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36432100000037

第37章 感悟汉字魔方的灵动(2)

县官早就听说李四有偷盗的前科,再听了张三申诉,心中已知大半。但李四矢口否认,捉贼须捉赃,那个县官即派差役上船搜赃,岂料一无所获。

正在犯难之际,忽有一位秀才模样的人上堂呈献一幅国画,请那个县官指正。这个时候送画干什么?其中必有蹊跷。于是,县官忙打开画细看起来,只见画上除了一株被大风刮得欲倒的树外,别无他物。那个县官继而一想,脸上露出了微笑。

原来,此画是助他破案呢。因为画的含义是危木,合为“桅”字,暗示赃物藏在桅杆顶上。在画的启示下,县官很快查出赃物,李四只好乖乖地认罪了。

妙趣字谜

从前,有一位知名学者,他勤奋好学,学识渊博。一晚上,他住在一家客栈里。店主的女儿好学,粗通文墨,得知学者到了这里,便很想向他请教。

学者年逾花甲,平易近人,有问必答。店主女儿说:“我出个谜给先生猜好吗?”学者说:“好,我倒是很喜欢猜谜的。”女孩轻轻道来:“二人并坐,坐到二更三鼓,一畏猫儿一畏虎。打一字。”

学者想了好久,也理不出个头绪。他反复推敲:二人并坐可能包含两个“人”字,可是一个畏猫一个畏虎,就不会是两个“人”了,那么就该是两个字在一起合成一个字。什么怕猫呢?鱼;什么怕虎呢?羊。对了,是个“鲜”字!他拈着长长的胡子说出了答案。

店主女儿却笑了笑说:“不对!”学者问:“怎么不对?”店主女儿说:“既然提及坐到二更三鼓,则必有其意!”学者想了想恍然大悟:“对了,二更者亥时也,三鼓者子时也,为鼠,惧猫,亥是猪,畏虎,莫非是个‘孩’字吗?”店主女儿点头称是。学者不禁颔首称妙。

姓氏趣谜

两个书生赴京赶考,在客栈相遇,互问贵姓。

甲说:“左边加一是一千,右边减一是一千。不加不减再计算,其中共有一千。”

乙说:“左看不出头,右看不出头。左右一齐看,两个不出头。”

正巧旁边有位教书先生,听了两位报姓的方式很感兴趣,便也来凑热闹。他先向两位书生道一声:“任、林二君可好?”二人不觉一惊,一看过来的这位老者自己并不相识,便问:“老人家,我们素不相识,何以能知道我们两人的姓?”老人笑着说:“刚才你们二位不是互通尊姓了吗?”他们又问老人贵姓,老人却吟出一阕《忆江南》来:“遥望处,牛女正双栖。天上人间相与共,银河杳渺水迷离,新月落西垂。”

两位书生猜了半天也没猜出来。忽听店家女儿来到桌前喊了一声:“滕老先生,饭已备齐,请用餐。”二人恍然大悟,不禁佩服起店家女儿来,也称赞这个字谜比他们的谜更高明,更有文采。

巧作谜联讽贪官

清朝同治年间,有个贪官叫柳儒卿。此人欺上瞒下,横行不法,人们背地里叫他“柳剥皮”。

这一年,县里大制字谜,有人专门制作了一副谜联,带来送给柳儒卿。那副谜联是这样写的: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掼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各打一字。

柳剥皮不知其中奥妙,说:“很好,很好。”叫人贴了出去。人们很快猜出谜底,个个捧腹大笑,齐声称赞:“这个谜制得好!”

原来“非正人”是“亻”,“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是“需”(需与雷相近,“面”少三横为“而”),上联合为“儒”字。“掼开私卯”,即将“卯”分在两边,“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为“艮”,下联合为“卿”字。这样,上下联所猜字为“儒卿”。这副谜联借对“儒卿”二字的拆析,贬斥“儒卿”的阴险歹毒,字字句句鞭辟入里。

骆宾王写请帖

相传,“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从小就聪颖过人,七岁时就以咏鹅诗闻名遐迩,有“江南神童”的美誉。一次,骆宾王过生日,到了开宴的时间,客人们陆续入座了,唯独一位最要好的朋友没有到,骆宾王便又派书童给这位朋友送去一张写有四句话的请帖:“自西走到东边停,蛾眉月上挂三星,三人同骑无角牛,口上三划一点青。”

那位朋友看完请帖,深受感动,连忙放下手中正在整理的书稿,赶到骆宾王家赴宴了。有位客人说:“听说你在家整理书稿,我们以为你真的不能来了呢。”这位朋友说:“骆兄‘一心奉请’,我就是再忙也得来啊!”

