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讲述的99个人生道理
36422900000032

第32章 君子富贵,好行其德(1)

渊深生鱼,山深兽往。这是再平常不过的道理。但是一个人富有了,仁义道德却未必会自然拥有。只有那些仰慕你的情操,敬佩你的品德的人,才会不受外界作用的影响,始终如一地追随在你的身旁。在这个已经日趋现实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修养,比积攒多余的财富,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君子富,好行其德

在一次谈到文化修养的时候,南怀瑾先生说,“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君子富贵了,做好事,积功德,为民谋利;而小人发达了,只知道把钱用在自己的享受上,或者做坏事,怎么样用钱,他们根本不懂。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话题。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喜欢从商或为官,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实际的利益在里面,官做大了,就可以为所欲为;钱赚多了,就可以无法无天。但是,在南先生看来,这些都绝非君子所为。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以德服人者”。

这里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是关于郑板桥的。

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在外地做官,忽然有一天,收到在老家务农的弟弟郑墨的一封来信。弟兄俩经常通信,然而这一次却非同寻常。原来,郑家与邻居的房屋共用一墙,郑家想翻修老屋,邻居出来干预,说那堵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不是郑家的,郑家无权拆掉。这契约上写得明明白白,那堵墙是郑家的,邻居借光盖了房子。这官司打到县里,尚无结果,双方都想求人说情。郑墨自然想到了做官的哥哥,想让哥哥出面,到当地县令那里说情,又有契约在,再加上哥哥说情,官官相护嘛,这官司就必赢无疑了。

这一下弄得郑板桥很为难。这郑墨粗识文墨,原也不是个好惹是生非之徒,只是这次明显受人欺侮,心里的怨恨实在咽不下去。可是,郑板桥考虑再三,还是提笔给弟弟写了一封劝他息事宁人的信,同时寄去了一个条幅,上写“吃亏是福”四个大字。另又附了一首打油诗送给弟弟:“千里告状只为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郑墨接到信,羞愧难当,当即撤了诉状,向邻居表示不再相争。那邻居也被郑氏兄弟的一片至诚所感动,表示也不愿继续闹下去。于是两家重归于好,仍然共用一墙。这在当地一直传为佳话。

我们都知道,大凡平民百姓,最难吃亏的是财,最难忍受的是气,往往被气所激,被财所迷,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一打官司,难免为了争个输赢而打点官府衙门,大多是丢了西瓜,捡个芝麻,为人耻笑,自己倾家荡产。两相争必相伤,两相和必各保,实在不值得争赢斗狠,种下深仇大恨。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郑板桥在这个故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假如他也是一个滋事挑衅之人,那么此事必然闹大。对簿公堂不说,邻里乡亲,不管谁输谁赢,互相见面都会变得非常尴尬。所以,无论官做多大,钱有多大,都应该向郑板桥学习,修养好自己的心性,以道德的富有来回馈世人。

《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心胸开阔、宽容待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别人也就会努力工作,尽心为你效劳。有德之人更能明白别人所追求的利益,并能尽力给予最大的满足。人之生于世,一为名,二为利,三为尊重。综观历史,有大成就的人必然有德行而能令人为其舍命效劳。

德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力量、一种格局,是一种震慑邪恶、净化环境、吸引财源的动力;能使人内功强劲,无往而不胜。人生的成就往往是与德行的修养成正比的。我们要想取得事业上更大的成功,就必须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必须把自己的德行修养做扎实。所谓“大赢靠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南先生一再告诫年轻人,“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就是说如果猴子都是为了桃子而来,那么树倒猢狲散也就可以理解了。人们为了你的财富而来,你倒霉的时候,自然就没有几个朋友理你。所以,南怀瑾先生说,朋友很多的人都应该考虑考虑。这些友谊到底是因为你的道德关系,还是因为你的财富势力。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很强的时代,这的确是一个催人警醒,引人深思,促人反省的绝佳话题。

瑚琏之器与尘世藏珠

有很多人热衷于收藏,或是古董古玩,或是邮票年华,将之藏于家中,视若珍宝。孔子曾将其弟子子贡形容为这种应该被世人珍藏的物品。

“子贡问曰:赐也如何?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瑚琏”是古代的玉器,是古代用来供于庙堂之上的,是“高”、“贵”、“清”的象征。古代要在国家有大典的时候,才请出瑚琏来亮一下相。平常的时候,只是锁在柜子里藏起来,保护起来。

