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讲述的99个人生道理
36422900000003

第3章 人生观之面面观(2)

正好第二天国王有贵宾要从远方来,七公主因为少了一支银针,剩下一把长发无法扣住,她整天都焦急地跟侍女在找银针,甚至说:“假如有人找到我的银针,我就嫁给他。”第二天,从远方来的贵宾——一位王子,手里拿着一支银针,他说:“淘气的小鸟在我狩猎的帽子里筑了巢,我发现里面有一支雕有贵国花纹的发针,是不是其中一位公主的?”六位公主都吵闹、焦急起来,知道那一支银针是自己失落的,可是她们的头发都用一千支银针梳得像银河一样美丽。“啊!那是我掉的银针!”躲在屋里的七公主急忙跑出来说。可是王子非但没有还七公主银针,还出神地吻了她,七公主未梳理的长发瀑布一样垂到脚跟闪亮着……

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经历许多不尽如人意之事,拥有一千支银针的公主,并不能保证比失落了银针的公主拥有更好的命运。偶然的失落与命运的错失本来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但是因为命运之手的指点,结局反而会更加圆满。如果懂得了圆满的相对性,对生命的波折、对情爱的变迁,也就能云淡风轻处之泰然了。

人活在世,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其实,不完满才是人生。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你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去寻找。

《圣经》中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南怀瑾说,其实人生来不是有罪,而有缺憾、 不完美、不圆满,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有业,有善业、恶业,以及不善不恶的无记业,这个业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牵着你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一个人灵魂飞升的动力所在。

摒除美丑之分,守住一颗初心

南先生在《老子他说》中提到,大道无名,并非一般凡夫俗子心中的常道,人们为形而上道建立起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名相境界,反而偏离了道的真义。有真善美,便有假恶丑;有天堂,便有地狱;有极乐世界,便有无边苦海。有人甘愿沉沦于罪恶的地狱,有人情愿沐浴在无边苦海,二中取一,便是背道而驰;两两相忘,才是道有所成。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

东施效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庄子》外篇《天运》中正是讲述了这则寓言:春秋时,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容貌娇美,举止动人,西施素来有个心口疼痛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在旁人眼中,她的病容却别有一番韵味,惹人怜爱,楚楚动人。邻里有个丑姑娘叫东施,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其手捂胸口,紧皱眉头,路人交口称赞其美貌。她想,难怪人们都说西施漂亮,原来是要做出皱眉抚胸的姿势,于是她便模仿西施的病容。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仿佛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其实,美丑、善恶没有绝对标准。建立一个善的典型,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建立一个美的标准,便会出现“东施效颦”的陋习。“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引申开来便是庄子所说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与其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如祈求“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自形而上道的无名开始,一直到形而下的名实相杂,再到“同出而异名”因果相对的道理,自始至终,都是要人勿做祸首、莫为罪魁的教示。与其为真善美设立一个评定标准,不如坚持本性中纯朴的东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执著于种种限制,方能体会道的本意。

有一则小故事,其蕴含的哲理从另一个角度讥讽了世间“东施效颦”的闹剧。

从前,有一位闻名遐迩的画家,备受赞誉,画家受到了许多肯定与赞扬,希望自己能在艺术的殿堂中更上一层楼,于是决定创作一幅尊贵的佛陀画像。由于佛陀没有真实形象,因此画家花了数年时间,慎重寻找自己理想中的模特,最后他找到一位相貌庄严、轮廓分明、清净明澈的年轻人,画家认为这就是他所想表达的圣人形象,于是他重金聘请这位年轻人当模特。果然,这幅画展出后,轰动了艺术界,画家被更多的鲜花与赞美包围。一段时间后,画家又想:如何能够突破自己已有的高度呢,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与丑的极端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佛陀是最庄严的,而恶魔最丑陋,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应该画一幅最丑陋的恶魔像?

坚定信念后,画家开始寻找一位相貌极端丑恶的人,誓要画出人间最凶恶、让人看了心惊肉跳的邪恶形象,这一找,又是多年。就在画家寻觅未果想要放弃的那一刻,他终于在监狱中找到一名与他心中所想十分契合的死刑犯。当画家快要画完的时候,这名死刑犯忍不住哭了出来,说:“几年前,我就曾经当过你的模特,那时你画的是佛像;几年后,你画恶魔,竟然再次选中我。”

画家听了,整个人愣住了,他说:“怎么会这样啊?你以前看起来庄严光明,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死刑犯告诉他:“那时你画完之后,许多人都十分推崇我名利随之而来,我想要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谁想到吃喝玩乐,将钱财挥霍一空后竟沾染了种种恶习,造下无边罪孽,才落得今天的下场。”

俗话说,相由心生。昔日,这位年轻人的心清净明澈,无私无欲,没有迷失,所以能成为佛相的模特;后来迷失于善恶之间,一遭沦陷,无法自拔。画家为了将善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求善之举最终却造就了一个迷失的灵魂。

其实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差别,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来本就具有纯真的心念,只不过被后天的欲念所玷污,变得争权夺利、事事计较,或因一时糊涂一步踏错,步步皆错。然而在这茫茫尘世中轮回漂泊,又有几个人的心能够不被欲念沾染?保持一颗原有的“初心”,不要为世俗制造善恶美丑的标准,才能避免人们在标准中迷失自我。

