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人物都是善于掌控时间的高手,在时间里,没有局限。他们就像一条小鱼,自由自在地游弋在时间的海里。你羡慕他们伟大成就的同时,是否细想过这背后的奥秘呢?
如同在你的学习中一样,你所要的不是严格地强求自己学到几时,不是胡乱地做打算,而是首要看你的学习效果,自己消化了多少,确实弄明白了多少。
学习是一门利用时间和时间赛跑的艺术,若胡乱地给自己限定学习几个小时,那就好比你原来是海里的鱼,现在溯江而上,甚至钻到湖泊池塘了,境界越来越狭窄了。
一条搁浅的鲸是会渴死的。让你的学习像海一样,沉浸在求知追真中,假如这种热情一以贯之,你还会圈定这些死框框吗?
把学习的知识串成珍珠
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指系统化知识,而形成系统化知识正是复习的中心任务。
只有通过系统复习,才能使这些知识概括化,条理化,真正“串”起来,如同串珍珠般。
要想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珍珠,必须通过系统的复习来完成,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来完成:
(1)阅读。阅读就是围绕复习的中心课题,认真地看书、看笔记、做试卷等。通过阅读使掌握的知识迅速回到原来曾经达到过的水平然,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弄懂,发现没有记住的知识,要想办法记住。
在阅读时,要注意:要以课本为主,在阅诚前,尽量采用尝试回忆的办法,先自己考考自己,看看独立掌握知识的情况,如果坚持把回忆和阅读结合起来,并坚持多思考,阅读时就会更加专心。另外,在阅读速度上可根据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来决定,凡是学得较好的部分,就可以很快地过一下;掌握得不太好的部分,则则要多花点时间,并留下记号,以便在以后学习时提醒自己。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记笔记的形式来巩固自己的思考成果,以作为下一步整理复习笔记的原始材料。
(2)整理。整理指整理出系统复习的笔记。
通过艰苦的思考,终于形成了完整而又系统的知识。应当十分珍惜这个学习成果,并及时用复习笔记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使这些思考的成果,可以长久地保存下来。
有了复习笔记,可以使学习保持连续性。再复习时,就可以迅速回到原来曾经达到过的最高水平,以这高水平为起点,可再进行更深一层地学习。这样,复习笔记变成了学习进程中的“里程碑”,从而保持了学习的连续性,避免学习时一次又一次地简单重复。
有了复习笔记,有助于实现知识由“繁而杂”向”少而粘”的转化。不少学生经过一次一次的努力,终于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笔记,把一个复杂的专题变成—张系统表;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变成一张比较表;把不易记忆的内容改造为醒目的图示;把复杂的内容变成一张关系图;总之,把书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描述变成各式各样的笔记形式,如果再使用彩色笔就更加醒目了。
有了复习笔记,时常拿出来看看,可以起到提纲挈领,强化记忆的作用、因为一看复习笔记,就能迅速抓住知识的全局。重点、难点以及内在联系,又由于是自己整理的,印象深刻,所以是一份极难得的“备忘录”。
有了整理复习笔记的愿望,复习起来就会更加专心。因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怎样把已经形成的“知识之网”,用最形象、最简明、最醒目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考虑本身就推动了复习时的思考,没有整理笔记的愿望,系统复习时就容易分心。
(3)练习。阅读和整理主要是为了解决知识的深入领会和巩固的问题,当知识系统化以后还该干什么呢?要做一定数量的习题,通过做习题去发现问题。然后再深入地读书钻研、加深领会,继而再做题,这个过程是可以不断深入进行的。不少同学自认为复习得挺好,可是一做题,就知道自己的肤浅了,从而促进了对问题的钻研。
在系统复习时,适当做点习题,可以培养运用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每做好一道题之后,要注意回味一下,整理出解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划分好题目的类型等,以便举一反三,提高解题效率。
当然,在练习后,还要认真地把自己曾做过的与专题有关的全部习题进行分类整理,这项工作在系统复习的后期进行为好,整理后再做有关习题,会感到容易得多。
(4)熟练。熟练指的是记忆,表达和解题要达到熟练的程度。这就需要按照记忆规律反复记忆,认真练习。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典型的习题要力求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
现在的重大考试,题量都比较大,如果知识的掌握不熟练,在考场上就往往完不成任务。因此,对自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不仅要弄懂,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会运用;不仅要会运用,还要能熟练地、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当然,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对熟练也有不同的要求,不能一律简单地理解为背得熟,解题快。实验学科的动手操作,也要达到熟练的程度。
不可不知的“木桶原理”
你知道那种带铁箍的木桶吗?如果知道的话,你一定明白,当这只木桶上有一根木板是短的话,它的蓄水量就会受到限制。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找出“最短的那块木板”是什么,集中精力和资源去解决这一薄弱环节,这样,学习的整体效能才能明显提高,甚至跃上一个新台阶。
“妨碍我们在学习中发挥潜能的最大天敌往往不是机会不佳,而是我们的恐惧心理。”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奥尔波特曾经这样说。比如你在某门课中有一两次成绩很低,因而对这门课产生了恐惧心理,在恐惧的支配下,逃避学这门课,从而无法发挥自己在这方面的潜能。日久天长,就会造成这门课的成绩越来越差,形成了偏科现象。
很多同学往往也有一块学习中的“短板”,这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因为偏科就意味着他们在知识上产生缺陷,在学科方面出现“跛腿”现象。这样不但会影响整体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不利。偏科还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各门学科是相互联系的,缺少哪一门课都会觉得不协调。正如人缺一只手或一条腿,就会觉得很不方便。
在学习时,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潜能,有的人有音乐方面的潜能,有的人有美术方面的潜能。好多害怕写作的同学往往一听到“写作”就害怕,总是一开始就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是学写作的料,忽视自己的写作潜能。事实上,当你害怕做某事时,并不能代表你就缺乏这方面的才能,而是你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习中的“木桶原理”,缺什么,补什么。也就是强项、弱项一起抓,巩固自己的优势学科,逐步弥补自己的不足,加强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木桶理论”,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美国的高校招生制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避免了“一卷定终身”的偶然性,如果想上大学特别是好大学,学生就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考试和作业,注重一贯表现;二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偏科和片面发展,绝大多数想上大学的学生都必须比较认真地对待每一门课程,并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发展的全面性与独特性。
学以致用,知识在应用时才有力量
不管你是不是喜欢读书,实际上你已经读了很多年的书了,对吗?从图画书、童话书到手工书、教科书,还有谜语书、作文书……各式各样的都有,种类多极了。等长大以后,可读的书更多了,我们却把它们只简单地分为两类:有字的书和没字的书。
如果你读过一本书,清楚地记下书上的每一个字,之后就认为你的学习已经完成了的话,那可就错了。
你知道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改名的故事吗?