南先生说,人如果拿了一张新钞票,喜欢它,总想多保留些时候;旧的钞票,先拿来用掉,所以钞票越破旧越容易流通。同样道理,好的东西常常深藏不露,容易被保存起来。子贡就是这样一个被存起来、保护起来的人物。

日本也有一个“瑚琏”似的人物——西乡隆盛,其为人处世所表现出的人生哲学便是深藏不露,关键时刻却能让人感受到他的高深莫测。

西乡隆盛是日本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一向不修边幅,对朴素无华的生活,甘之若饴,即使在明治维新后,官居高位,也丝毫未变。居简房,着布衣,任何场合都泰然自若。西乡平素不喜与人争论,时常沉默寡言,彻底信守“不言不教”。因主张征韩论失败而与西乡同时下台的土藩人士后藤象二郎曾经指出:“和西乡议论时,由于对方在议论中始终默默不言,所以常以为自己获胜,但回家后再仔细一想,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输家。”深藏不露有时显得过于极端,但却是个人修为的极高境界。明治维新的某杰出人物曾经根据与西乡第一次见面的印象,评价西乡说:“西乡深藏不露,高不可测。轻轻敲他,则轻轻地响,用力敲他,则响得也大。”

有时做人做事保持低调,做深藏不露的“瑚琏”反而更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就如子贡和西乡。宋朝的柴陵郁禅师曾写过一首小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宋朝著名贤相王旦则是“瑚琏之器”的另一代表人物,王旦任宰相十一年,为政清廉,处事谨慎,善断大事,为人宽厚,以德服人,顾全大局,备受赞誉,其德操修养与人格魅力仍令今人叹服;其为政之道及廉洁自律、忠心为国、公而无私的品质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寇准为枢密使时,王旦为宰相,中书省有事需要与枢密院沟通,所拟的文书违犯了诏令格式,寇准立即把这事报告了皇帝。真宗大为恼火,对王旦说:“中书行事如此,施之四方,奚所取则!”王旦赶紧拜谢说:“此实臣等过也!”中书省的其他官吏也因此受到处罚。不过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需要传达给中书省,其文书也不符合诏令规格,中书省的官员发现后,以为有了报复的机会,就非常得意地将文书呈送给王旦,王旦看后却下令退还给枢密院。枢密院的官员把这件事告诉寇准后,寇准非常惭愧。后来寇准对王旦说:“同年,甚得许大度量?”

每当王旦拜见皇帝时,都要称赞寇准的才华,而寇准却经常在皇帝面前议论王旦的短处。一次,真宗对王旦说:“卿虽谈其美,彼专道卿恶。”王旦答道:“臣在相位久,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由此,真宗更认为王旦贤明宽厚。

寇准得知将被罢去枢密使职务后,便托人到王旦家私下请求出任使相,王旦听后非常吃惊地说:“将相之任岂可求邪。吾不受私请。”寇准大失所望。不久后真宗问王旦:“准当何官?”王旦说:“寇准未三十岁,已登枢府,太宗甚器之。准有才望,与之使相,令当方面,其风采足以为朝廷之光。”遂任命寇准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接到诏令后前去拜见皇帝,哭诉道:“苟非陛下主张,臣安得有此命!”真宗告诉他是王旦推荐的,寇准既羞愧又感叹,逢人便说:“王同年器识,非准可测也。”

为人低调而品格高贵,无论是瑚琏之器,还是尘世藏珠,都无法与其高雅的品性相媲美,做人若能达到这种境界,自能让周围人信服。

文化的核心是人品

于丹教授曾说,一个人学知识,拿文凭,考证书,这只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不是文化,真正的文化是懂得忠孝、礼仪、廉耻;懂得成全自己也尊重他人。在这一点上,南怀瑾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曾说,“什么叫做礼?这是文化,第一就是不要傲慢,不要看不起人……”在南先生看来,一个人无论学问多高,职业多好,都不能看不起人,这才是为人做事的核心。也只有不骄傲,不狂妄,才有可能真诚求教,取得进步。