若无西施之美,又哪会有东施的闹剧?自然而然,保持初心,坚守本性,若人人皆能如此,世间必是一片祥和。

禅中说,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说一个人在涉世之初纯洁无瑕,目光所及之处一切都新鲜有趣,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因为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丰,日渐发现世事的繁杂,不愿再轻易相信什么,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如果一个人长期停留在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中,便会这山望着那山高,斤斤计较,与人攀比,欲望的沟壑越来越深,就在此境界中到达了人生的终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俗世中迷失了自己,在疲于奔命的路上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三重境界并非人人都能达到,这是一种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是本性与自然的回归,心无旁骛,只做自己该做的,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而过,笑看世间风云变幻,只求从从容容平平淡淡,因此,看到的又是山水的本来面貌。

但愿每个人都能回归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自然本性,不要让表面的美与丑遮掩住原本的初心。

人之生死如暗夜荷花

上古得道的人,没有觉得活很痛快,也没有认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当尧舜也没有什么高兴,当周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万古留名,封侯拜相,乃至成就帝王霸业,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也没有觉得同外界有了距离。嬉笑怒骂均与他人无干,“悠然而往,悠然而来”,对待生死,怡然自得,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了。

南怀瑾先生曾借禹的一句名言点透生死:“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明白了黑白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夜荷花,开放收拢,不过如此。

有一天,如来佛祖把弟子们叫到法堂前,问道:“你们说说,你们天天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世尊,这是为了滋养身体,保全生命啊。”弟子们几乎不假思索。“那么,肉体生命到底能维持多久?”佛祖接着问。“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大约有几十年吧。”一个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你并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佛祖听后摇了摇头。另外一个弟子想了想又说:“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间,春夏萌发,秋冬凋零。”

佛祖还是笑着摇了摇头:“你觉察到了生命的短暂,但只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世尊,我想起来了,人的生命在于饮食间,所以才要托钵乞食呀!”又一个弟子一脸欣喜地答道。“不对,不对。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弟子们面面相觑,一脸茫然,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这时一个烧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说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吧!”佛祖听后连连点头微笑。

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它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在于一分一秒之中,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人性侧面。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够长久,才会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苦练长生之道,却无法改变生命是短暂的这一事实;人是有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才会有那么多的“鸟为食亡”的悲剧发生;而人又是争上游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只争朝夕”,从不松懈。

的确,如南先生所讲,生命如同夜荷花,一草一木皆学问。生命是一个过程,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人能带走自己一生经营的名利,就让生命自在地绽放凋谢吧。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命的收与放,本质都是一样的。面对生死,悠然自得,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正如丘吉尔谈及死亡时,他说:“酒吧关门的时候我就离开。”

正如南先生说,生与死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大转折,生死齐一,齐一生死,有着看透生死的勇气,就等于把人生中的生死问题彻底解决了。

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走向死亡却是必然的。人生除了生与死能引起几声欢呼、几阵哭泣外,健康活在世上的人很少会想到死亡。因而生活中常可见到一些人,成则轻狂骄妄、得意忘形,败则一蹶不振、沮丧绝望,对得失锱铢必较,对成败患得患失,对诱惑欲壑难填;无论大事小事,整天烦恼、忧愁、痛苦、懊丧,甚至去猜忌、争斗、相互陷害。不识人生之轻重,不辨生命之真谛,真可谓一叶障目,不识泰山!

感慨生命的短暂,不是学曹孟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叹息,也不是拾苏东坡“人生如梦”的无奈,更不是看破红尘的消极颓唐。而是想,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今天能健康、自在、安乐地活着,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珍重生命、热爱生活、好好活着,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南先生说,上帝给了我们了不起的生命,就是让我们学会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包括生与死的重大问题。如果不给我们生命,连死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总算给我们一个死的机会,多可贵呀!这就是看透生死的勇气。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最后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尽头,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而走得快的人,看透了生死,反而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而走得慢的人,总是想着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仍然没有完成,碌碌无为地度过了自己平庸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一种悲哀。

人,倘若能时常想起死亡,想到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死去,而自己能健康地活着,一定会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再难处理的事也会变得轻松,人自然而然就会豁达、超脱起来。人只有面对死亡,想到死亡,才能真正冷静理智、大彻大悟、超越自我。

因此,当你得意或失意的时候,请站在生命的制高点上,叩问生死,思考人生。有了看透生死的勇气,才能顺应自然、重生乐生,选择超越自我的人生观,创造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

琢磨人生,雕刻出一块美玉

《诗经》里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南怀瑾先生解释,人还是得像雕刻一样,用后天的努力,勉强自己,雕琢自己。做学问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这里是用做玉石的方法,切、磋、琢、磨,比喻教育。南先生说,一个人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后来,学问就越难。

慢慢磨炼自己的心性,慢慢体味人生的味道,慢慢雕琢粗糙的自我。如果你仔细切磋琢磨自己的人生,会发现顽石中隐藏的是连你自己都不曾察觉的美玉。如果你自己不精雕细琢,安于粗陋的人生,那么终将平庸一世。

一个天资聪慧的男孩,从小到大一直十分出色,后来以高分考上了一所名校,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在别人眼中,他一定能成大器。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一家不太景气的企业,待遇不好,他上了两年班就辞职创业,开了一家商店,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又缺少从商经验,经营一直不顺,最终他决定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