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的职业生涯
36450200000048

第48章 人无信不立

情景再现

诸葛亮之所以能使军纪严明,人人敬畏,与其守“信”有很大关系。

在北伐战争中,魏将司马懿吃了许多败仗,最后退回城内,固守城池,不再出兵。蜀军对此毫无办法,也驻进卤城。

在此期间,正好军中规定的百日换兵日期已到。按照此规定,目前的八万军兵有四万人可以回家歇息,由新来的四万士兵顶替。这是为避免军兵过于劳累而采取的办法。于是,众士兵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即日转回家乡。可是,忽然有探子来报说,孙礼率领二十万兵马前来为司马懿助战,司马懿因而军心大振,竟然亲自带兵来攻卤城。

听到这个消息,即将返家的士兵们大为震惊,都担心自己不能回家,反而要随军作战,因此情绪极为低落,一个个无心应战,即使有心应战者,也是斗志不高。然而,出于形势紧迫,杨仪建议要走的士兵先留下,等新兵赶到之后再离开。

在士兵去留这个问题上,诸葛亮最后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断:照常让士兵回家。他说:“治国治军必须以信为本。士兵们归心似箭,家中父母妻儿望眼欲穿,我怎能因一时需要而失信于人呢?我既然下达过士兵可以回家的命令,就应该严格遵守,如果违背了信义,就难以令众人服从。现在,虽然形势十分紧迫,但我决不会把他们留下来。”于是,令该回家的士兵速速返乡,随后安排留守的士兵在城外安营扎寨。

当孙礼大军赶到城外的时候,已因长途跋涉而累得疲备不堪。还没等他们安置妥当,诸葛亮便令蜀军猝然杀出。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敌军多达二十万,而蜀军只有四万,因此蜀军深知责任重大,在战场上个个士气高昂,奋勇杀敌,终将孙礼大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治军以信为本,赢得了所有士兵的尊敬。他认为,“人无信不立。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无信,人必不信之。”能以“信”为本,令出必行,故此人人敬服,个个效力。

通过这次用兵,诸葛亮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二十万敌军压境,蜀军仅有八万人,这已令人万分担忧。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毅然决定其中的四万人照常撤离,在常人看来,这无疑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就连杨仪也不解其中之意。

原来,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士兵的斗志。第一,诸葛亮守信于人,赢得了所有士兵的信任,增加了对他的敬佩之情,因此甘愿追随这位伟大而崇高的将领战死沙场。第二,在仅剩四万人的情况下,蜀军能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从而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这场战争,发挥最佳状态,奋勇杀敌。

诸葛亮深知,留下来的全是精英,虽然人少,但打起仗来可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他认为,让另外四万士兵留下来一起参加战斗,未必就能取胜。那些士兵早已军心涣散,缺乏斗志,根本无法全身心投入这场战斗,如果强行他们加入进来,则对军队调动、行军速度、整体作战效果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影响战争的结果。这也是诸葛亮否定杨仪建议的主要原因。

职场生存经

不论你生活在什么地方,从事哪种工作,你都要讲究“诚实、守信”原则。这是时代的呼唤,交往的需要,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能给个人带来好处的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良好的信誉会给你的行动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可以增添个人的亲和力,使人愿意与你交往,在某种程度上,还能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使困境变为坦途。

在心与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共事,就能顺利走向通往成功的辉煌殿堂。以一个开放的心灵换取到一个用全部身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这就是信用的作用。如果人们在发展人际关系中,能用诚信取代防备、猜疑,就能获得出乎意料的美好的结局。

诚信之人都是讲信义的,他们说过的话一定算数,无论大事小事,一定承担兑现。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指望着你;一旦别人发现你开的是“空头支票”,说话不算数,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空头支票”不仅仅增添他人的无谓麻烦,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

你要成大事,就一定要懂得“以信为本”的做人处世之道。在你的事业中,要养成守信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守信的人,才会有人信任你。只有做到了一诺千金,你的事业才有望发展壮大,蒸蒸日上。

按照成功学的原理去解释,诚信做人,是最大的成功之本。假如你相信这一点,你已经彻悟了做人之道,而真正能做出大事来,否则,你的人生簿上将写满“失败”二字。因此,我们应力求使自己发展成为一位“诚信”君子。同时,在向别人许诺的时候,还要明白:不要应承自己根本力所不及的事。如果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就容易让人失去对你的信任。

古今中外,惟有以义立业、以诚经商、以信待人,才是经营者成功的秘诀。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应成为经商者们共同遵守的准则。市场经济应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应把守信作为企业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