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36432100000015

第15章 把酒话桑麻(2)

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瓜熟蒂落”常比喻客观条件具备后行事,成功的机会就大,中国有句老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意思是: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条件和事物的规律办事,才能自然地而不是勉强地达到我们的目的。

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是“瓜田李下”这个成语的来源,比喻容易使人误解的地方。

关于“瓜”字还有一个词叫“瓜润”,据汉贾谊《新书·退让》载:梁大夫宋就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楚边界皆种瓜。梁人勤灌溉,其瓜美;楚人稀浇灌,其瓜恶。楚人恶梁瓜优于己,夜往骚之。梁人觉,思报复,宋就勿许,反使人夜往灌润楚瓜,楚瓜亦美。事觉,楚令大悦,闻之于楚王,梁楚以此交好。故后以“瓜润”喻以德报怨,消除仇隙。

瑞麦从天降——“来”字趣释

麦子(主要指小麦)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有1/3以上人口以麦子为主要食粮。在各种农作物中,麦子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大约5000多年以前,我国就开始种植麦子,可是,有谁知道,“来”本是“麦子”的“麦”。

甲骨文的“来”字,像一株根叶杆穗俱全的麦苗形,它的本义是指小麦。《说文解字》云:“来,周所受瑞麦来麰(大麦)。一来二缝,像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说明大麦小麦盛产于周地,是上天所赐,又指到来的来,引申义有时间的经过、将要、产生、大约等。此字后来多借用为来往之来,是由彼至此、由远及近的意思,与“去”相对。而来的本义,则为后起的“麦”字所代替。

另外,“来”又用作姓氏,“来”姓是以“国”得名。据《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目夷氏。”有人猜测,“来地”在古代很可能是以种植小麦而闻名,因此而得国名。

树、树根与树梢

——“木”、“本”、“末”三字趣释

指事字有两类:一类是纯符号性的指事字,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一指事符号所构成的指事字。“本”和“末”就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加一指事符号而成的指事字。

“木”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木”字字形均像一棵小树的形状,上有枝,下有根,中间是树干。所以,木的本义指的是树,是木本植物的通称;现在多用于指木材、木料或某些木制的器物,如木马、木工、木屐、木偶等。在汉字中,凡以木为偏旁的字,大都与树木有关,如本、末、析、果等。

“本”字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将指事符号一小点或一横加其下作为指事符号,以指明树根的位置所在。《说文解字·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本”的本义指树木的根或茎干。从“本”字的形体看,是在木的根部加上圆点或一短横,以指明树根的位置所在,由此引申出根本、基础、本体、主体等意义。

“末”字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将指事符号一小点或一横加其上而成。《说文解字·木部》:“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末”由树梢引申为不重要的、次要的事物,如成语“舍本逐末”和“本末倒置”。可见“本”与“末”在本义上分别指树的最上部分和最下部分,其引申义正好相反。

南稻北粟——“禾”字趣释

原始农业是直接从采集业演化发展而来的,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人们把采集来的野生植物果实用石刀或石锄播种在事先用火烧掉树木荆棘的土地上,到成熟后再来收获。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古人正是在对粟和水稻深入观察的基础上造出了“禾”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禾”字字形是成熟谷子的象形,“禾”字的本义是成熟的谷子,引申义泛指谷类作物,特指谷类作物的幼苗和水稻的植株。

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

天下第一香——“兰”字趣释

兰花为我国传统名花,栽培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人们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屈的象征,形成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兰文化。早在两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可见兰花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兰”字最早见于小篆,“兰”字从艹,阑声,为形声字。隶变后楷书写作蘭。如今简作兰。

“兰”字的本义为兰草。兰花是美好的象征,“兰”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特殊用法,常作为文人雅士及士大夫之间的一种雅称,亦曰美称。如“兰房”,指文人雅士们的住房;“兰友”、“兰交”,是指文人雅士结交的朋友;“兰言”,既指心意相合之言,又指文人雅士的话语或书信等。

兰,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凡从兰(蘭)取义的字皆与草木等义有关。以兰(蘭)作声符的字有:拦、栏、烂。

自古以来,兰花深得人们的厚爱,有人更把兰花放在“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之上,说:“岁称三友,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唯兰独并有之。”历史上关于兰花的典故也有很多,例如南宋画家郑思肖擅长画兰,他笔下的兰花常常是花叶零落、无土无根的形象,有人建议他把兰花的根画上会更加好看一些。哪知,郑思肖听了以后竟悲愤满腔,长叹道:“土地都被外人夺去了,叫我的兰花长在何处啊!”原来,他画“无根兰”,是借以抒发爱国情怀与亡国之痛。

“李”姓的由来——“李”字趣释

李又名李子、山李子、玉皇李,古名嘉庆子。据唐代韦述《两京记》载:“京都嘉庆坊有李树,其实甘鲜,为京都之美,故称嘉庆李。今人但言嘉庆子,盖称谓既熟,不加李亦可记也。”我国江南一带,至今有的仍称李为“嘉庆子”。

“李”是个会意字,由木和子组成,既指这种树木,也指这种树木的果实,现在通称李子。

“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李”字在前人看来是由“十”、“八”加上“子”构成,简称“十八子”,加之人们认为“李”是一种结子的树,李树结实时,确实可以看到树枝上累累的赤色果子,因此,人们常用它作为子孙满堂、兴旺发达的象征。

“李”又为姓氏,在百家姓中是一个大姓。从史书上看,李姓起源和李树的果实有关。相传,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有一位名叫理征的人,出于好心,直率地劝商纣王改变贪恋酒色、不务国政的恶习,结果激怒了商纣王而被杀。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携带年幼的儿子利贞连夜逃跑。当逃到河南西部的伊侯之墟,母子二人饥饿难忍,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上结满了叫木子的果实,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李子,母子二人靠吃李子保全了性命。为了感激李子的救命之恩,就把王字旁的理字改为木子组合的李字了。这就是李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