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敬忠与吉温的父亲本是至交,吉温幼小时,史敬忠常常抱着他玩。吉温抓获史敬忠后,将他押往长安。快走到骊山温泉时,他命人对史敬忠说:“杨慎矜已经招认,识相一些,将谋反实情供出,你就能活;不招出谋反之事,你将死无葬身之地。如今说还来得及,到了骊山温泉在皇帝面前,你再哀求招认可就来不及了。”
史敬忠在吉温的逼迫下,只得坐在路边的桑树下写了招状,内容正合吉温之意。此时,吉温才高兴地以子侄之礼拜见眼前这位披枷戴锁的长辈,嬉皮笑脸地说:“丈人莫要见怪!”
为了得到“图谶”,李林甫又派殿中侍御史卢铉、御史崔器几次抄检杨慎矜的家,但都没有搜到。最后,卢铉只得制造一个谶书,藏在袖中,再领人到杨家搜索。他们翻箱倒柜,终于在一个极秘密处“查获”了那张要命的谶书。卢铉还用极其残酷的刑罚拷问传说与杨慎矜共解图谶的太府少卿张珙,但张珙挺住了,什么也没有说。
由于李林甫、王珙、卢铉、吉温等人的罗织、刑讯,被捕诸人不得不诬服。定案以后,玄宗下诏杨氏三兄弟自尽,家中男女流放岭南,史敬忠重杖一百,流放远郡。
历史经验与智慧:
古人曾主张要韬光养晦,藏锋露拙,这样才能消灾灭祸以保全身。即使现在身处顺境也要学会谨慎,因为谁也无法预知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也许正当你春光得意之时,已经有人在暗中放暗箭了。
司马懿夺权——蒙蔽对方,取得先机
善于蒙蔽对方,乘其不备迅速发动反击,往往能取得胜利的先机。司马懿无疑是其中高手。
司马懿在三国历史上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街亭一战,诸葛亮玩了个“空城计”的小花招,他中计上当,退兵三十里;可到了五丈原,他采取以守为攻的办法,不理睬诸葛亮的激将之法,硬是活活耗死了诸葛亮。曹操当政时对他另眼看待。及至曹操之子曹丕当了皇上,更是将他倚为朝廷柱石,曹丕死时,嘱他辅佐新君曹睿;曹睿死时,又嘱他辅佐下一代新君——年仅八岁的曹芳。
司马懿真可谓魏王朝的三朝元老了。同时受命辅佐曹芳的还有大将军曹爽。
二人实际共同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他俩各领精兵三千余人,轮番在殿中值班。曹爽虽为宗室皇族,但资历、声望、经验、才干均远不如司马懿,所以曹爽开始还不得不倚重司马懿,对他以长辈相待,引身卑下,每事必问,不敢独断专行,二人关系还算和睦。
当时,曹爽门下有清客五百人,其中毕轨、何晏、邓扬、丁谧等常在曹爽周围,为他出谋划策。他们不断向曹爽进言,认为司马懿对皇室是潜在的威胁,不可对他推诚信任。
曹爽遂于景初三年二月,使魏帝下诏,说他德高望重,理应位至极品,因而从太尉升为太傅。这一明升暗降的办法,使司马懿的兵权被剥夺。以后尚书奏事,均先经过曹爽,大权遂为其所独揽。紧接着,曹爽又将其三个弟弟和自己的心腹都安排在比较重要的岗位,执掌实权,朝中要职,全为曹爽之党控制,一时曹爽权倾朝野,满门称贺。
对于曹爽及其党羽的夺权之举,司马懿早已看破其用心,但司马懿并未一怒而起,他洞察形势,认为自己目前处于不利地位,曹爽身为宗室,是功臣曹真之后;而自己却为外姓,是曹氏政权猜忌防范的对象,不可马上采取过激的对抗行动。
于是,面对曹爽咄咄逼人的进攻声势,司马懿以退为守,把政权拱手让给曹爽;并以年老病弱为由,不问政事。这使得曹爽的政治警惕逐渐放松,自以为大权在握,可以不用担心地寻欢作乐、纵情声色,名声也就一落千丈了。
后来曹爽对司马懿的病感到有些怀疑,恐怕其中有诈,正巧此时曹爽的亲信李胜将出任荆州刺史,曹爽命他向司马懿辞别,乘机伺察司马懿生病的真相。
司马懿知道曹爽派李胜辞行的用意,故意表现了一副衰病之容。他躺在病床上,两个婢女在他身边服侍,他想拿过衣服来穿,但却由于手抖而使衣服滑落在地上。他指口言渴,婢女端进粥来,他只能勉强将嘴凑到碗边,让婢女一勺勺地喂他,稀粥顺着他的嘴角流出来,弄得胸前衣襟湿漉漉的,十分狼狈。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荆州刺史,特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假装眼昏耳聋,故意将“荆州”听成“并州”,他说:“那就委屈你了,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你要好好防备啊。我病重得快要不行了,恐怕今后见不到你了,我把我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托付给你,希望在我死后能得到你的照顾。”
李胜又大声解释说:“我是到荆州赴任,而不是去并州。”司马懿又故意错解其意说:“哦,你是刚从并州来?”
