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的职业生涯
36450200000004

第4章 志向必须明确

情景再现

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一直是诸葛亮终生的志向。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分析:一旦天下大势有变,便可派一上将率领荆州兵马北上,直接攻打洛阳,再领益州军团,由秦川进攻关中,老百姓一定会箪食壶浆,热烈欢迎。如果真能依照此计划而行,那么刘备的霸业可成,汉室一定可以中兴。

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再度向刘禅表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镶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而且,在隆中期间的交往,使诸葛亮拥有相当深刻的“清流派”的意识形态。《后出师表》中就有“汉贼不两立”的词句。

综观诸葛亮一生的大政方针,离不开联吴制曹的战略。尽管诸葛亮是个相当重视客观形势的务实派政治家,但他终生对曹魏政权的确有着深刻的敌意。最后更不惜鞠躬尽瘁地演成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结局。那种独力挽狂澜,一心复兴汉室政权的“宿愿”,正是他毕生的志向所在。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加紧训练兵马,强化武装力量、准备北伐,可谓生命不息,出兵不止。因为北伐成功与否,关系到蜀汉的国力能否进一步壮大;关系到能否与孙吴一起建立起新钳形攻击曹魏的态势;更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北进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

诸葛亮的智慧

对于诸葛亮的文人式的正义观及“清流”思想,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苛刻地看待。单就其执着地追求一生之目标来看,诸葛亮的确令人可敬。

以诸葛亮的聪明和他对天下时势的了解,他绝对不会认识不到客观形势对于蜀国的不利。他熟读《孙子兵法》,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以当时刘备的实力来说,要想光复汉室,无疑是“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但是,诸葛亮“知其不可而为之”。纵观诸葛亮从政的一生,真可谓是为实现其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伟大目标也不是空谈,而是真正付诸行动。初出茅庐,“受任于败军这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积极策划并参与了一系列了军事行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联吴抗魏,赤壁大战,占取荆州,西取益州,平定南郡,七擒孟获,乃至六出祁山,北定中原,直至积劳成疾,五丈原遗恨。诸葛亮锲而不舍地奋斗了一生。虽然未实现其完成统一,光复汉室的夙愿,但在他的努力下,蜀国也曾迅速崛起,与魏、吴呈三国鼎立之势。这一切,都是在“光复汉室”的伟大目标为支柱之下实现的。

诸葛亮曾经说过:“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他27岁进入刘备访集团,54岁溘然长逝,真可谓呕心沥血。但其“光复汉室”的信念从他陷居隆中,到命丧五丈原,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这是他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职场生存经

现代医学经大量研究证实,那些百岁寿星在饮食和运动方面没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惟一的共同特点是对待未来的态度——都有人生目标。

同时,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心目中不仅有成功的目标,而且有成功的具体“图形”。成功的图像给追求成功的人以形象化。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人一生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过程的构画。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要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凡事预则立,没有规划的生涯最终会失去方向,事倍功半。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囊括一切人生活动的总的规划和目标,我们的生活尽管也可能过得满足,但这种生活毕竟没有方向,缺乏统一。

虽然任何职业生涯规划都不能对未来进行非常精确的预测,但人们可以进行环境分析,个人条件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

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讲求的是:只要开始,永远不晚;只要进步,总有空间。重要的不是目前所处的位置,而是迈出下一步的方向。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存在着一系列所谓从属性的目的和目标,但这些从属性的目的中没有哪一个目的可以使人发挥出他的所有思想和能力。如果没有一个总的规划把这些分散的从属性的目的纳入自己的运动,生活就将缺乏一个总的意义。

人生缺乏一个总的终极的规划和目的,人心就没有一个稳固的宁静的安顿处。如果人生只为无数分散的目的奋斗,人心就无所依托。因此,我们一定要规划人生,制定自己职业生涯的目的和计划。

要得到良好的职业归宿,必须事先就有筹划,根据外界职业环境、个人的素质条件,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长期的目标是什么,中期的阶梯在哪里,短期的门径是什么。

设计生涯时需要“知己知彼”,特别是真正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脾气秉性、职业适应性、才能是什么,自己可能在哪个方面取得成功与成就。好的职业测验工具可以成为正确步入职业生涯的“方向盘”,为了准确地判断自己,科学、合理地设计生涯,可以运用职业能力、心理、个性、适应性测量法。

你如果想要成功,就得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个长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