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开启智慧的历史故事全集
36453400000014

第14章 巧舌之簧,四两可拨千斤(1)

恺撒大帝的演说——善于战为公众人物

罗马的恺撒大帝明白一点:如何说得少却能让人铭记不忘,如何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他从来不会忘记引起群众的关注,例如采用石破天惊的宣言达到自己所需要的那种效果,并迅速地成为一个公众人物。

恺撒大帝最初是一名负责公众竞赛的官员,为了树立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他组织了一连串的活动——狩猎野生动物、角斗表演、戏剧竞赛等。对平民百姓而言,恺撒这个名字逐渐和各种各样的盛事结合在一起,让人期待和难以忘记。在从一般官员攀升到执政官地位的过程中,恺撒的人气越来越旺。

公元前49年,内战困扰着罗马。在形势最紧急的时刻,恺撒来到驻扎在鲁比孔河岸的军营。当时,恺撒和他的幕僚们激烈地辩论着选择和平还是战争的问题。恺撒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让我们接受神祇的指示,追随他们的召唤,报复口是心非的敌人。骰子已经掷下了,不容收回!”他伸手指向河边,仿佛那里有一名非常高大的兵士吹响了军号,引领军队跨过鲁比孔河上的桥。

恺撒清楚地知道将领并没有确定要支持他,然而他以雷霆万钧之力让那些将领屈服了,不容他们思考,让他们认为必须抓住这个时机,成就不朽之功。这些效果绝对是乏味的演说无法企及的。

最后,将领们集结在他的旗帜下,恺撒挥军渡过鲁比孔河,第二年,粉碎了敌人的势力,成为罗马的独裁者。

恺撒不愧是历史上第一位了解权力与剧场之间有互动关系的公众人物。他痴迷于戏剧,并且升华了这种兴趣,让自己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演员和导演。他说话就像在念台词,时时刻刻注重自己在群众面前的表现。他想方设法让普通民众了解他,把自己的形象根植在人民心中。

罗马剧场是平民大众的盛事,出席的群众多得令人无法想像,观众挤进庞大的观众席,因讽刺喜剧而开怀大笑,也为崇高悲剧而感动落泪。如同宗教仪式,剧场对平民百姓拥有强大的吸引力。

在战争中,恺撒总是意气风发,身先士卒。他的骑术不逊于任何一位士兵,他的勇气和耐力更是无人能比,这都是他引以为荣的。他常常以最勇猛的姿态冲向战场,士兵们目睹他在战火正酣的战场上英勇战斗,这对士兵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恺撒永远让自己处于正中央的位置,不论何时何地。他是权力的象征和典范,士兵都会以他为榜样。在罗马所有的军团中,恺撒的军队永远是最奋不顾身而且忠心耿耿的,他的士兵以及参加过他举办的盛会的平民百姓,都认同他的主张,对他个人的崇拜更是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后来,盛会的规模越来越大,罗马人从来没见过这样宏伟的场面。这些盛会不只是为了娱乐百姓而精心策划的,它们大大提升了恺撒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他看起来比实际的更加伟大。人尽皆知,他在群众面前出现时,总是穿上最引人注目的紫袍,没有人能够掩盖他的风头。

历史经验与智慧:

有的人尽管优秀,但总难出人头地,因为他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成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让别人的眼睛注意到你。方法很多,不管采用哪一种,只要能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就是最好的方法。

萨克斯妙劝罗斯福——抓住要害,切中利弊

如果你的观点是对的,一时无法说服对方,那就找准机会再去说服他。

1939年8月,美、英、法等国科学家和从纳粹德国逃出来的一些著名犹太科学家在美国召开了一次研究原子理论方面的会议。会议在爱因斯坦原子物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铀裂变的方法制造原子弹的构想。

会议结束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科学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带着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亲笔签名信拜见了罗斯福总统。

几位科学家在信中向罗斯福总统介绍了当时原子科学发展的状况,描述了原子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军事可能会给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并提醒罗斯福总统,德国人已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也许有一天希特勒会拥有一种威力惊人的武器。

罗斯福虽然对这封信的内容很感兴趣,但他认为马上制造还为时过早,况且国际形势纷繁复杂,还有很多迫切紧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萨克斯并未就此罢休,作为总统的科学顾问,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一旦原子弹被德国人抢先研发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要想方设法让总统接受他的观点。

一天,罗斯福请萨克斯与他共进早餐。萨克斯见总统心情好,便趁机问了一句:“总统先生,您对拿破仑如何评价?”