我们都知道年羹尧是清朝著名的大将。他少年时骄横傲慢,不爱读书,动不动就打老师。家里先后为他请了3个老师,都被他打跑了。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敢到他家里去教书了。年羹尧的父亲非常忧虑,只得张榜招聘。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仍不见一人来应聘。

正在他父亲为此犯愁之时,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来应聘。年羹尧的父亲说:“感谢先生的好意,只是我这不肖的儿子恶习难改呀!”老先生满不在乎地回答:“我早就听说了。没关系,就让我试试看吧!”年羹尧的父亲见老先生态度坚决,喜出望外,当即留他在府上住下,并嘱咐儿子好好听老师的话,不要无理取闹。

新老师就这样走马上任了。过了两三天,年羹尧便开始逃学,老先生装作不知,也不去管他。如此过了三个月,一天,老先生关起门来拉胡琴,忽然,年羹尧推门进来说:“先生,我愿学这个。”刚学了一会儿,他又不肯学了。一天,老师吹起胡笳来,年羹尧和上次一样,学了一阵,很快又失去了兴趣。

又过了许多天,老先生在院子里练起拳棒来了。这时年羹尧来了兴趣,看来看去舍不得离开。老先生说:“听说你力气大,善搏斗,找几个人比一下怎么样?”年羹尧满口答应,随即叫来16个身强力壮的仆人跟他比武。结果他挥动棍子,呼呼生风,把仆人全部打倒了。老师一笑说:“你敢和我比试吗?”年羹尧稍一犹豫,还真的与老师交上了手。谁知不到一个回合,老师却不见了。原来老师不知何时已到了年羹尧的身后,他转过身来,“扑通”一声给老师跪下,一再央求老师教他拳棒。老师拿出一卷书交给他说:“你先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吧!”年羹尧迷惑不解地问:“我学的是搏斗,读书有什么用?”老先生回答说:“学搏斗,不过是打败一两个人,读此书则能打败千千万万个人啊!”年羹尧沉思片刻,觉得有理。从此以后,他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年羹尧年少无知,认为自己懂得许多本领,难免有些骄傲,不尊重老师。但是当他看到新老师的技艺时,终于暗生愧疚之心,佩服之余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此与傲慢摆脱关系,虚心学习,打破了自己思维的壁垒,也因此而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但是,在今天看来,年羹尧老师的话还是有一定局限的。其实,只要能够获得心灵的安宁,发挥自己所长,无论什么职业,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所以,南怀瑾先生对学生们说,“你们每个人要学会谋生的技术,做个水电工,乃至做个劳动的建筑工人都可以。”这当然是更为现代的文化观。

而南先生正是用这种深入浅出的可理解的观点,来教育孩子们的。有的孩子问他,度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处呢?有的时候也会忘记的。南先生就告诉他,譬如你赚钱,赚了钱不怕没有用,放在口袋里,需要用的时候摸出来就行了。小孩子点点头说,那我懂了。这就是南先生独特的教育方法,他总是将最难懂的文化问题,教育问题拆解为年轻人可以感同身受的生活,这样就不难理解了。他将文化的核心提炼出一个观点:切勿傲慢。掌握了这其中的灵魂和精髓,也便抓住了德行人品的根本。

从诗词中读懂中国文化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早起,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这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在深秋,每天一起风,满地都是树叶。每天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清扫完。而且,过不了半天,树叶又飘落满地。这让小和尚头疼不已,他冥思苦想,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 有人告诉他,打扫之前用力摇树,把要落的叶子统统摇下来,一次性扫干净,就可以了。小和尚觉得可行,就照做了。

可是第二天,院子里还同往常一样,依旧是落叶满地。这时,老和尚走了过来,对他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样用力,明天的落叶还会飘落下来的。”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无法提前完成的,唯有认真的活在当下,顺其自然,才是最真实的人生。用宋代朱敦儒的词来说,正是“不须计较更安排,领取而今现在”。历史的每朝每代,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总会碰到能干的人,烦心的事儿,但是只要放下烦恼,就可以豁达自在。南怀瑾先生本人也非常欣赏宋代朱敦儒的人生境界,认为他的诗词都渗透着独特的思想和情怀。在那些片段故事,洒脱诗词之中,可以得出难得的人生况味。南先生将之概括为:文化的基础在文学,文学的基础在诗词。这句话将了解古典诗词与熟悉中国文化之间建立了最直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