李胜只得拉大嗓门,这一次司马懿才算听清楚了,他叹息着说:“唉,我实在是年纪老了,耳朵聋,听不清你的话。你调任家乡荆州刺史,真是太好了,应该好好建功立业。”
李胜回到曹爽那儿,将亲眼所见向曹爽详细报告,认为“司马公已神志不清,只剩下一具躯壳,不足为虑了”。这时,假象已经完全蒙蔽了曹爽,从此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嘉平元年正月,魏帝按惯例将率宗室及朝中文武大臣,到城外祭扫魏明帝的陵墓。丧失警惕的曹爽兄弟及其亲信都前呼后拥地跟着小皇帝曹芳去了。久已装病卧床不起的司马懿认为时机已到,将经长期周密策划、精心准备的力量积聚起来,发动了政变。
他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部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城门、兵库等战略要地和重要场所,并上奏永宁太后,废免曹爽大将军的职务,剥夺了他的兵权。又亲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屯于洛水浮桥,派人给魏帝呈上司马懿要求罢免曹爽的表章。曹爽及其亲信党羽慌了手脚,未能组织有效的反抗,又轻信了司马懿的劝降之言,认为虽然免官,但仍不失为一富家翁。最后乖乖地交出了兵权,束手就擒。等回到京师,司马懿即以谋反罪名,将曹爽一伙投入监狱,不久全部处死。
二月,魏帝进封司马懿为丞相。十二月又加九锡之礼,享受朝会不拜的殊礼。自此司马懿威震朝野,实际掌握了曹氏政权的军政实权,史称“高平陵之变”。
历史经验与智慧:
政变是封建时期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司马懿取得政变成功的关键是依赖于蒙蔽对方,使对手放松了警惕,从而获得反击的机会。可见,与人较量需要的是头脑而不是武力。
萧何求过——放低姿态,明哲保身
一般来说,靠起兵造反而终登上王位的人,最担心的莫过于良将的势力过大且得人心。基于这种心理,刘邦难免对手下强将猜疑嫉恨。
刘邦是个猜忌心极重的人,诸将如淮阴侯韩信等,无一不受到他的猜疑和嫉恨,有的甚至被迫走上了谋反的道路。就连与他交情最为深厚的萧何,也因屡屡受到猜忌而终日战战兢兢。
韩信被杀害之后,萧何因功进位为相国,加封五千户。群僚都向他道贺,只有当年的东陵侯召平一脸忧愁地对萧何说道:“您将从此惹祸了!”萧何大吃一惊,忙问原因。
召平答道:“主上连年出征,亲冒矢石,只有您安然地居守都中,不必遭受兵革之劳,现在反而得以加封食邑。这在名义上是看重您,而实际上是对您不放心。您想,韩信有百战百胜的功劳,尚且被杀,难道您的功劳能赶上韩信么?”
萧何急忙问道:“您说得很对,不过有什么计策能让主上对我放心呢?”召平道:“您不如不接受主上的这次加封,再把家里的私财全部拿出来,交给主上,充作军需。这样才有可能免祸。”
萧何点头称是,照此办理后,果然讨得了刘邦的欢心。在讨伐英布期间,萧何仍然留在关中督运粮草。刘邦屡次问押运粮草的官员,说是相国近来都在做些什么事情。押运官答称他无非是抚恤百姓、筹办粮草军械等,刘邦听了,默然不语。
押运官回到关中后,把这一情况报告了萧何,萧何也猜不透深意。一天,他偶然与一位幕僚谈起此事,幕僚却叹气摇头:“您不久可就要灭族了!”萧何一听,大惊失色,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幕僚又说道:“您位至相国,功居首位,此外不可能再给您加封什么了。皇上屡次问您在做什么事情,显然是怕您久在关中,深得民心,一旦乘关中空虚,号召百姓起事,据地称尊,就会使主上无处可归,前功尽弃。现在,您不察主上的意思,还要孜孜不倦地为百姓操心,这是徒增主上的疑忌!疑忌越深,祸来的也就越快。在这种情况下,您不如多买田地,而且要逼着百姓们贱卖给您,使得民间诽谤您,怨恨您。这样,主上听说之后方能心安,而您也可以保全家族了。”
萧何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当即采纳施行。
押运官回到前线后,把萧何因强买民田而致谤议的情况报告了刘邦,刘邦果然很觉宽慰。不久淮南平定,刘邦回都养伤,到萧何前来问疾时,才把谤书交给萧何放心地让他自己处理这事。
历史经验与智慧:
刘邦坐稳江山之后便开始诛杀韩信等昔日出生入死的兄弟,就连与他交情最深的萧何也未能幸免。所幸的是,萧何懂得放低姿态,自污而保全身,虽然这有损自己的功臣形象,但总比丢掉性命要好上很多。
徐阶“倒严”——退让隐忍,伺机而动
以卵击石无异于自取灭亡,若是韬光养晦,伺机而动便可制胜。看来,明朝大臣徐阶是深谙此理的。
明代奸相严嵩父子专权,当朝官员纷纷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行。但因严嵩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上疏官员反而惨遭迫害致死。徐阶就在严嵩炙手可热的时候,进入了内阁,他从不敢与严嵩平起平坐,只是追随在他的后边谨慎从事。同时,他在嘉靖皇帝斋醮所用的青瓷上格外加意制作,以此亲近皇帝。一方面防备严嵩对自己下手,另一方面伺机“倒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