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开启智慧的历史故事全集
36453400000023

第23章 谋事有略,条条大路通罗马(1)

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德服人上,以力服人下

德的力量是强大无比的,可以征服一切。诸葛亮知晓其中奥妙,也做到这一点。

孟获是南方少数民族的首脑,严重威胁了蜀汉的政权。

为消除孟获这一后患,诸葛亮经过积极准备,在公元225年农历三月,向孟获发起了清剿之战。孟获在百姓中有一定威望,当地人都听从他的指挥,所以诸葛亮命令自己的部下不准杀害他,一定要捉活的。

孟获见蜀兵打过来,就起兵迎战。蜀将王平跟他对阵。开战不久,王平转马退走,孟获驱兵追赶,直追到山谷之中。这时喊声大起,蜀兵从两旁杀出。孟获中了埋伏,想退已是来不及了,就这样,孟获束手被捉。

孟获被押到军营来见诸葛亮。他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诸葛亮见了他,立刻命人给他松了绑,而且亲自带他参观了蜀军军营,然后才问孟获:“蜀军实力如何?”

孟获傲慢地说:“我看不过如此。我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中了你们的埋伏。真要是硬拼硬打,还不定谁胜呢!”

诸葛亮朗朗笑道:“既然这样,你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咱们再打一仗。”

孟获回去以后,周密布兵,又连续和诸葛亮一战再战,一连打了6次,最终全被活擒。孟获不服,第七次出兵,诸葛亮把孟获的军队引到一个山谷中,截断了他们的退路,孟获的手下们叫苦连天,孟获走投无路,第七次又被活捉了。

孟获再次被押进营帐。士兵传下诸葛亮的命令说:“丞相害羞,不愿意再见孟获,放他回去整顿好人马,再来决一胜负。”

孟获满脸羞愧:“七擒七纵,这是自古没有过的事。虽然我没有知识,可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能这样不知羞耻呢?请转告丞相,我再也不反叛了。”

诸葛亮在营帐幕后听得真切,赶忙出来,把孟获扶起,对他说:“这样就好了。”接着,诸葛亮设宴招待孟获,又跟他讲了许多道理,然后客客气气地送孟获出了营门。

孟获回去后,不仅不再与蜀汉为敌,而且说服其他部落全部投降。从此,南方地区重新归蜀汉控制了。

历史经验与智慧:

真正聪明的人会作长远的打算,一时的征服并不能永绝后患,让人信服而非征服才是最关键的。诸葛亮在平乱的过程中明白人心的重要才会对孟获七擒七纵,不愧是一代军师。

伊莎贝拉的盟友——左右逢源而不依附任何人

在矛盾冲突中,尽量避免不去做第三者,因为一旦陷入矛盾的漩涡中你就会丧失所有的机会,成为牺牲品。左右逢源又不丧失自己的立场是最明智的选择。

在15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和米兰等城邦彼此不断地发生争执,法国和西班牙持观望态度,企图坐收渔翁之利。

意大利北部的曼图亚是一个弱小的城邦,年轻的贡札加公爵统治着这个小地方。由于这里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有强权都觊觎着它。

贡札加1490年,意大利另一个小国家的公主伊莎贝拉成为他的妻子。贡札加常年不在国内,伊莎贝拉很快就控制了权力。

1498年冬天,伊莎贝拉经历了她身为统治者的第一次考验。法国路易十二要攻打米兰,面对这种局面,意大利的其他城邦居然抱有从米兰的困境中牟利的想法。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也承诺不会干预这场战事。威尼斯人不仅不肯协助米兰,反而声称战争结束后他们会让法国把曼图亚让给威尼斯。

米兰陷入到孤立无援的地步,统治者史佛萨请求伊莎贝拉帮助,因为伊莎贝拉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伊莎贝拉请求丈夫援助,1499年,法国发动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攻占了米兰。

伊莎贝拉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如果仍然支持史佛萨,就会激怒法国人而引火上身;如果成为法国的盟友,法国人总有一天要撤出军队的,那时候曼图亚就危险了。求助于威尼斯或罗马更是不可取,他们只能打着救援的旗号将曼图亚吞并了事。伊莎贝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与法国交好,她用诱人的礼物取得了法国国王的信赖。

1500年,路易邀请伊莎贝拉参加在米兰举行的盛大宴会。宴会上,伊莎贝拉的美丽和谈吐很快就使路易为之着迷,他也发誓要保护曼图亚的独立。

没想到麻烦不断。来自南方的塞萨尔·博尔亚开始北上,意图扩大自己的国家。伊莎贝拉知道既不能信任他,又不能得罪他,对付他的惟一方法就是甜言蜜语。伊莎贝拉用猎鹰、冠军犬、香料等博得了他的开心,让使者在他面前表现得毕恭毕敬。

