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清华给青少年讲述的人生智慧
36452100000019

第19章 让知识成为我们人生的灯塔(1)

知识是智慧的强大后盾,它能帮助人们窥探到智慧的一角。清华人对于知识的要求是几近贪婪的,正是这种“贪婪”,才让他们拥有了渊博的学识。清华有很多“书虫”,他们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吐出了智慧与真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潘光旦

潘光旦在清华上学时十分热爱体育运动,然而有一次在跳高时不幸跌伤了腿,后来由于结核菌入侵而不得不锯掉一条。他曾装过假肢,但是麻烦胜过架拐,于是他干脆就架拐架了一辈子。他虽然只有一条腿,但是一般行动都不会落在别人后面。周末同学们郊游散步,他从未缺席。他对于学生基督教青年会非常热心,有一次在西山卧佛寺开会,会中有一项活动安排在寺院后山门(等于半山腰)举行。他就架拐登山,好像腿没事一样。

在一张校友调查表的“爱好”栏里,他填的是旅行。他常常出门旅行,出门前后也总是显得很愉快的样子,从无烦恼的表现,但是达到“爱好”的程度,似乎是另外一件事。无论如何,残疾的身体条件和对旅行的爱好总像有些矛盾。还是看他自己怎样讲的吧:

就中国人来说,却似乎又应该另当别论。我们的毛病是旅行得太少。我们不但旅行得少,而且还要说些漂亮的自圆之词,例如“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之类。要是不景气时代以前的美国人所走的是一个动的极端,我们的便是一个静的极端了。

所以不管那位美国教授怎样说,中国人应该多多地去旅行的。中国的地方这么大,地理环境的变化又这么多,历史的背景又这么悠远,而各地的背景又这么的不同,要是专靠一些书本的短识而不旅行,而不去真实地接触,要教一个民族分子对于本国的史地有一个差强人意的囫囵的概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潘光旦在求学时代除了靠近家乡的上海一带以外,只到过一次南京,一次宁波;北平,因为读书关系,每年必得来往一次,总共有过八九次之多。此外便没有可说的了。民国十六年,总算第一次到杭州、到镇江、到苏州;十七年到普陀山;十八年到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十九年到过松江;二十年到青岛、烟台、潍县、济南,到九江、庐山,到广州、香港,到无锡;二十二年初所到之处有汉口、杭江路和钱塘江上下游所经过的各县。初次观光到的又有嘉兴,有杭徽公路的各要点,有扬州。后来还有豫鲁两省的行程。

这种精神和行为贯穿了他的一生。每次出行往往带着《徐霞客游记》或设法配备当地志书,把前人的记载和自己的观察相对比,并且写下一些知识丰富、文笔生动的游记或日记。作为残疾人的他当然会比别人遇到更多的困难,实际上也曾经发生过爬山落马及滑跌等一类幸而有惊无险的事故,反映在他的文字中,往往出之于诙谐的笔调。

点石成金:

身体残疾的潘光旦仍然坚持旅行,可见游历对于人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也曾被历史上的司马迁、李白等名人的经历和成就所证实。游历对于青少年的作用是很直接的,教室里“憋”不出的文思,可以到名山大川中去寻觅、体会;书本上难以理解的物理知识,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简易实验来学习;掌握不了的英文语法可以在与外国友人的交谈中逐渐领会……总之,实践出真知,由实践得出的直接认识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艺多不压身

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考察团出国考察,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同行的有华罗庚、赵九章等十几名科学家。由于路途遥远,大脑活跃的科学家们,闲暇无事就经常论古道今、谈天说地,纵论科学史上的是非得失,谈得十分热烈,有时也不免争得面红耳赤。华罗庚是研究数学的,从数学的角度来谈问题是他最感兴趣的。在谈话的过程中,他忽然由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联想到韩、赵、魏这三个诸侯强国的兴起,于是心中就形成一则上联。他笑了笑说:“大家且静一静。我这里有一则上联,请在座各位对出下联,怎么样?”对对子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事,大家听了十分高兴,跃跃欲试。于是,华罗庚说出了上联:“三强韩赵魏。”

华罗庚的上联,既指韩、赵、魏三个同时兴起的强国,又隐喻了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十分高妙,对下联的要求也相当之高。因为下联既要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又必须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这就使得对此并不擅长的科学家们大费脑筋,不知如何应对。

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番,大家都想不出对偶工整的对句来。著名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笑着说:“看来我们缺乏文学细胞,脑袋里没有多少灵感,只怕难以应对,还得请华老自己对出下联吧。”赵九章的提议为华罗庚带来了灵感,他忽然联想起了《九章算术》一书。“九章”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先秦到东汉初年的数学成就,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发现的“勾股弦定理”。于是,华老又续对下联:“九章勾股弦。”

“九章”对“三强”,“勾股弦”对“韩赵魏”,对应十分工整,意思上既讲究平仄且意思相近,又嵌入了赵九章的名字,十分工整,堪称绝对。大家齐声叫好,称赞华老说,他又开辟了数字联的新对例。

点石成金:

正所谓“知识不分家”,一个人如果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和学问,又能将各个学科的知识和学问连贯起来、触类旁通,那么他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学习也就因此而变成一种轻松愉悦的享受,他就能像数学家华罗庚对对联那样,将历史、数学、文学等学科的知识融为一炉,进行了不起的创造和发明。

