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一个人要想走向成功,就必须以德立身,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导致失败。我们修身的目的,是以德立身,把事业做成功。
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民主主义者、著名的科学家,一生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但是,富兰克林早年的性格非常乖戾,无法与人合作,做事经常碰壁。后来,富兰克林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为自己制定了13条行为规范,并严格执行,很快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这里,不妨将这十三条规律记下来与大家分享:一,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不因为饮酒而误事。二,缄默:讲话要利人利己,避免浪费时间的琐碎闲谈。三,秩序:把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整理得井井有条,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排出时间表,办公桌上永远都不零乱。四,决断:决心履行你要做的事,必须准确无误地履行你所下定的决心,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改变初衷。五,节约:除非是对别人或是对自己有什么特殊的好处,否则不要乱花钱,不要养成浪费的习惯。
六,勤奋:不要荒废时间,永远做有意义的事情,拒绝去做那些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事情,对于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永不间断。七,真诚:不做虚伪欺诈的事情,做事要以诚挚、正义为出发点。如果要发表见解,必须有根有据。八,正义:不做任何伤害或者忽略别人利益的事。九,中庸:避免极端的态度,克制对别人的怨恨情绪,尤其要克制冲动。十,清洁:不能忍受身体、衣服或住宅的不清洁。
十一,镇静:遇事不要慌乱,不管是普通的琐碎小事还是不可避免的偶然事件。十二,贞洁:要清心寡欲,如果不是有益于身体健康或者是为了传宗接代,尽量少行房事。绝不做任何干扰自己或别人安静生活的事,也不要做任何有损于自己和别人名誉的事情。十三,谦逊:要向耶稣和苏格拉底学习。要抵得住享乐的诱惑,要抵得住金钱的勾引,不要有非分之想,不为别人的行为而动,不为别人的言论而动,也就不可能有任何诱惑和利益使你去做你明明知道是邪恶的事情。
我们看富兰克林的这十三条谨慎的个人修养,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自我管理。唯有在提高修养上,对自己进行管理;或曰在自我规范与管理上提高自己的品德与修养,才能德慧双修,获得圣人智慧的同时也获得非凡的成就。
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的力气不如牛大,跑起来没有马快,但牛和马却被人役使,为什么呢?“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认为能够合作是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原因。人的社会是人和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组合,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做不成任何事。
移山填海,上天入地,创造出许多伟大业绩,只是因为人能“群”。而其基础就是用心去修身,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南老送给企业家的四字箴言
南怀瑾先生曾经讲过自己老朋友陈某的一个故事。陈某很年轻的时候,左手拿着佛珠,一再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边又转过头骂部下,“你这个家伙!混蛋!”这个朋友一面念佛修身养性,另一面却暴躁动怒,实在是毁了自己的“修行”。而且,在南先生看来,很多时候,如果做不到鼓励的话,还不如干脆少说为佳,指责的结果常常更糟。所以,他提醒现代年轻人,无论做领导、还是管理企业,都要秉承“四字箴言”——沉默寡言。
沉默寡言在南先生看来,就是语言简洁,没有废话,不轻易动怒,而且“喜怒不形于色”。这样的话,下面的人摸不清楚你的脾气,做起管理来也就容易多了。这也是一个修养的问题,什么时候说话,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话说到哪个分寸算合适,都需要自己来掌握和控制。当然,某种程度上讲,能够做到上述几点其实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一个人的修养,还需要有一定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法国有句谚语,雄辩如银,沉默是金。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有些时候确实是沉默胜于雄辩。与得体的语言一样,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好了常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比如,亲人依依惜别,知己久别重逢,在这种悲欢离合、百感交集的时刻,他们往往不是万语千言,互诉衷肠,而是“默默无语两眼泪”,似乎只有沉默才能表达出他们此时此刻的百转柔肠。
再有,热恋中的情人,花前月下,相依相偎,深情缱绻,彼此却默默无语,只能听到恋人的心跳,此刻是两颗心儿在互诉衷情,任何甜言蜜语的表白只能是多余的和蹩脚的。柳永说,“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临到惜别的时候,送别的船马上就要启程,但我们却握着彼此的手,不愿意分离。泪眼婆娑,竟然哽咽到无语。这正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典范。
在世界政坛,更有许多经典的瞬间,都是以无声的力量来征服热烈讨论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得手后,尽管美军损失惨重,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在一些美国议员之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议员反对美国向日本宣战。
当时,罗斯福已经将局势分析得十分明朗,他明白如果不趁日军立足未稳时发动战争,等到将来战争的情况会变得异常艰巨。同时,他也明白那些持反对态度的人的想法。一战中,美国在最后阶段才参战,而且战争没有在美国本土进行,反而美国因一战而大发其财。所以,现在美国一旦参战,国内经济必受影响,同时战争的胜负很难预料。如果战事对美国不利,到时如何收场?罗斯福明白这些人的忧虑,但他以政治家的眼光觉察出这些担忧是毫不必要的,所以他决定:美国必须参战。
在一次会议上,当大家为战还是不战而争论不休时,罗斯福突然要站起来,因为他双腿残疾,所以平常总以车代步。当他挣扎着要从车上站起来时,两名白宫的侍从慌忙上前想帮他一把,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罗斯福愤怒地将他们推开。
