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的职业生涯
36450200000005

第5章 找一个志同道合的老板

情景再现

诸葛亮青年时期,曾在湖北隆中卧龙岗隐居。他置与刘表的亲戚关系于不顾,不在刘表政权内出仕任职;他对好友徐庶北上无动于衷,不为眼前的功名利禄所诱惑;他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然而他并非真作隐士,在那高逸超脱的“出世”假象背后,却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入世之心,有着一个匡世济民的人生价值取向。诸葛亮的入世态度,从他自比管仲、乐毅中可以证明。面对军阀混战、动乱不已、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诸葛亮并不想躬耕于世外桃源,并不想终老于山林幽谷,而是希望能像当年的管仲辅佐齐桓公那样,成就一代霸业;像乐毅破齐兴燕那样,兴复汉室。

从建安十二年起,诸葛亮就开始加入刘备集团,辅佐刘备共创霸业。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这个并非据有州郡的霸主,亦非千军万马的统帅,而是一个“不阶尺土”,“亡命于行旅之间”的落魄英雄,并且从此以后亲若鱼水,彼此不分,一方面是看中他面对“汉室倾颓,奸臣窃命”而“求信大义于天下”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是看中他求贤若渴的人才观念,以及他身上种种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品质。按照曹操的话,刘备是当时天下惟一可与之共称英雄的人。但这两位英雄,在道德品质上却形同水火:曹操急,刘备宽;曹操暴,刘备仁;曹操奸,刘备忠。刘备临终时,叮嘱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也体现了他一生立身行事的准则。可以说,诸葛亮选中刘备作为自己的辅佐对象,道德品质的同气相求和志同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的入世态度,从他提出的“隆中对”中也可证明。“隆中对”是对天下大势广泛深入了解的结果,是对各种信息不断研究、分析、综合的结果。“隆中对”中集诸葛亮二十余年之学识,十数年之经验积累,数年之潜心研究之大成,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若不是身居垄亩却心怀天下,又怎能够提出这个千古名“对”?

但是,诸葛亮的入世又决非一般人的入世所能比拟,他的标准很高。他不是像好友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那样只想发挥个人的才干,追求个人的前途,建立个人的功业,而是审时度势,等待机遇,有朝一日实现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理想,他希望那时能出现一种天下民众“箪食壶浆以迎将军”的场面,实际上是体现了“天下归仁”的理想追求。这种个人修养的高度和功业观,远非一般人可及。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虽然没有实现“兴复汉室”的终极目标,但是,他所带来的影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所以,当与他志同道合的刘备出现之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跟随他共创大业。

刘备在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面对比他年轻十二岁的后生小辈,非常坦然而诚挚地提出了自己所面临的难题。

刘备在入荆州以前,就被许多人认为是英雄人物,在社会上有较高声望。曹操曾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郭嘉说,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陈登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备。”程昱说:“刘备有英名。”董昭说:“刘备勇而志大”。对于时人的评价,寻找明主心切的诸葛亮无疑是听说过的。在他眼中,刘备确是汉家皇室后裔中的英杰人物。不仅如此,诸葛亮通过刘备与董承受汉献帝密诏欲诛曹操之事,知道他是一个心系汉室的同路人。

从本质上讲,诸葛亮是一个封建文人出身的军事家和“管理人才”,所以,他的骨子里脱离不了正统思想,而且,他本身就是坚决维护汉朝政权的。而刘备其人,不管是出于个人利益,还是所谓的“整肃朝纳”,总之,有着光复汉室的动机。

职场生存经

“道不同不相为谋”,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老板。因为只有这样,合作双方才能实现利益上的统一。

对于老板而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员工的敬业和服从;对于员工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丰厚的物质报酬和精神上的成就感。从表面上看起来,彼此之间存在着对立性,但是,在更高的层面,两者又是和谐统一的——公司需要忠诚和有能力的员工,业务才能进行,员工必须依赖公司的业务平台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了自己的利益,每个老板只保留那些最佳的职员。同样,也是为自己的利益,每个员工都应该意识到自己与公司的利益是一致的,并且全力以赴努力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老板的信任,才能在自己独立创业时,保持敬业的习惯。

所以说,选择一个志同道合的老板,实质上也就达成了与其一致的共同利益,这是职场人生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