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的职业生涯
36450200000020

第20章 寻求合作伙伴

情景再现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明确指出:“外交上要和孙权建立同盟关系,内政上则励精图治,培养国力,忍耐以等待最佳时期。”这是“联吴制曹”大战略的首次提出。

曹操攻占荆州之后,形势对刘备更为不利。当时刘备进驻江夏,而夏口在长江北岸,容易受到擅于陆战而不习水战的曹军的陆上攻击,对于刚受重创的刘备来说,即使加上江夏刘琦的几万兵力,也难以抵抗顺流而下的曹操“百万大军”。

当此之时,孙权表面战友从曹操,并一再声明无争霸天下之心,但私下里却积极备战。同时,曹操在攻战荆州后,也向孙权发出了挑战,所以孙权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

早在获得曹操进攻荆州的消息后,孙权的得力干将周瑜就立刻派遣大量情报人员渗透到荆州各地,以迅速搜集曹军各地区部署的情报,以及其主力部队进攻的路线,同时,在后方加紧集训,进入全军备战状态。

在这种形势下,诸葛亮请求前往东吴结盟,展开了《隆中对》战略实施的第一步。

诸葛亮的智慧

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已是走到悬崖绝壁了,他抱着“战亦死,不战亦死”的态度,不如一战而死的决心。孙权眼见曹操气势汹汹,刘备若灭亡之后,下一步必然轮到自己,若不与刘备联合,江东自然难保。投降他不甘心,只能全力一战。这时孙、刘两家,仿佛是“背水为陈”,已无退路了。

的确,凭借当时刘备的军力,根本就不敌曹操的百万大军,当阳长坂坡中一战,刘备仅余数十骑得免于难,仓惶逃跑便是实证。喘息未定,曹操又将东下,刘备此时真可谓危在旦夕。他当然不会举手投隆,一方面,刘备身为皇叔,已经公开反对曹操,一方面,曹操也绝对容不下这个曾背叛于他的“英雄”。要想保存实力,就只有联吴抗曹这一条路可走。

诸葛亮在地刘备提议往江东谈判时还为刘备留了一条后路,即坐山观虎斗。让曹操和孙权南背互斗,南胜则共而攻曹,北胜则战取江南。如此一来,联吴更具有簪远的政治意义,而且是一条万全之策。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对孙权当时的形势也了如指掌。合作总是利益使然。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清楚孙刘联盟是一套可行性方案。

“联吴抗曹”已经成了合作以共同对付竞争对手时最常用的一个词。每一个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力资源、文化背景等,构成了其运营方式的基础与来源,同时,又进一步决定着其决策和发展。而作为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在市场经济中则要正确看待企业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及企业间的共赢关系。

诸葛亮正是从深层次看到了与孙权之间利益关系,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共赢关系,才实施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职场生存经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生活中是这样,商场中更是这样。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商界战场中,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成大气候,所以在创业时选择一位合适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才有助于成功呢?

1.重信守约。这是宝贵的商业道德,也是合作经营中对合作伙伴的基本要求。

2.志同道合。志是指目标和动机,说到底,是利益问题;道是指与志相联系的战略手段和方法。

3.优势互补。最成功的合作是由才能和背景不相同而能默契配合下的结果。

4.德才兼备。在商声各,才包括有用的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则与合作伙伴的稳定、发展相联系,包括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等。有德无才是庸人,有才无德是小人,二者必须兼具。

当然,要想以合作达到双赢。首先,自己必须具备成功合伙人的基本素质。

战略合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合作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合作的企业应该把通过合作向对方学习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最大限度地尽快将合作的成果转化为己方的竞争优势,合作往往需要双方进行双向信息流动,每个参加合作的企业都应该贡献出必要的信息供对方分享,从而提高合作的成功率。同时企业要合理控制信息流动,保护自身的竞争优势,防止对方得到己方应予以保护的关键信息,做出有损己方的行为,因为合作伙伴极有可能成为将来的主要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