陶行知,原名文俊,年轻时在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求学时,赞同明代王明阳的观点:“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于是改名陶知行。后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认为应当是行先知后,行而后知,于是将名字改为陶行知。“知”字和“行”字只是顺序做了颠倒,意义却非同小可,它告诉我们要重视实践,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往往更加重要。
有一个人,进城去卖竹竿,可是在他要进城门之时却发觉竹竿横竖均不能进入城门,他非常气恼。这时走过来了一位读书人,这位读书人为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把竹竿从中间折断,就可进城了。事后,这位读书人还非常谦逊地说:“吾非智者,无非见者多矣。”多么可笑!在你笑过以后,再仔细想想,或许读书人真的才高八斗,可不懂得正确运用,有知识倒不如没有。真正的知识往往是在思考和运用的过程中得来的,而不是完全来自老师的传授,一个人越是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他的知识增长得就越快。
怎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呢?在大量阅读之余,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观察日常生活,在琐碎的常理当中多问一些为什么,然后试着运用所学的知识作出解答。
阅读“有字之书”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并从中借鉴,避免走弯路;读“无字之书”则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齐白石的画,卓尔不群,活灵活现,而这正是来自对“无字之书”的深入细致观察。齐白石的好友老舍在某年春节时,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请他作画。诗中有一句“芭蕉叶卷抢秋花”,齐白石从没见到“芭蕉叶卷”是什么样,而当时又正好是北国的严冬,没有实物可进行观察,他为了弄清楚芭蕉的卷叶到底是从右到左的,还是从左到右的,逢人便问,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进行过细心的观察,所以都不敢肯定是哪一个答案。这个在别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原因使得他最后放弃了为老舍作“芭蕉叶卷”画。
这又应了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齐白石对客观事实、对实践的尊重,才使得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水准。
现在我们明白了,要掌握有用的知识,就应当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边读书边实践,这样你能学到的知识就将没有穷尽,因为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她丰富的内容够你享用一生。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未来的景色将愈加壮阔
学习无处不在,处处都能扩展我们的知识面。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一些细枝末节,还包括很多生活中已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学习过程中只要用心,就可以通过对这些事物的观察和探究,不断地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知识。
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在某地的大山沟里,有兄弟二人以打柴为生。有一天,兄弟俩一边磨斧头,一边闲聊。
弟:“还是当皇帝好——皇帝砍柴用的斧头肯定都是金子的!”
兄:“哎呀,我说弟弟,你怎么这样没见识——皇帝还用得着砍柴吗?皇帝一天到晚在皇宫里,净吃红薯蘸糖!”
这就是兄弟二人的“知”和“识”。我们也许会觉得很可笑,但这却启示了我们,知识贫乏是多么的可笑。
据科学界最新研究,“智能”的密码已被英国计算机专家汉特里克逊和他的妻子爱兰破解。他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验,发现人精确的记忆力、敏锐的理解力和活跃的想像力等一切反映智慧的能力,是由在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能力所决定的,而信息传递所依赖的要素之一,是一种特殊的核糖核酸。这种物质,主要是在后天智力发育过程中不断激发而合成的。这就是靠学习、靠训练、靠实践、靠思考,一句话就是知识。不断的新知促使脑细胞长出新突触,就像计算机的逻辑电路一样,每增加一条线路,就成倍地增长“思路”,进而使大脑里的信息大量“增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所以说,我们的知识面越广,成绩就越优秀。在知识的山峰上站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
在学习中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的思想也必须重新加以组合。这种变化通常总是伴随新定律的出现,并按照要求而发生的。
因此,知识面的大小决定了学习潜能的大小。正所谓“见多”才能“识广”,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的联想才会更丰富,知识之间的组合也就越丰富,创新能力才会更强。同时,当旧有的知识不能处理当前问题的时候,又会促使他去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在不断的积累和创新中,就能够充分地释放出一个人的学习潜能。
著名的哈佛大学就十分要求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面。
哈佛大学强调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它主张一个在未来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学生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于是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了开放的课程体系。
哈佛不强调分数,不提倡死读书、读死书,提倡无压力状态学习方法。哈佛的学生,学得自由开放。本科生在规定的3年内取得相应学分,即可毕业。每周的课程,由自己安排相应的时间学完,倘上午或下午打工,则可晚上学;下午有事,可上午学。教师准时赶到规定的地方讲课,学生可以是30、50人,也可能是3、5人,同修一个专业,但并不同一时上课。学生的课程安排有自己充分的自由度,而且所学专业要求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知识面宽广与否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全面地学习各科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大脑,让自己有丰富的知识,可以为自己所用,这样的人,才是学习中的优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