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巨商书架:世界商业巨子推荐的读书计划
36426100000012

第12章 不抱怨的世界(1)

背景搜索

本书的作者威尔·鲍温(Will Bowen)是美国最伟大、最受尊崇的心灵导师之一。他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本畅销书,更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没有抱怨的世界的大门。

在成为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基督教会联盟的主任牧师之前,威尔·鲍温多年从事广播和行销等工作,他的工作要与不同的人接触,他像所有人一样经历了不停抱怨的阶段。他热爱运动、圣经史、骑马、旅游、阅读,但是,他在这其中任何一个领域内取得的成就都不能超过他所发起的“不抱怨”运动,因为这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在这场运动中,威尔·鲍温和他的团队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21天,是你走向成功的第一个坚实的起点。如果继续坚持下去,那么在4~8个月的时间内,你就能改变自己爱抱怨的坏习惯,成为一个始终面带微笑,永远懂得感恩的积极的人。

这本震惊世界的励志书,用一只紫色的手环向人们传递着“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那高雅的颜色,就像是其中蕴含的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据不完全统计,这本书上市不到一个月,就有600万人参与了“不抱怨”活动,并迅速蔓延到全球80多个国家。

当我们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常常发出抱怨的声音时,“不抱怨”就成为稀有并且珍贵的品质。美国《时代周刊》与《纽约时报》曾联合美国NBC电视台发起“影响你一生最重要的一本书”的投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集中了所有畅销书与经典书的PK赛中,《不抱怨的世界》排名仅次于《圣经》,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在为这本书喝彩,他说:“没有人能拒绝这样一本书,除非你拒绝所有的书。”

你会拒绝读书吗?如果不能,那么毫无疑问,威尔·鲍温这本《不抱怨的世界》也将加入你放于案头或者置于书柜中的藏书之列。

全书通览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从早晨睁开眼就开始抱怨了。如果谁都没有招惹他,那么他就会下意识地抱怨自然,抱怨天气:天这么闷,怎么不下雨呢?夏天就应该有夏天的样子,不下雨算是什么夏天?下了雨,他又会说,这鬼天气,出门路滑,路上堵车……天气就像是他的一块心病。

其实不止天气,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那么多,对于一个爱抱怨的人来说,他抱怨的主题是没完没了的。

有时候,人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他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以表示不满。一旦身边的人都厌倦了他们的抱怨,他们甚至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时间久了,抱怨就如一日三餐一样正常,那些吸收到身体内的多余的能量就转化为身体内的脂肪,成为身体和心灵的多余负担。

所以,威尔·鲍温适时地提出了这场神奇的“不抱怨”运动,这是现代人都需要的心灵健身,帮我们减掉多余的精神赘肉。那些每天抱怨东抱怨西,怪物价高、抱怨老板不加薪的人,不妨戴上紫手环,也许你便能摆脱自己的坏习惯。

其实很多时候,抱怨或批评讲出来的并非都是不满的事情,有时候仅仅是一种下意识地心理反应,当它不经思索脱口而出时,就成为一件令人厌烦的事情。面对生活,除了抗议、抱怨,其实我们还有其他方法。如果你心中有负面想法和烦人的事情,而这些又是你不需要的,那么你就应该把它们从自心中排除,这些负面思绪会发生是因为你把注意力放在上面,让它指引着你,占据你的心。从内心最深处排除这些东西,你会活得更加洒脱。

这是一本教人摆脱抱怨,获得洒脱人生态度的书,它让人意识到我们遇到的所有事情都可以解决。心灵作家张德芬在推荐此书时曾说:“世界上的事情无外乎三种: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只有获得了美好而圆满的生活,你才能用自己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去改变他人,进而改变社会,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而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你也必将从这个完美的整体中获益。

戴上紫手环,给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你就能走进一个没有抱怨的世界!