于是,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罗斯福摇摇晃晃地挣扎着,从椅子上缓缓地站了起来。然后他满脸痛苦却倔犟地坚持站着,默默地看着周围的人,一言不发。全国的电视观众都看到这一画面,他们感动了:是呀,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于是,国会很快作出决议:对日宣战。
很多时候,我们相信真理越辩越明,但也有很多时候,沉默是一种无声的力量。由著名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电影《钢琴课》是一部堪称完美的女性影片。女主人公从不说话,选择用无声的方式对抗世界。在整部电影里,她没有说过话,但对于钢琴的痴迷,旋律的热爱,却令她的眼神和表情变得非常坚毅。最后,她在无声世界里寻到了爱情和生活的力量,重新开始了有声世界的生活。
其实,无论是面对一个企业,还是面对自己的人生,真正的有力量的声音,常常不是那些勇敢的口号与呼声,而是那些生长在灵魂深处的倔强。就像罗斯福转身的艰难与勇气,虽然默默无语,但却掷地有声。南先生指出做人也应如此。
只有五分之一的财富属于你
很多人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为例,说小东邪郭襄女侠创立峨嵋派的时候,天真烂漫,可爱无比。到了灭绝师太的手里就变得惨不忍睹,及至周芷若,连女人最真心的爱情也掺了假,实在令人惋惜,任何物质与精神的优秀遗产,都很难作为财富被长久地遗传下去。古语云“富无经业,货无常主”其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用当下的理论来说,就是“富不过三代”,
南怀瑾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以他八九十年的经验来看,富三代是都不可能的,富二代的也不多。
南先生的这个观点,似乎和现在流行的“富不过三”的看法很相似: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第三代挥霍。究其原因,与其说下一代只图享乐、不思进取,不如说上一代太过溺爱自己的子女,导致他们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所以,“富不过三代”一直困扰着有钱人,这句谶语仿佛成了有钱人的魔咒,很多富人都无法例外。
富家子弟由于养尊处优,生下来就不愁吃喝,无忧无虑,因此极易养成挥金如土、逍遥度日的不良习气。而不务正业、只贪图享乐的习性,使富家子弟们难以守住前辈留下来的产业,甚至以异常的速度将祖上积累的财富挥霍一空。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对于儿孙们的败家行为,第一代富豪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第一代人,通过创业获得事业的辉煌,一定离不开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自己富起来了,自然希望让儿女生活得好一点。尤其是中国父母的传统观念,都是希望把苦难留给自己,把幸福留给子女。正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因此难免使子孙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干事业的动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往往会不及第一代,财富自然会日益减少。
基于金钱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同当今世界的许多富人一样,遵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教育原则,从不忽略对子女的培养。王永庆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要他们过俭朴的生活,从小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虽然王永庆是台湾首富,但他的儿女们在外国留学时,他供给的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十分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王永庆和儿女联络都是写信,从不打电话,因为他觉得打电话太贵了。儿女还必须回信报告花了哪些钱,连买支牙膏也得写上去。 有道是大树底下好乘凉,躺在父母开创的事业上最舒服,但绝难成大器,连守成都不一定能行。深谙此理的王永庆,想方设法逼他的子女学会自立,他的几个子女都是在10多岁被送出去留学,直到念完研究生才回国。学成归来后,王永庆还鼓励他们自己创业打天下,即便进入王永庆的公司,也要从基层干起,一步一步前进,像普通员工一样,有了过失照样处罚、降职。
王永庆还教育孩子要有爱心,有了财富要反馈社会。在这点上,他带头多次巨款捐赠慈善事业,他在大陆捐赠一万间希望小学的大手笔,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在他的影响下,几个子女都在慈善事业上不甘人后,皆有突出表现。经过他多年的精心调教、悉心培养,儿女们个个事业有成,出类拔萃。三女儿王雪红更是成为台湾女首富,在王永庆子女中被公认是“最像父亲的孩子”。
让财富顺利传承,把财富传到第二代的手上并且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下去,这是创富者们最大的愿望。这个愿望的实现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只要采取得当的方法,财富传承就不再是一个令富豪们头疼的难题。
同时,还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作为富一代,不仅要把致富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还因为把在积累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良好品德也加以保留,随着物质财富的顺承而交到晚辈的手里。须知,物质的财富只是一时之间的,而精神的财富也是可以不断滚动的经验。唯有获得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才能打开更多开启财富的宝库。
将“企业”变成“事业”
在我们一般人的眼中,企业与事业其实区别不大,那些能够拥有自己企业的人,在很多人看来,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但是在南怀瑾先生的观点里,二者截然不同。他认为“企业是对国家社会有五十年、百年以上的贡献,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而事业乃是“举而措之天下之民”。
换句话说,企业是一种影响后来和未来的眼光,而事业则是造福国家,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行为。南先生举了大禹治水的例子,他说大禹真做了事业,因为他把国家水利治理好了,为几千年中国农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利国利民,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无法否定他的贡献。按照这样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一个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企业,完成的就不仅是“实业”,还有宝贵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