耳闻不如口读

1920年下半年,罗素来中国讲学,由于罗素讲学涉及高等数学、逻辑学、哲学等多门知识,一般人很难胜任翻译工作,所以学术界名流蔡元培、丁文江等人都出面与清华学校当时的负责人金邦正交涉要“借”赵元任担任罗素的翻译。校长同意让王赓代课,赵元任得以陪同罗素到各地去讲学。一路上他又学会了好几种方言。每到一个地方,他就用当地方言把罗素的话翻译出来,罗素非常满意。赵元任与罗素因此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1922年春季开学后,赵元任在哈佛大学开设了中国语言课。他以前曾经开过数学、物理、哲学、心理学等课程,在国外开设中国语言课还是第一次。考虑到通过认识方块汉字来学习中文,虽然是一种正规经典式办法,但是需要的时间很长,对于外国人尤其困难。他便将自己学习语言时“目见不如耳闻,耳闻不如口读”的方法,贯彻于他教授外国学生学习中国语言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点石成金:

学习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那些学习能力强、学习效果好的人一般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外语学习领域,也许没有人比赵元任这位语言学专家更有发言权了,所以,将“耳闻不如口读”这句话记在心里并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应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为此,青少年朋友们不妨从重视晨读和口语角的活动开始。

苦心孤诣的书虫

王国维读书,不受传统与他人的影响。别人读过的书他要读;别人没有读过的书,他更要读有感于“戏曲之体卑于史传”,“后世硕儒,皆鄙弃不复道”,他独辟蹊径,深入到了被一般学者鄙视乃至正眼不瞧的戏曲之中,苦心孤诣,终于发现了前人所没有发现的学问。

王国维读戏曲著作的的确确称得上是“苦心孤诣”。首先,广泛阅读各种资料,之后,作目录的搜集整理和考订,为研究打下基础。目标明确、范围固定后,再更深一层地读书,进而对戏曲史做一些粗略的研究,将阅读得来的体会、收获表达出来,以检查读书的效果,并从中发现读书的欠缺。在初步摸清研究对象、确定研究中心的前提下,继续读书,将得来的资料分类整理、考订、研究,又从歌舞方面,围绕唐宋大曲读书,梳理资料。这些元典被一一通读之后,王国维才再进一步阅读前辈学者有关的论述。

除了王国维,中国还有一位十分有名的大书虫,那便是众所皆知的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渊博的学问,一方面是他天才的表现,良好的天赋使他能很快地掌握并运用语言;另一方面是靠他的用功与勤奋。他周岁“抓周”时,抓到了书,取名为“钟书”。也许是天意吧!而在事实上,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读书上,上课时也是手不释卷地看自己喜爱的书。他看书有个特点,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警句来或批几个字,据传,清华藏书中画线的部分大多出自他的手笔。他的博学,使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成了老师的“顾问”。吴宓教授就曾推荐他临时代替教授上课,所有课上涉及的文学作品他全都读过。钱钟书还有读字典的兴趣,而且能深切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挨着字母逐条逐条地读过,并时时读得开怀大笑。他除了良好的记忆力外,还喜欢做别人看不懂的辅助性的笔记,每读一书,他都要做读书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供自己写作时加以引用。这样年复一年,日积月累,读遍天下书,可以想见该有多少读书笔记了。

点石成金:

“书山有路勤为径”,王国维读书的“苦心孤诣”、钱钟书对书的“一生钟情”都让他们从中得到了无穷的教益,使他们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吐”出了无穷无尽的智慧与真理,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至此,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不必说想要取得大的成就、在知识社会立足,即使只为了生活更加丰富、与人聊天更加尽兴,读书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资本。

马兰花与呱呱鸡

准备进行核试验的前期,邓稼先要在马兰待上几天。马兰是为了进行核试验才盖起来的小镇子,因为这里的沙漠地上有一种马兰花而得名。马兰花呈雪青色,花心上嵌着一支白色的条带。在这干枯、单调的戈壁滩上见到马兰花,既有生机盎然的情趣,又有大自然天性的美。邓稼先每次在小镇散步的时候,看到这种朴素的小花,就觉得自己被各种牵挂抓紧的心能稍微放松一下。在邓稼先的家中,安放在他大幅彩照旁的,是一棵青松与一棵马兰。

就是住在试验场地帐篷里的时候,邓稼先也要忙里偷闲。有一次,邓稼先和李医生到戈壁滩上去抓呱呱鸡玩。这种灰色的尾巴很长的鸡,样子很难看。但对于整日里提心吊胆和数字打交道的人来说,能去追着呱呱鸡连跳带跑,就是极大的快乐了。他们似乎又回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兴趣。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也能在工作之余得到稍许娱乐和休息,他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了,又好气又好笑,斥责说:“这是什么玩法,你还玩小孩子玩的游戏呀!”邓稼先笑着说:“这叫互相跨越!”

点石成金:

会休息的人才会学习和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休息和放松是为了在休息和放松之后能够更好地学习。因此,当我们在学习中感觉过分紧张而疲劳时,不妨先放下手头的工作让自己休息一下,你会发现休息之后,学习的效率更高。

南方淫雨不知是否损禾

王国维虽然一生以读书、做学问为职业,但他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也非常愿意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

1923年6月10****在致蒋汝藻信中说:“昨日警察罢岗十二时,然秩序安静如常,但政变所不能免耳。”在8月8日的信中说:“现在局势亦不能过图稳便故也。此次如有战争,必在东北或南方,京师不至当其冲。至于欠销过多,或有变故,似尚不至波及措大。兄函所谓居京师之人不甚介意者,实有此心理也。”就连天气状况,王国维也十分关切,1923年8月上旬写信给蒋汝藻,特别给予强调“南方淫雨,想已晴霁,不知能不损禾稼否?此间自六月以后亦多大雨,唯因五月以前半年苦旱,故农民颇以为喜。”

像王国维那样关心天下的读书人并不在少数,季羡林老先生也是这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