罗斯福一时没有明白什么意思,便随便答道:“算是一位英雄,他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

“但他为什么没有征服英伦三岛呢?”萨克斯不失时机地又问了一句。罗斯福停顿了一下,没有回答。

于是,萨克斯便给总统讲述了当年拿破仑因拒绝采纳美国发明家富尔顿的建议而最终懊悔的故事——

1807年,富尔顿向拿破仑提议制造蒸汽轮船,如果军队拥有一支由蒸汽轮船组成的舰队,那么不论在任何天气下都能在英国登陆。可是拿破仑没有听从富尔顿的建议。8年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战败被俘,由一艘英国帆船押往圣赫勒那岛,途中正好与富尔顿制成的蒸汽轮船相遇。

拿破仑懊悔万分,痛心地说:“这就是我没有眼光的代价,我赶跑了富尔顿,也就葬送了我的王冠!”

“如果当时拿破仑能采纳富尔顿的建议,19世纪的历史也许就会重写。”

萨克斯以沉痛的语言向总统结束了这个故事。罗斯福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是的,我不会成为第二个拿破仑。”

罗斯福马上把萨克斯带到自己的办公室,让他详细介绍了原子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前景。

“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必须立即开始进行!”听完萨克斯的介绍,罗斯福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1939年10月11日,罗斯福下令成立了“铀顾问委员会”,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原子弹的成功研发对二战的结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历史经验与智慧:

在说服他人时一定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要让他明白各种利害关系,指明他的利益所在,然后再找准机会一下就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魏征直谏——仗义执言,理直气壮

勇气使人奋发,绝不允许在困难面前畏缩、退却。在面对挑战的时刻,要更加坚定自己的决心。

隋末农民起义推翻了腐朽的隋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为此深有感触。他以隋亡为鉴,注意重用那些耿直忠谏、有真才实学的人,并且发布一些改革措施,实行联合议政。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魏征曾是李建成的谋士,还劝说过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一听很不高兴,就把魏征找来问道:“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之间使坏主意?”魏征神态自若:“太子若是听我的话,就不会遭灭顶之灾了。”唐太宗见这个人临危不惧,气魄非凡,且很有见识,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封魏征为谏议大夫。

魏征见唐太宗不记前仇,便倾尽全力辅佐他。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宰相封德彝建议:把16岁到22岁的人全部征来当兵。魏征觉得这样做很是不妥,他严肃地对唐太宗说:“若是把16岁到22岁的人全部征来当兵,那他们的地谁种?国家又从哪里征收租、赋、调和徭役呢?”唐太宗听了,恍然大悟:“你说得对。”于是他没有采纳封德彝的意见。

唐太宗曾经问魏征说:“历史上的君王,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就会明智;而如果只听一方面的意见,肯定就会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隋炀帝等人的例子,说:“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听了连连点头。

有一次,唐太宗听信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征辩解,唐太宗知道是自己错怪了他。魏征乘机进言道:“我希望陛下让我成为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

唐太宗惊讶地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区别吗?”

魏征说:“有很大区别。良臣拥有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名声,子孙相传,千古流芳;忠臣因得罪君王而被杀,君王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而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后十分感动。

魏征进谏,不管唐太宗是否乐意,往往触怒龙颜。就是当唐太宗雷霆震怒时,他仍能神色镇定,从容陈词。

有一次上朝的时候,魏征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抱怨道:“总有一天,朕要杀死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唐太宗发那么大的火,便问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朕!”

长孙皇后听了,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不知何意,便问她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臣妾听说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长孙皇后的一番话令唐太宗的怒火平息了下去。

正是在魏征的辅佐和劝谏下,唐太宗避免了一些劳民伤财之举,并且取得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后,太宗十分怀念他,对左右大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朕失去了一面好镜子啊!”