深度悦读

解密抱怨的“魔咒”

改变世界?这件事情正在进行中。

有两件事,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注意:

1.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怨言。

2.世界的现况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模样。

——威尔·鲍温

抱怨的甜头,不会常留嘴边

你是否知道行动的“吸引力法则[需要进行详细解释]”?就像你的想法能够带来现实的变化一样,你的每一个行动也会招致不同的后果,比如当你大声喊“痛”的时候,伤害就会出现;如果你一直抱怨,就会遇到更多想要抱怨的事情。

行动的“吸引力法则”让一些人远离了抱怨,当他们不再注意伤害、不再随意喊“痛”的时候,人生就如春天开冻的河流,瞬间焕发了生机和光彩。但更多的人,依然沉浸于抱怨中,似乎无休无止的牢骚和埋怨能够释放他们心中的愤懑,甚至能带来快乐。

《不抱怨的世界》作者威尔·鲍温也曾是一个热衷于抱怨的人。13岁时,他参加了一场由教会赞助的为青少年举办的“袜子跳”舞会。对于那个年纪的男孩子们来说,女孩像磁铁一样,既充满吸引力但又令人心生畏惧。

那时候他长得又圆又胖,虽然心里很想接近那些正在跳舞的可爱的女孩,但是却没有勇气,当好朋友奇普再一次试图怂恿他走过去和那些女孩说话时,鲍温开始抱怨:“就算我过去和她们讲话,她们也不会理我。我太胖了,我讲话气喘,走路回流汗,如果和我跳舞,搞不好还会晕倒……”

正当他喋喋不休地数落自己的缺点时,另一个好友从背后走来,拍了他一下。那个好友喊了一声:“胖哥!”其实这本来没有什么,因为平时他就是这样称呼鲍温的,但是当时鲍温正在抱怨肥胖带给自己的困扰,于是便产生了这样的效果:鲍温的朋友们纷纷谴责那个叫他“胖哥”的男孩,而他自己则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于是,鲍温更加夸张地抱怨肥胖的体型带给他的困扰:肥胖使他不能和女孩共舞,使他成为被人嘲笑的对象。看着朋友们同情的眼神,鲍温突然找到了令自己上瘾的东西——抱怨能使他亢奋,它能够使人得到朋友们的关心,同时也给了他正当的理由不用去接近那些女孩。从此,鲍温像一个吸毒者一样染上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抱怨”瘾。

心理学界罗宾·柯瓦斯基说过:“人们肯会抱怨自己的身体健康,却不是因为真的觉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却得附带的好处,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开反感的事件。”很多人都曾像鲍温一样依赖这些“附带的好处”,所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抱怨带来的甜头。但是,他们迟早都会发现:抱怨的甜头只是短暂的,因为它除了让你不思进取地承受着不好的事情,什么作用也没有。

作为二十世纪的伟大艺人之一,杰米·杜兰特曾被邀参加一场慰劳第二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的表演,但他告诉邀请单位自己行程很紧,连几分钟也抽不出来;不过假如让他只做一段独白,然后马上可以离开赶赴另一场表演的话,他愿意参加。

安排表演的负责人欣然同意了。

当杰米走到台上,有趣的事发生了。他做完了独白,却并没有立刻离开。掌声愈来愈响,他没有离去。他连续表演了十五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最后,终于鞠躬下台。等在后台的负责人问他道:“我还以为你只能表演几分钟。这是怎么回事?”

杰米回答:“我本来需要马上离开的,但我可以让你明白我为何留下,你自己看看第一排的观众便会明白了。”

第一排坐着两个男人,二人均在战事中失去一只手。一个人失去左手,另一个则失去右手。他们却在一起鼓掌,他们一直在鼓掌,而且拍得又开心,又大声。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失去了一只手的人是你,你是不是还有去观看一场表演的好心情?是不是可以像故事中那可敬的人一样,用一只手为他人喝彩?

其实,[论述太少,建议多加一点内容]这些对生命充满了感恩、从来不抱怨的人,从生活中品尝到的甜蜜肯定比我们用抱怨换来的要多,也比我们从抱怨中得到的甜头更真实。当我们艰难地品尝过抱怨时得到的一丝甜头之后,便会迅速地坠落到苦涩味道的包裹之中,而那些用热情和乐观感受生活的人,不管在怎样的困境中,都能得到永恒的快乐。

你抱怨的事情是否真的很严重

“烦死了,烦死了!”一大早艾伦就不停地抱怨!艾伦是公司的行政助理,事务繁杂,是有些烦,事无巨细,大家不找她找谁?