伊莎贝拉还请求博尔亚担任孩子的教父,甚至提出两个家族联姻的期望。后来,博尔亚攻占了他前进路线上所有的城市,唯独饶过了曼图亚。

无论意大利的时局如何变化,势单力薄的曼图亚都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日益繁盛。伊莎贝拉于1539年去世,而曼图亚的财富与主权继续维持了一个世纪。

伊莎贝拉在那样复杂的局势下依附于任何一方势力,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依附于强权势力只能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腹中之肉,团结弱小的力量又会让自己备受牵连。结交一方就会得罪另外一方,而且这样的循环会激发更多的冲突,陷入无休止的纠缠而无法自拔,最终的结果是困苦不堪。

历史经验与智慧:

伊莎贝拉之所以能让她的王国在众多的突发事件中化险为夷,就在于她不依赖于任何一方,所以能够全身而退,也不会为不可挽回的事实做无谓的努力。伊莎贝拉能够控制局势,依靠的就是她能左右逢源,却又保持独立。

伊凡四世的权力之战——谨慎思考,大胆从事

大胆与懦弱会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懦弱的人会觉得眼前障碍重重,胆大的人则能清除障碍。进退成效完全取决于大胆还是懦弱。

1530年,年迈的俄国统治者瓦里三世宣布三岁的儿子伊凡四世为他的合法继承人,并让年轻的妻子海莲娜辅佐年少的伊凡四世。贵族波雅尔家族认为自己的时机到来了,他们要夺回政权,控制王室,孤儿寡母太容易对付了。

海莲娜很清楚她现在所处的困境,于是向她最信任的朋友欧伯连斯基亲王求助,希望他能够协助自己治理国家。五年后,海莲娜被波雅尔家族成员下毒害死。安德瑞苏斯基亲王控制了政府,可怜的欧伯连斯基被捕入狱,那些凶残的人居然将他活活饿死。

8岁的伊凡成了孤儿,只要有人关心他,立刻就会遭到迫害。伊凡整日吃不饱饭,连保暖的衣服都没有,还要避免被苏斯基家族的成员迫害。那些人一有机会就会欺辱他,他们给伊凡四世一支权杖,让他登上王位,然后再把他赶下来,他们用这种方式羞辱他。

伊凡在宫中惟一的朋友叫沃伦托索夫,他经常安慰小伊凡。一天,沃伦托索夫与新上任的大主教在宫廷餐厅交谈时,几位苏斯基家的人冲进来,把沃伦托索夫痛打了一通。面对这样的情况,伊凡表现的只有沉默。波雅尔家族的成员认为这个小孩完全被他们驯服了。

1543年12月29日晚,13岁的伊凡请安德瑞苏斯基亲王前来他的房间。等到亲王一抵达,卫兵就立即将他团团围住,将他逮捕,过了几天就将他处死。安德瑞所有的盟友全部被处以极刑。

原来,伊凡用5年的时间筹划了这场变故,巩固了本应属于他的权力。

历史经验与智慧:

优柔寡断的人难以取得成功,犹豫和胆怯是他们最大的障碍。胆怯的兔子为了逃离猎人的追捕,慌忙逃窜,结果往往陷入猎人布下的陷阱。而谨慎思考后的大胆从事让你看起来更加的出色,永远处于进攻的主动地位,在最快的时间取得关键性的胜利。

狄奥西斯的野心——把握分寸,恰到好处

在风头正盛时自行退让需要很大的勇气,智者明白什么时候退出舞台,什么时候重返舞台。

几个世纪以来,米提人一直处在亚述人的统治之下。公元前8世纪,米提人终于奋起反抗,获得了自由,并建立了新政权。

但是,长久以来受统治和折磨的米提人为了避免****,拒绝将权力托付给任何人,他们也不愿意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这样一来,国家很快陷入了混乱,纷争四起,不久便分裂成了好几个小王国,各个国家之间也是争战不休。原有的法律在混乱的状态下已经不起作用了,人们找不到一个可以约束社会的规则。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名叫狄奥西斯的人,他以公正的判决及解决纠纷的本事开始崭露头角。他总是以公正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人们遇到任何法律纠纷都会请他帮助解决,于是他的权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了。

当狄奥西斯的智慧、清廉以及不偏不倚的公正传扬开来后,远近各地的人们都来找他解决各式各样的案子,逐渐地他就成为全国惟一的正义仲裁者,成了法律的代言人。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有一天,位于权力巅峰的狄奥西斯却突然引退了。整个社会的一切约束又不复存在了,犯罪率因此而剧增。