历史经验与智慧:

有胆量的人是不惊慌的人,有勇气的人是考虑到危险而不退缩的人。在危险中仍能保持勇气的人是勇敢的,因为他站在了“理”的立场上,相信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总可以打动对方内心去改变一些事情。魏征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墨子智斗公输班——软硬兼施,用实力说话

凡事不能光说不做,要想征服别人,不能光在嘴上说得动听,还得用实力说话,这就需要“软硬兼施”。

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人民遭难。这时,出现了一些反对战争的人士,墨子是重要的一个。

公输班是鲁国一位出名的巧匠。这一天,他刚刚为楚王造出一种攻城的云梯,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大徒弟突然禀报:“师父,墨子来见您了!”

墨子姓墨名翟,是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公输班久仰墨子的大名,听说他登门来访,立即说:“快请!”

墨子风尘仆仆地走了进来。寒暄过后,公输班问道:“先生来是……”

墨子故意很严肃地说:“是这样,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我想请你去替我把他杀了!”

公输班一听不高兴了:“我可不愿意随便杀人。”

“那你为楚王造云梯,将来杀的人不是更多吗?宋国有什么罪过呢?”墨子突然问了一句。

“这个……”公输班没词了勉强说:“先生说得是事实,不过这可是大王决定了的事啊!”

墨子说:“那你带我去见一见大王好吗?”

公输班答应了。

到了楚王那里,墨子给楚王讲了一件事情:“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己有华丽的车子不坐,却偏要去偷别人的破车;自己有崭新的丝绸衣服不穿,却偏要去偷人家的破衣烂袄:自己家里有山珍海味不吃,却偏要去偷吃人家的粗茶淡饭。您说这人是怎么回事?”

“我看这人八成是疯了!”楚王笑着说。

“那么,”墨子这才切入正题,“贵国方圆5000里,宋国只不过500里,这就好比是华丽的车子同破车子;贵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宋国一片荒野,地瘦民穷,这就好比是山珍海味同粗茶淡饭;贵国森林密布,而宋国树木稀少,这又好比是丝绸衣服同破衣烂袄。如今大王一定要去攻打宋国,同那个人又有什么两样呢?”

楚王点点头:“寡人明白了。不过我还是要试一试这云梯的效用。”

“那也不一定非要去攻打宋国不可。我们现在就可以试验一下!”墨子说。

“怎么个试法?”公输班在旁边问道。

墨子把自己的腰带解下来,围成一个圆圈当作城池,又捡了一根木棍作守城的武器。

公输班一看,也捡了些木块、木条作为攻城的云梯、飞石等器械。于是两个人开始演示一场攻与守的“战争”。

公输班不断变换着攻城的方位和方法,但始终不能得手;而墨子呢,不论公输班怎样进攻,他总是用自己固有的方法进行防守,直到公输班最终认输。最后,公输班十分恼怒:“我知道能用什么办法对付你,可是我不说。”

墨子却笑笑说:“我也知道你想用什么办法,可是我也不说!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我早已派我的弟子到宋国去,按我的方案作了充分的应对准备。”

楚王却听不懂他俩之间的哑谜,就问墨子。墨子告诉他:公输班是想杀了他。

楚王一想:既然人家宋国已经有了准备,再去攻打不是白白地让将士们去送死吗?于是,楚王终于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决定,也将墨子放回。一场战争就这样避免了。

历史经验与智慧:

墨子首先分析了攻打宋国的理亏之处,这让对方师出无名,在声势上自然就弱了几分,这是以口才取胜;接着他又察明公输班的微妙心理,用各种方法打退了公输班的“进攻”,这是以实力说服。所谓的“软硬兼施”运用到这个份上,确实不简单。

张禄的远交近攻——先入为主,攻心为上

正中心坎的话语最能引起对方的共鸣,这会在情感上让对方接受你,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接下来的说服自然会水到渠成。

秦昭襄王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实权受到制约,他不清楚丞相穰侯常背着他与太后谋划什么,但又抓不住什么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