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的职业生涯
36450200000008

第8章 就业形势分析

情景再现

诸葛亮在襄阳城外的隆中定居下来之后,就完全从当初那个落魄的封建官僚世家家庭子弟,变成一个仅靠种田谋生的穷书生了。对于一个没有家产又缺乏关系的年轻人来说,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了。在十年的“躬耕”生涯中,他对自己的前途应该是有过深思熟虑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思虑细密的人。

裴松之流《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这么一段记载:徐元直、崔州平、盖公威常和诸葛亮讨论学问,徐元直等三人做学问倾向“精熟”,亦即重在某些经典的专精研究,让自己有相当彻底地了解,再将其心得用于日常为人处世上。但年轻的诸葛亮却不同,他独观“大略”,也就是说他涉及较广,并着重在实务应用上。务求多方面的融会贯通,属于“通才”式的学习。当然,这多少和诸葛亮过人的学习能力有关,他精通儒、法、道、杂等诸子经典,对天象、地理、土木工程、无经、兵法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位相当“杂”的“杂家”。

而“亮自比管仲、乐毅,石、孟只够当刺史”,则更明确地表明诸葛亮的志向是做一个“企划和管理人才”,因为这是他的特长。

同时,当时各路能成气候者的英雄豪杰中,刘备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一方面,他是“奸雄”曹操眼中的英雄;另一方面,他却连自己的根据地都没有,带着若干甘为其两肋插刀的文武将领寄人篱下。“水镜先生”司马徽一语中的,道出其症结所在——缺乏管理型的策士。这倒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对口”的职业。

还有,刘备其人,被后世评为“哭出江山”的人。他最典型的优点,就是仁慈注重人才,具有不可阻挡的个人魅力,所以,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能人志士甘愿追随其左右。这是诸葛亮就业形势必须考虑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跟刘备,可谓是一个有才,一个需才。在认真地分析了诸葛亮的就业形势之后,发现他选择刘备完全符合求职原则:

第一,选择为刘备效力正是选择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业。

第二,从社会需求方面讲,刘备真可谓“求贤若渴”。

第三,在刘备麾下,不存在任何阻碍诸葛亮职业发展的因素。

凭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形势的掌握,以及后来他与刘备的那段流传千古的“隆中对”,可以肯定,他已将刘备视为自己职业生涯中“通向成功的马车”。至少,在刘备初顾茅庐之后,他就对自己的就业形势有了如上所述的分析。这是任何人在面临当的情况的第一反应。

刘备当时是荆州政权下只有责任没有权力的佣兵队长,诸葛亮则是荆州襄阳城外的一个潜藏的“卧龙”。同在荆州,诸葛亮对刘备的情况当了如指掌,所以,他对自己的就业形势也尽在掌握之中。对于诸葛亮这样一个心思细密、行动谨慎的人,是绝对不会只因“三顾茅庐”就感支得将自己的前途都交给刘备的。他以管仲、乐毅自比,也在等待着能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地位。刘备能给他这样的地位,也能发自内心地尊重人才。所以,刘备来了,而且“三顾茅庐”,他这才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交给了这位老板。

职场生存经

人的一生难免会面临择业,在你决定开始自己的职业之时,有必要经过一个详细周密的计划过程。要是忽视了长远的计划,你未来的幸福就岌岌可危。

当一个单位同意接收你时,兴奋之余,你最好不要马上做出决定,因为新单位是否会带给你前途和希望还是一个未知数,你一定要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之后再做决定。

第一,了解单位的声誉。该单位在行业内外的声誉对员工的事业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对单位的声誉进行深入了解。

第二,分析单位的发展前景。单位的发展动态和政策,往往会明确地反映在其年度报表和内部发行刊物上,而这是其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分析的最佳切入点。

第三,考察单位是否稳定。如果单位能够长足发展,势必能够带动个人的长足进步。

第四,考察单位的规模。实际上,大的单位不一定好,小的单位不一定差。怎样选择单位,主要依据求职者的兴趣和工作性质。在小规模单位工作,工资、福利偏低,但升职的机会多,可以独挡一面,容易出成绩。规模大的单位工资高、福利多,但相对来说竞争激烈,要求员工能力强,素质高。

第五,考虑待遇问题。要让招聘单位知道,能否最终达成协议,全凭是否能谈出你理想中的待遇,你可以要求增加津贴或承诺你干出一番成就后再加薪,不要让待遇成为你找到新工作的绊脚石。

第六,了解工作环境。这会有助于你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除此之外,单位的地点和工作时间也应加以考虑。

第七,了解人事方面的管理办法。单位的人事管理办法会影响你的前途。如果单位只升调职员中少数中高级职位的人,那你升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第八,明白自己的工作性质。这方面包括工作的范围,应承担的责任,工作期望值等。总之,完全有必要对工作性质做全面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