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36432700000037

第37章 以方圆之态享受人生(3)

这里,禅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人生课,就是做人做事要懂得适时低头和后退,为将来的奋起做准备。

敢于低头、适时后退是成大事者的一种态度和智慧,他们在后退一步中潜心修炼,从而获得比咄咄逼人者更多成功的机会。低头并不是认输,后退也不是示弱,而是人生必备的一种能力。

适时低头不是自甘消沉,它有积极进取的内涵,能使人以退为进,赢得潜心发展的主动权,扬长避短,夺取成功。如果硬认死理,逞强好胜,盲目蛮干,一味地逞强、一味地硬撑,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甚至牺牲,最终输掉的是自己。只有做到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刚柔相济,懂得后退,才能保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但事实上,有些人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以后,不知道收敛自己的操行,居功自傲,终于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三国时的许攸,本来是袁绍的部下,虽说是一名武将,却足智多谋。官渡之战时,他为袁绍出谋划策,可袁绍不听,他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听说他来,没顾得上穿鞋,光着脚便出门迎接,鼓掌大笑道:“足下远来,我的大事成了!”可见此时曹操对他很看重。

后来,在击败袁绍、占据冀州的战斗中,许攸又立了大功,他自恃有功,在曹操面前便开始不检点起来。有时,他当着众人的面直呼曹操的小名,说道:“阿瞒,要是没有我,你是得不到冀州的!”曹操在人前不好发作,只好强笑着说:“是,是,你说得没错。”但心中已十分嫉恨,许攸并没有察觉,还是那么信口开河。又一次,许攸随曹操进了邺城东门,他对身边的人自夸道:“曹家要不是因为我,是不能从这个城门进进出出的!”曹操终于忍耐不住,将他杀掉。一代谋臣,终成了刀下亡徒。

所以,不管你的功劳有多大,都不能心高气傲,没有规矩。与人相处,总是要懂得把握分寸,适时低头,进退有道。以退为进,以谦为尚。正如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的那样,为人处世,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

庄子说过,进退自如方为人生境界,高低有时方显做人智慧。引用孔子在《易经·系辞》中所讲的“进退存亡之机”来解释,一个人,天下大事也好,个人做事也罢,要了解自己什么时候该进一步,什么时候该退一步,随时随地知道自处之道。那么,“以德为循”,即为随时在道德的行为上,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和路径。

人贵自知,进退自如,方能智慧处世。你是谁?你在做什么?你要如何生活?你希望到达什么高度?“这世界退立一方,让任何知道自己要往何处的人通过”。人生犹如一张地图,必须找到目前你所在的准确位置并确定最终的目的地所在,才能描绘出一道清晰的生命轨迹。

面对人生的波澜,应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因上帝特别喜爱某些人的芬芳,所以才对他咬得特别重。生活给予每个人的都不会太少,淡然面对生活的得失,你才能做到进退自如。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南怀瑾先生在解释庄子的“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这句话时,要告诉我们的是:人生如下棋,深谋远虑者胜,只有统筹整盘棋局,走好关键的棋招,才能奠定人生的胜局。关键时刻的进或退、左或右、舍与得、是与非的选择都将影响你的人生格局,而要做出正确的抉择,不仅要靠生活的积累、生命的积淀,更要读懂经营人生的艺术,谙熟进退自如的自处之道。

拈花微笑,行而不言

在言教的观念上,老子与孔子的思想似乎不谋而合。老子认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为上智。他们在自己的一生当中,以不束缚、不歪曲、不干涉的无为态度来为人处事,以自己具体的无为的行动来影响教化人民,清静无为、以德化民、不施酷法、不用苛政、正己化人,使人民不知不觉地处于淳厚的风气之中。

鉴于此,南怀瑾先生说,古人提倡的“行不言之教”,是说万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说不做,或做而后说,往往都是徒费唇舌而已。推崇道家、善学老子之教的司马迁,也在其自序中,引用孔子之意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但是,不言之教虽为人生智慧的最高境界,却很难做到。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以一首七言绝句,讽喻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对于白居易抛出来的问题,南怀瑾先生风趣地说,白居易的这首诗是打趣老子最为诙谐的一个,一语中的。那么,老子既然推崇“不言之教”,为何又洋洋洒洒写了《道德经》呢?

于此,南怀瑾先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答案:老子原本为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后见周王朝日趋衰败,不可救药,便抽身离去。他骑着一匹青牛,只身前往西域。要到西域去,必须经过一个关口,即函谷关,两面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对峙,中间有一条深险波折的羊肠小道。守关的长官叫关令尹喜,又叫令尹喜,是一个学识渊博、颇有见地之人。这日,他到城头瞭望,见辽阔碧空中一团紫气自东冉冉而来,尹喜料定今日必会有圣人到来。果然,没过多久,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着青牛缓缓而来,风度非凡,细看原来是名重一时的伟大思想家老子。

关令亲自打开城楼上的大厅,请老子坐下,端茶倒水,忙个不停。 老子不卑不亢地坐下,朝窗外一望,只见黄土平原延伸到天际,苍苍茫茫,没有尽头。函谷关地势险要,路上人来车往,一目了然。尹喜恭敬地对老子说:“我仰慕您的道德学问,想拜您老为师。” 老子道:“我已老了,腹中空空,没有什么学问,怎么好意思开口教人呢?”尹喜见他推脱,便半开玩笑半正经地说:“您满腹经纶,如果不留下些东西来,恐怕很难走出这个函谷关的。”

老子知道无法推脱,便接过尹喜递上的笔,一口气在竹简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五千个字,这就是后世称为《老子》的一部书。因为这部书上篇开卷谈“道”,下篇首章谈“德”,所以又称《道德经》。老子之所以自著五千文,一方面由于关令的“胁迫”,另一方面也是知音难觅。尹喜拿起老子写好的书稿,认真拜读,最后决定放弃官职,与老子一同出走西域,后来人们还看到他们二人一起在流沙里行走。

南怀瑾先生说,虽然只是传说,但也可以看出老子著书立说并非为了沽名钓誉,白乐天自是错解了圣人了。提及“不言之教”,往往会让人联想起佛经中一则异曲同工的故事——拈花微笑。这则如诗般的动人故事,将心灵修养的觉悟妙不可言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手里拈着一朵花,对着大众微笑,听说就在那拈花示众和微笑之间,已经把所有的佛法都道尽了,把生活的智慧和艺术说得清晰明澈。然而,法会上的大众,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佛祖说的是什么。这时座中有一位叫大迦叶的弟子,却对佛陀报以会心的微笑,就这样发生了禅宗的第一次传灯。师徒之间心领神会,释迦牟尼便对大迦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

这一拈一笑间便传递了一切,也包容了一切。它绽放着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觉悟是一种智慧,它是长时间思考后灵感在一瞬间迸发出的光芒,它也是历经人生沧桑后那无言的微笑。所以南怀瑾先生借古人之言而说明的道理,无非就是“以无为化有为,以无声化有声”。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相似,世间的道理也大多相同。生活中的事情太多随性,刻意的追求也许反而将内心的方向引入了歧途。所以,南先生主张,很多事情,没有必要做细细的追究,就按照自己内心的方向去做,事情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成功的。

正如古时候的一位宰相,他的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发展,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可宰相却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博览群书,处理政务。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务和书本,你也该好好地教化指点自己的儿子啊!”宰相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言传不如身教,身体力行,更能将自己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深刻地表达出来。

拈花微笑,行而不言,而一切尽在不言之中,那些繁杂的事情又何必一字一句地点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