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36432100000014

第14章 把酒话桑麻(1)

——汉字与植物

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从古至今,人与植物的关系密切,植物优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衣食父母,除此之外,植物还是人类美好感情的寄托。

个个绿生凉——“竹”字趣释

《红楼梦》中贾宝玉曾经吟过一首描写竹子的诗,其中两句是:

郑板桥画的竹子

“竿竿清欲滴,个个绿生凉。”

后人修订时曾将“个个”改成“枝枝”,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个个”多么像青翠欲滴的竹叶,为什么要改呢?

竹子,是一种多年生的禾本科木质常绿植物。关于“竹”字,古人在造字时,也是抓住了竹叶的特征来造字。金文和小篆的“竹”字,都非常像两枝下垂的竹叶,以此代表竹子。“竹”字是个象形字。

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清雅秀洁,加之它具有“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花镜》)的特点,因此备受历代文人的青睐。人们将“竹”与“梅”、“兰”、“菊”合称为四君子。据《世说新语》载: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受父亲的影响,书法上颇有造诣,他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竹子。除了在自己的屋舍书斋旁种上竹子外,还常常以“竹”为题吟诗作画。一次,王徽之临时寄居在一间空屋里,

便令身边的人在屋旁种上一些竹子。有人对他说:“你在这儿住不了几天,何必要种上竹子呢?”王徽之指着屋旁的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由于“竹子”能做箫、笛之类的乐器,由此引申为“乐器”的意思。古代还未使用纸张之前,多以竹简和绢帛为书写材料。后人还曾用“竹”指书册、史籍。

繁花盛开——“华”、“花”二字趣释

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那么,这个“华”字如何解释呢?

甲骨文的“华”字,像是株繁花盛开的草木。金文的“华”字比起甲骨文来,形体已大变了。小篆的“华”字,已完全讹变,并且加了“艹”头。此后,便发展成为隶书、楷书的形体。 “华”字的本义,便是“开花”,其后才引申出“繁盛、光彩、精华、有文采、头发花白、华年(青春时代)、美丽、富贵”等意思。

“华”是“花”的本字。那么,“花”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汉字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简化的过程。“华”的繁体字有十二画,而应用又多,因此到了汉魏以后,人们便把花草的“华”简化为“花”,以“化”表音,以“艹”表意,变成形声字了。而“中华、华夏”以及用于表示“光彩、文采、繁盛、精华、花白、青春”等义时,依然用“华”字。

“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历史悠久。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左传疏》载:“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色,把红色看做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简化而来。

累累硕果——“果”字趣释

春华秋实,金秋时节,瓜果飘香,累累硕果坠在枝头,惹人喜爱,古人正是基于这种自然现象创造了“果”字。

《说文解字》云:“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果”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的“果”字,像一棵树上结满果实的样子;金文“果”字的果实减少为一个,但果形更大更突出;小篆“果”字象形意义渐弱,已经与今天的“果”字很相像了。“果”字本义是指树木所结之实,引申义有结局、事情的发展与预料的一样、坚决等,如结果、果然、果敢;又有充实、饱满以及决断等义,例如“因果”、“果断”、“果腹”等。

关于“果”字,《西游记》第二十四回记载了一个“人参果”的传说:在万寿山五庄观有棵灵根,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该树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以成熟。人若有缘,闻一闻能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能活四万七千年。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一种被称为“人参果”的果实,这就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北麓的一种植物果实,其原名“茄瓜”,现我国各地通称为“人参果”。人参果具有低糖、高蛋白和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和祛病益寿的作用。

“不”为花萼——“不”字趣释

“不”字是一个表示否定之意的虚词,作“非”或“不是”讲,是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汉字之一。“不”字是怎么来的,“不”字原意是什么?

“不”字像个花萼的形状,上部是花萼(即花的子房),下部中的一竖是花梗(花蒂),花梗左右两道下垂的曲线是两片叶子般的花托,“不”的本义就是花萼。古人称木制的形状像花蒂的茶具为“杯”,“杯”中的“不”既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又表示杯的形状像花蒂。后来,“不”字多用作虚词,古人便另造了一个“萼”字来表示“不”的原意。

在上述解释不甚令人满意的情况下,有的学者对“不”字作了大胆的想象,他们认为“不”表示的不是一种具体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意义。三条来自不同方向的线条汇集到一起,后被“一”阻碍了去路,不能继续前进,因而“不”的本义就是表示否定的意思。

有人根据不的字形编了一个谜语:不得不露头(打一字)

谜底:杯

解析:“不”字露头为“木”字,“不”字得到一个露了头的“不”字,即“不”字与“木”字结合,为“杯”字。

藤上结瓜——“瓜”字趣释

“瓜”是一种蔓生的葫芦科植物,果实可以吃,种类很多,如西瓜、南瓜、冬瓜、黄瓜、甜瓜等。品种繁多的瓜,形态也自然不同,古人是如何为“瓜”字造字的呢?

金文“瓜”字,像藤蔓分叉处悬结一瓜的形状,是象形字。只用一个事物来描写众多事物,这是古代造字者造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古人正是抓住了所有“瓜”都会有的特征,来造“瓜”字的。 “瓜”的本义就是“长在藤蔓上的果实”。

人们吃瓜时,常用刀顺着瓜纹切开吃,因此用“瓜分”比喻分割或分配。“瓜分”后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土地。

春秋时期,齐襄公叫连称和管至父两个人去守卫葵丘,去的时候正是瓜熟的季节,齐襄公就对他们说:“瓜时而往,及瓜而代。”意思是等到明年瓜熟时候就派人来接替。后来就把任期已满由他人接替叫做“瓜代”,而官员任职期满由别人来接任的日期叫“瓜期”。

瓜和葛都是蔓生的植物,人们常用“瓜葛”比喻辗转相连的亲戚关系或社会关系,也泛指两件事情互相牵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