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的名相吕不韦,开始时只是一个商人,他经常来往于各国间做生意。一次他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安国君讨厌异人的母亲夏姬,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异人处境困窘。吕不韦没有从事情的表面去看这个问题,他从商人角度看到了异人身上奇货可居的价值,于是与他交好。经过几次交往,两人成了好朋友。
当时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他不知道到底哪一个儿子好些,所以一直没有立太子。有一天,吕不韦去找异人,问他想不想回秦国,异人说:“我做梦都想回去,可一来我没法回去,二来回去了又能做什么?”吕不韦说:“我会想办法让你回秦国,而且还要让安国君立你为太子。”异人听了,十分感动,就说:“如果真能让我当秦国国君,我就让你当丞相。”
吕不韦于是先用重金贿赂了安国君的妻子华阳夫人的姐姐,进而见到了华阳夫人。吕不韦送给华阳夫人许多珠宝,并竭尽全力地说服没有生过儿子的她认异人为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后来,安国君即位,即秦孝文王,他在位时间很短,没多久王位就传给了子楚,是为秦庄襄王,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三年后,秦庄襄王死了,吕不韦就扶持太子嬴政即位,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秦始皇。当时嬴政只有13岁,一切国事都由吕不韦把持,嬴政称他为尚父。吕不韦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很显然,华阳夫人是吕不韦生命中的贵人,而吕不韦是异人生命中的贵人。异人借吕不韦的力量重返秦国并当上了国君,吕不韦也借华阳夫人的力量完成了心中的计划,扶植异人当了君主,并将秦国的大小政事悉数掌握在自己手中。可见,一个人能够遇到生命中的贵人,人生便会有所不同,事业和生活都将迈上新的台阶。可是,芸芸众生,谁才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呢?
有时候,某人的一句话足令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个人就是你的“贵人”;有时候,某人的举手之劳帮你卸掉了重负,让你轻装上阵信心百倍,这个人就是你的“贵人”;有时候,某人不经意间的一个提示,让你豁然开朗有如神助,这个人就是你的“贵人”。所谓“贵人”,并不一定是富贵之人,但一定是能够帮助你取得更大成就的人。“贵人”的出现,总会给人生带来转机,人生中一切从困厄到顺利的转变,都将随着贵人的出现而发生。凭借贵人的帮助,事业就会拨云见日,逐步走向成功。
王妍是人文学院学工处的一名普通职员,她与经管系的系主任刘某关系处得非常好,而据小道消息说刘某很可能年内就会调任学工处处长一职,这样看王妍将来的日子会比较好过了。然而世事难料,年底人员调整时,刘某却被调去当图书馆馆长了。这样一来,许多原本巴结刘某的人立刻散得一干二净,让刘某见识到了什么叫人走茶凉。就在这时,王妍来找刘某,说道:“刘主任,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哪天咱们一起去逛街散散心吧!”这正是刘某最难过的时候,王妍的出现感动得刘某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从那以后王妍有事没事就过去找刘某聊天,逛街。一年半后,该学院的院长调走了,新来的院长把刘某提拔为主管人事的副院长,不用说王妍自然也跟着时来运转,成了新一任的学工处处长。
王妍是个聪明人,因为她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道理,始终没有放弃她的贵人。所谓“贵人”并不在于是否一时得志,也不在于短期内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只有目光放远,才能够发现更多的“贵人”,她们或许就能在未来对你鼎力相助。而王妍的聪明在于,她不仅和“贵人”交往,还把“贵人”当做朋友一样看待。可谓是交往之道的上策。
找到并找对了自己的“贵人”,就不要忘了跟对方常联系。不要等到有急事时才想到别人, “关系”就像一把剪刀,常常磨才不会生锈,若是半年以上不联系,你就可能永远失去这位“贵人”了。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很简单,无非时常打打电话、写信或登门拜访。这些其实都是举手之劳,在维护彼此的信任并沟通情谊的前提下,何乐而不为呢?在人生陷入困境时,何不花点精力,找一找你生命中的“贵人”呢?说不定,在转角处,柳暗花明,他就会送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
推己及人,智慧的原点
关于“仁”,孔子曾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说:“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爱好道德的人,讨厌一个不道德的人。”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其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算是达到“仁”的境界。南先生认为,仁是指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能够感化他人。
孔子也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的《圣经》中,耶稣也曾两次教导门徒以推己及人之道与别人交往:“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在犹太教的经典《塔木德》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一个非犹太人求名师希拉尔,请求他在这个人单脚独立的短暂时间之内,把全摩西五经教导给他。希拉尔便说:“己所憎恶,勿施于人,其余都是注释。”
可见,同是一个推己及人的道理,却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正面的和反面的。儒家、犹太教强调反面的表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则强调正面的表达:“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无论是怎样的表达,都可以看出推己及人是一条基本的道德原则。
佛祖释迦牟尼一次宣扬佛法时,在路上遇见一个非常不喜欢他的人,这个人一直跟在他身后不停地诽谤他。而释迦牟尼始终保持沉默,就这样过了几天,这个人还是不停地造谣中伤。
一天,释迦牟尼终于转过身来,平和地问道:“一个人送礼物给另一个人,如果受礼者没有接受,那么,这件礼物属于谁呢?”那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但他仍然如实地回答:“属于送礼者。”只见释迦牟尼点了点头说道:“请带着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回去吧。”
如果你给别人东西,最好想想对方或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如果连自己都不想要,那么你最好还是把这个东西拿回去。
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测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就是将心比心。
南怀瑾先生曾讲到孟子和齐宣王关于声色货利的对话,他认为两个人交谈就像打太极拳一样,表面风平浪静,却是绵里藏针、波涛暗涌,隐藏的锋芒直指对手要害。最后,孟子的建议就是:齐宣王好乐就与民共享,好色就让人间的家庭幸福,好货则藏富于民。所以说推己及人,是一个道德评判的基本尺度。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周围有许多与自己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为使学习顺利、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人们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推己及人则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再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然后径直走进厨房,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起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一席话说得儿子点头称赞,杨夫人之所以能说出如此慈悲为怀的话,就是因为她是一个心地善良,懂得体贴与关怀的好人。她会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所以能够为别人着想。既教育了儿子,也温暖了仆人们的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培养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际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做自己来对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收获真正的情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己所欲”才施于人,推己及人也要有自己的“道”,即原则来遵循;毕竟不是所有于己有益的东西都适用于他人,当然也不是所有对他人有益的东西,别人都能接受。在他们不想接受时,绝不能以“这是为他们好”为由,强迫其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侵犯这一权利,不是也掉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陷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