众客人都开心地大笑,生日宴席格外热闹。

骆宾王的请帖是一个谜语,每句打一字。首句谜底为“一”,看看写“一”字时笔的走势即知;第二句是根据“心”字的形态作奇思妙想;第三句是“三十人十牛”去掉笔画一撇;第四句中“请”的繁体字的写法就是“請”。

绝妙好辞

东汉时期上虞有一姑娘名叫曹娥,因父亲淹死在江中未打捞出尸体,心中十分悲痛,便投江自尽。上虞官府上奏朝廷,朝廷表彰曹娥为孝女,并为她立了一块石碑,名叫“曹娥碑”,请才子邯郸淳写作碑文。

据说邯郸淳文章写得特别好,大文学家蔡邕听说了这件事前往观看,赶到时天已经黑了,便用手摸着碑文读,读完之后在碑的后面写了八字批语: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有一次,曹操从碑旁经过,看到了蔡邕的题字,一时不解其意,便问随行人员有谁理解。主簿杨修回答说:“我理解。”

曹操说:“你先别说出来,让我再想一想。”向前又走了三十里,曹操和杨修分别写下了答案。

杨修说:“黄绢,是带颜色的丝,色丝合一‘绝’字;幼妇,是年少的女子,少女合一‘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女子合一‘好’字;齑臼是接受辛辣之物的器具,受辛合一‘辞’字。总合起来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是赞美碑文写得好。”

曹操的答案和杨修一样,他感叹不已,对杨修说:“我的才力和你相距三十里。”

家书寄真情

有一对夫妇,平日相处十分融洽,情投意合。一次,夫妇二人因琐事吵架,丈夫一气之下外出经商。一年过去了,丈夫在外面风餐露宿,非常思念妻子。

有一天,妻子接到丈夫托人带回来的一封家书,心中十分高兴,拆开一看,是四句谜诗:“二人力大顶破天,十女耕田缺一边,我要赶羊羊骑我,千里连土土连田。”

妻子捧着信细细琢磨了一番,猜到了这四句话所打的四个字:原来丈夫对自己说的是“夫妇義重”(“義”为“义”的繁体字)。

她被丈夫的表白感动了,思念之情不可抑止,提笔给丈夫回了一封信,也是一首谜诗:“只因心相连,受下交朋友,芳心青春在,探源水漫手。”

丈夫接到信一看,万分感慨:好一个“恩爱情深”啊!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当即收拾行装踏上归家之途,夫妇二人就此和好。

非也

相传,有个秀才迂腐自大,一天到晚到处卖弄。有个酒店老板也知文断字,看不惯他那副自大的样子。一天,他见秀才又在街上卖弄,便把秀才请到店里说:“我这里有个谜,正想请教你。你解得出来,今日酒钱全免。你要解不出来,罚你今后说话不准带一个‘也’字。”秀才说:“行,你说谜面吧。”老板就说了一个故事: 春秋之时,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子路和颜回聊天,孔子问学生:“是也?非也?”子路答:“是也。”颜回:“非也。”二人争执不下,孔子曰:“是也,则直在其中矣!”两个人点点头,都说:“非也。”

老板问:“这是个什么字?”

秀才听得一头雾水,孔子明明说“是也”,子路和颜回却又说“非也”。究竟是“是也”还是“非也”?他绞尽脑汁,终究一无所获。

老板笑着蘸着酒在桌子上写了一个“乜”。

秀才刚要念“也”,一看又不是“也”。可孔子为什么又说“是也”呢?

老板笑着说:“孔子说‘直在其中’才是‘也’。”

秀才自知才疏学浅,羞愧万分,此后再也不敢随便卖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