其实,艾伦性格开朗,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恨不得再多长出几只手来。她工作起来认真负责,该做的事情,一点也不曾怠慢,但是她那满腹的牢骚总是惹得同事们很不开心。

刚交完电话费,财务部的杰克来领胶水,艾伦不高兴地说:“昨天不是刚来过吗?怎么你的事情这么多?”她把抽屉开得噼里啪啦,翻出一个胶棒,往桌子上一扔,“以后东西一起领!”杰克忙赔笑脸:“你看你,每次找人家报销都叫亲爱的,一有点事求你,脸马上就长了。”

这时,销售部的莎拉风风火火地冲进来,原来复印机卡纸了。艾伦脸上立刻晴转多云,不耐烦地挥挥手:“知道了。烦死了!和你说一百遍了,先填保修单。我去看看。”艾伦边往外走边嘟囔:“综合部的人都去见上帝了吗,为什么所有事情都找我!”对桌的詹姆斯气坏了:“这叫什么话啊?综合部的同事们招你惹你了?”

月底,老板找艾伦谈话,告诉她她被辞退了。艾伦觉得很委屈,为什么我这么辛苦,却从来没有人体谅?

其实,很多人都会同情艾伦,但并不是同情她每天付出的辛苦的劳动,而是为她感到遗憾:直到最后,她也不明白自己被辞退的原因,不仅不懂得反省,而且还在继续抱怨生活。虽然很多人会心生同情,但却没有人会体谅她,因为她从来不懂得体谅别人。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像艾伦一样陷入了抱怨的“陷阱”,但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所抱怨的事情真得有那么严重吗?生活的现实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一经各人“心态”诠释后,便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事实、环境和世界。心态改变,则事实就会改变;心中是什么,则世界就是什么。心里装着哀愁,眼里看到的就全是黑暗,心里装着牢骚,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很不顺眼。

所以,如果想做一个快乐的人,就要能掌控自己的思想,开始按照自己的规划生活。你需要非常高的门槛,才能容许自己表达哀伤、痛苦,或者不满。当下次发牢骚之前,请先问问你自己,这件事情是否已经重要到了值得你去抱怨的程度?

心情的颜色会影响世界的颜色。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抱一种达观的态度,就不会稍有不如意,就自怨自艾,只看到生活中不完美的一面。在我们的身边,大部分终日抱怨的人,实际上并不是遭受了多大的不幸,而是内心素质存在着某种缺陷,从而导致对生活的认识存在偏差。如果你一个星期抱怨十次以上,那么你可能已经陷入惯性的抱怨状态,这样对你和你身边的人都没有任何好处。

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理智地分析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内心始终为快乐占据,用昂扬的战斗精神面对一切,那么,不管是雷霆还是阳光,都值得我们喝彩。

你在陈述事实,还是在抱怨

一位老人,每天都要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向开车经过镇上的人打招呼。有一天,他的孙女在他身旁,陪他聊天。这时有一位游客模样的陌生人在路边四处打听,看样子想找个地方住下来。

陌生人从老人身边走过,问道:“请问大爷,住在这座城镇还不错吧?”

老人慢慢转过来回答:“你原来住的城镇怎么样?”

游客说:“在我原来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欢批评别人。邻居之间常说闲话,总之那地方很不好住。我真高兴能够离开,那不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摇椅上的老人对陌生人说:“那我得告诉你,其实这里也差不多。”

过了一会儿,一辆载着一家人的大车在老人旁边的加油站停下来加油。车子慢慢开进加油站,停在老先生和他孙女坐的地方。

这时,一位先生从车上走下来,向老人说道:“住在这市镇不错吧?”老人没有回答,又问道:“你原来住的地方怎样?”那位先生看着老人说:“我原来住的城镇每个人都很亲切,人人都愿帮助邻居。无论去哪里,总会有人跟你打招呼,说谢谢。我真舍不得离开。”老人看着这位先生,脸上露出和蔼的微笑:“其实这里也差不多。”

车子开动了。那位父亲向老人说了声谢谢,驱车离开。等到那家人走远,孙女抬头问老人:“爷爷,为什么你告诉第一个人这里很可怕,却告诉第二个人这里很好呢?”

老人慈祥地看着孙女说:“人们在评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很难做到公正。因为即使是陈述事实,也往往加入了自己的态度。第一个人一直在抱怨,他的心中充满了挑剔和不满,可是第二个人却懂得感恩,他能够看到人们的可爱和善良。我正是根据两个不同人的心理给出的答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