疑。
十条最应注意的改过迁善之事
弘一法师五十多年一直专注于改过迁善,经验颇多。法师亲自选出了十条具有代表性的、往往不为人注意的事项,与信众宣讲。《华严经》中都是用十之数目,那是用十以表示无尽无尽之意。法师选取十条,亦表示人之过失甚多,实无穷尽。
一、虚心
普通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自己的错误尚不肯轻易承认,更何谈改过?古代的圣贤则不然。
孔子曾经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五十岁年纪学习了易学,受益颇多,认为这样才能不再犯什么大错误了。
孔子还曾说:“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位圣贤说“知道怎样做符合道义却不能改变自己,有缺点不能及时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
蘧伯玉是当时的贤人,派使者看望孔子。孔子问使者:“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孔子问“蘧老夫子在干什么呢?”使者回答:“他老人家想减少自己的过错,却还没有能够做到。”
弘一法师感慨道,圣贤都能虚心至如此地步,我们凭什么自满呢?
二、慎独
所谓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所谓慎独,就是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心灵是野马,一刻不系挽缰绳,就有放纵的危险。
三、宽厚
造物主最为忌讳的,就是为人刻薄讨巧。古代贤人的处事,都以宽厚为准则,因为得到了世人的喜爱,上天对其也眷顾有加。
四、吃亏
古人有种说法:“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吃亏是福,人与人相争,互相诋毁,多为利益。让小利而博大义,是君子的智慧。古代有位贤人临终时,子孙请教遗训,这位贤人说:“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五、寡言
弘一法师强调,“寡言”一条是这十条中最为紧要的。祸从口出,这是从古至今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是还是有无数人因口舌而惹灾祸。寡言,说之易而做之难。少说话,尤其要少说闲话,时刻警醒自己,口舌间吐出的不是句子,而是一颗颗人际关系的定时炸弹。
六、不说人过
古人说“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也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些都是弘一法师时刻不敢忘记的。错误人人都会犯,不要总用挑剔的目光盯着别人。四处宣扬别人的过错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好处,只能为你树立更多的敌人,让人对你的人品产生怀疑。
宽容待人,严格待己,多发现自己的不是,少挑别人的“刺儿”,才能让日子过的平和,不生事端。
七、不文己过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弘一法师说,众生应该知道文过饰非是最可耻的事情。错了就是错了,要及时改正,耍小聪明,妄图掩饰过错,只会越描越黑。
八、不覆己过
要是做事得罪了他人,要自我检讨,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全力改正错误。千万不能为了要自己的面子而隐忍不言。在错误面前选择沉默,面子是有了,却是在自欺欺人。
九、闻谤不辩
怎样才能停息他人的诽谤?答案是:不去辩解。能吃小亏,才不至于吃大亏。编造谎言诽谤你的人居心不良,你越是极力辩解,他越是兴奋,制造出更多的谎言污蔑你、攻击你。你要是保持沉默,什么都不予回应,他自己折腾一阵,自然没有了胡编乱造的热情。弘一法师说:“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十、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人们总说“谁能没脾气呢?”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即便如此,也要极力对付怒气,华严经说:“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嗔怒实在是一件令人畏惧的事情。
滴水佛音
1、十八界
(1)内六根界:一眼界,二耳界,三鼻界,四舌界,五身界,六意界。
(2)外六尘界:一****,二声界,三香界,四味界,五触界,六法界。
(3)六识界:一眼识界,二耳识界,三鼻识界,四舌识界,五身识界,六意识界。
2、蘧伯玉蘧伯玉,名瑗,生卒不详,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春秋末卫国大夫。相传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与之友善。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数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
3、三法印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两大宗派。小乘的教义,是以四阿含经为依据,说的是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盘寂静。
用自尊增进自己的德业
人人都喜欢被他人尊重,有几人想过,要自己尊重自己呢?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就没有机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大家都是普通人,要想尊重自己,就要给自己一个尊重自己的理由。弘一法师教大家,尊重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让自己变得不普通,要时时想着: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法师举例说,比如你想做一位清净的高僧,就拿高僧传记来读,看他们怎样做,你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又比如你想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么就按照经书中记载的菩萨行去做。这就是自尊。
自尊固然好,切勿不要把自尊与但骄傲搞混。骄傲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而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同样是一颗肯定自我的心灵,你在尊重自我的时候尊重他人,就能使自己进步、积攒善缘,若是只知道尊崇自我,目空一切,就背离了自尊的真意。所以,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的信众,对自我的要求都要严格。
有些人想,我年轻,岁数小,偶尔随便些没关系。甚至寺庙中的一些年轻的小师父也会认为,我只是一个平常的出家人,并不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这样的想法非常危险。没有一个做人的目标,做事就会随随便便,甚至自暴自弃,走到堕落的路上去了。
做人一定要志气高,这与年龄、身份等等都无关系。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
六祖慧能只是一位伙头僧,地位卑微的只能去厨房舂米。即便如此,他也没放弃钻研佛法的心,严格要求自己,试试聆听佛法的教诲,悉心揣摩佛法的真意。正是因为六祖没有因为自己只能舂米而轻视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位学僧的位置来要求自己,所以才能在五祖的传位试练中写下千古流传的“菩提本无树”偈子。
当代名僧证严法师,慧根非凡,德行深厚,她创办的慈济会是成千上万的人走出痛苦,得到救助。谁能想到,最早证严法师连出家都无门呢?
证严法师俗名景云,出生在台湾中部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非常懂事、孝顺。
十五岁时,法师的母亲因胃穿孔需要开刀。在五、六十年代,医学还不发达,开刀非常危险五0、六0年代,开刀是很危险的。因此,法师向天祝祷并发愿“愿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茹素,为母亲增寿祈福”。也许是孝心感动了神佛,母亲的病奇迹似的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
又过了八年,证严法师父亲因脑中风突然去世了,给了她很大的打击,探索父亲的去处促成她接触佛法的因缘。
父亲早逝,母亲多病,使年轻的证严法师对人生充满了困惑,又由家庭的痛苦想到众生的痛苦,几度想要离家弃俗,都被拒绝。法师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用出家僧人的仪轨严格要求自己,一边修行,一边在台北、台中、台东四处挂单,最后在花莲县秀林乡下的小庙普明寺安住下来。
一九六二年秋天,法师已经二十五岁了,仍然没有剃度的师父,法师毅然自行落发,静静踏上僧侣修行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