于是,困惑的米提人召集所有的城市开会,商讨如何走出困境。

“我们必须要选出一个人来统治我们的国家,并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政府。”有人说。

他们最希望的统治者是公正的狄奥西斯,但狄奥西斯表示再也不想插手城市之间的战斗与争执。在米提人的再三恳求之下,狄奥西斯最后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他住在人民为他建筑的宫殿里,只有几个重要的人才能够见到他。

狄奥西斯在位53年,扩张了米提帝国,为后来的波斯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狄奥西斯统治期间,人们对他的尊敬逐渐转变成崇拜,他们相信,他并非凡人,而是神之子。

历史经验与智慧:

狄奥西斯为人解忧排难,成了引人注目的焦点。他也明白一点:如果自己太容易接近,反而会丧失以前享有的尊敬,人们会将他的服务视为理所当然。要想获得自己被人尊敬和权力,最好的方法是完全撤离开等待时机重返舞台。

林肯机智断案——借人之短,攻人之短

处理事情时不要急着为自己不停地辩解,而要细心留意对方的软肋,抓住时机狠命反击。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年轻时曾是一名律师。他出身贫贱,同情平民,尤其是黑人,经常帮他们打官司,有时甚至不收分文。

有一次,朋友的儿子安斯特朗被人诬告谋财害命。林肯知道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于是他赶到安斯特朗家里去询问。安斯特朗的母亲流着眼泪向林肯诉说了自己儿子的冤情,并请求给予帮助,林肯表示一定要救他出狱。

第二天,林肯来到法院,以被告辩护律师的身份查阅了法院的全部卷宗。他在卷宗上发现了一个细节:有个名叫福尔逊的证人,亲眼在月光下面看见安斯特朗用手枪打死受害者。这是对安斯特朗最不利的证据。

审判开始了,许多人都来参加旁听。福尔逊再一次向法官证实,他亲眼看到安斯特朗杀人的过程,而且他讲得有声有色,似乎十分确实可靠。林肯站起来向证人提出疑问:“是你亲眼看见安斯特朗杀人的吗?”“是的,我可以发誓。”福尔逊说。林肯又问:“你在草堆后,安斯特朗在大树下,相距二三十米,你能看清吗?”

“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那么,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辨认的?”

“不是,我看清了他的脸,因为月光正照在他的脸上。”

“你能肯定时间在晚上11点吗?”

福尔逊信誓旦旦地说:“完全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时钟,那时正是11点1刻。”“你说的全是事实吗?”林肯再一次慎重地问。福尔逊拍拍胸脯回答:“我敢担保,这全是事实。”

等到证人坐回座位以后,林肯严肃地面对全场的人说:“女士们和先生们,法官先生,请你们注意,这个证人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啊!”在法庭上的人都震惊起来。

林肯说:“证人发誓说他于11月18日晚11点钟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安斯特朗的脸,但那天晚上是上弦月,11点钟月亮已经下山了,哪来的月光?退一步说,就算证人记不清时间,时间稍有提前,月亮还在西边,月光从西边照过来,被告如果脸朝大树,即向西,月光可以照到脸上,可是由于证人的位置在树东面的草堆后,那他就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脸;如果被告的脸朝向草堆,即向东,那么即使有月光,也只能照着他的后脑勺,证人怎么能看到月光照在被告的脸上,而且能从二三十米的草堆处看清被告的脸呢?”

全场顿时轰动起来,安斯特朗被当庭释放,林肯也因此闻名全国。

历史经验与智慧:

林肯能打赢这场官司,就在于他抓住了对方的软肋,从他的证据中找出不足并逐一加以驳斥,让对方的证据站不住脚。这比单纯地强调自己的清白去辩解更加的有效。

赵绰依法办事——敢于坚持己见,不为外力所左右

只要是原则性的问题就要坚持,哪怕掉了脑袋也在所不惜。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各种巩固统治的措施。他派人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但隋文帝本人却不完全按照这个刑律办事,往往一时气愤,不顾刑律规定,随便下令杀人。

这种情形让大理寺的官员赵绰很为难。大理少卿赵绰认为维护刑律的严肃性是他的责任,所以常常因为隋文帝屡破刑律而与他产生争执。

有一次,两个犯人按律只应打板子,可隋文帝却坚持要将两个当事人砍头。赵绰就上前劝阻。

隋文帝不耐烦:“这是我下的命令,不关你的事!”

赵绰说:“陛下叫我当大理寺官员,现在遇到不依刑律杀人的事,我怎么能不管呢?”

隋文帝顿时火了:“你想撼动大树吗?”

赵绰不管隋文帝怎样威吓,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