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讲述的99个人生道理
36422900000002

第2章 人生观之面面观(1)

理解天人游戏的本质,追问人生的最终意义,找寻人生境界,剖析人性欲望,点拨生死,解读佛理,琢磨人生,看破世间阴晴圆缺,品味梦中喜怒哀乐,不要沉浸于个人的渺小世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庄子·齐物论》中对梦有一段解释,“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古人梦到喝酒,不一定是高兴的事,白天可能触霉头。古语常言:“梦死得生。”梦到坏的,往往白天遭遇好事,即梦大多是与现实相反的。“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有人梦到痛苦的事,白天可能有人请你去打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做梦时绝对不知道自己在做梦,“觉而后知其梦也”,醒来才知在做梦。

南怀瑾先生这样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大梦,醒时做白日梦,睡时做黑夜梦,现象不同,本质一样,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的梦,如此而已。什么时候才真正不做梦呢?必须得道,只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大彻大悟大清醒以后,便会顿悟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诗云:“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便是道家思想境界的文学。

“愚者”常自以为是,窃喜自己的清醒,其实像牧童放养的牛一样,被人牵了鼻子走。这句话是在告诫世人,本来天地间无主宰,没有人能够牵着你,可你自己却被它限制了,自己不做自己生命的掌控者,不懂人生,实在是冥顽不灵,顽固不化。

人生不过一场梦,空留慨叹在人间。中国古代流传了许多“恍然如梦”的故事,读来让人回味悠久。

相传,唐代有个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节。一天适逢生日,他在门前大槐树下摆宴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得烂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但见洞中晴天丽日,别有洞天。车行数十里,行人不绝于途,景色繁华,前方朱门悬着金匾,上书“大槐安国”,有丞相出门相迎,告称国君愿将公主许配,招他为驸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

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屡战屡败,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连遭不测,失去国君宠信,后来他辞去太守职务,扶柩回京,心中悒悒寡欢。后来,君王准他回故里探亲,仍由两名紫衣使者送行。车出洞穴,家乡山川依旧。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见自己睡在廊下,不由吓了一跳,惊醒过来,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好像已经整整过了一辈子。淳于棼把梦境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其实原来如此!

故事恐怕大家都听过,但读来仍别有意味,真正参透梦境、参透人生之人又能有几个?说到“大梦谁先觉”,又想到了禅宗中著名的“桶底脱落”。某日,清了禅师在厨房看到一位弟子在倒水,忽然水桶的底掉了,整桶水全洒了。众人见状说:“好可惜啊!水全洒了!”可是,禅师却说:“桶底脱落是件好事啊!各位为什么烦恼呢?扶持旧桶,桶底呼脱,桶底无水,水中无月。”

想想,桶底都掉了,桶中还有什么呢?什么都没有,而且东西再也装不进去,岂不是很好。“桶底脱落”是顿悟的境界,“大梦先觉”也是醒悟的表现,人生恍然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正是:锦样年华水样过,轮蹄风雨暗消磨。仓皇一枕黄粱梦,都付人间春梦婆。

人生至境没有高下之分

人生的境界有高下之分,如何才能达到人生的至境呢?“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真人真智慧,南先生讲到,庄子对此提及了三点,将我们带入一个真实的神话境界,将人的生命价值说得十分清楚。

什么叫真人?“不逆寡”,即顺其自然,一切不贪求,摆脱常人贪多的通病。“不雄成”,走出自大的机械心理,得道的人不觉得自己了不起,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看淡成败得失。“不谟士”,“谟”就是谋,打主意。所有人都是在打主意,想办法赚钱,想办法找门路,想办法学道,都在那里打主意,都是做生意的思想,都是自己欺骗自己。

依据南怀瑾先生所说,这三点是人生心理状况最严重的地方,做到了真人,即摆脱这三个问题。人会打主意,真人不打主意;人会觉得自己了不起,真人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人会贪多无德,不好的地方不住,钱少了不干,或者你看不起我,我就生气,真人则不会这样。

听听下面一个人与智者的对话,也许会有更深的感悟。

一个人问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智者说:“无损于人。”当他第二次问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时,智者说:“无求于人。”当他第三次问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时,智者说:“无愧于人。”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你三次的回答不一样?”智者回答:“你三次来问我时的情况不一样。第一次来时,你身上还有许多魔障,贪多逆寡,一不留神就会做出损害他人的事情,所以你得先保证自己是一个好人,即使不能有益于人,至少也不要有损于人。第二次来的时候,你还不能自食其力,凡事经常求助于他人,一心为自己盘算,这不仅会造成他人的负担,也会给你造成心理压力,不当社会的包袱还不够,你还得想想,自己是不是社会的祸害。第三次来时,你已经丰衣足食,而且可以帮助别人了,但自大自得会使你对成败得失耿耿于怀,面对他人的急难如果袖手旁观,你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第三次我说最高境界是无愧于人。”

此人有些不满:“你回答的全是人生最低境界,可我问的是人生最高境界。”智者说:“没有最低境界哪有最高境界?为什么关心最高境界的人这样多,关心最低境界的人又是这样少?”智者的反问,让他哑口无言。

有时候,人生其实很简单,就跟吃饭一样,把吃饭的问题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了。

聪明者为自己吃饭,愚昧者为别人吃饭;聪明者把吃饭当吃饭,愚昧者把吃饭当表演。聪明者在餐馆点菜时既不点得太多,也不点得太少,他知道适可而止,能吃多少就点多少,他能估计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则贪多求全、拼命点菜,什么菜贵点什么,什么菜怪点什么,等菜端上来时又忙着给人夹菜,自己却刚吃几口就放下了,他们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么就是为了给别人做个“吃相文雅”的姿态。

聪明者付账时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昧者结账时心惊肉跳,明明账单上的数字让他心里割肉般疼痛,却还装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气概,俨然是大家的衣食父母。聪明者只为吃饭而来,没有别的动机,他既不想讨好谁,也不会得罪谁;愚昧者却思虑重重,既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还想拉业务,他本来想获得众人的艳羡,最后却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别人的耻笑,就是引来别人的利用。吃饭本是一种享受,但是到了愚昧者这里,却成为一种酷刑。

吃饭跟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谁也无法说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种模式算是成功,哪种模式算是失败。

唯一能说明白的也许只有三点: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不要麻烦任何人为你代劳,也不要抢着为任何人代劳;第二,要多照顾自己的情绪,少顾忌他人的眼色,太多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演员,实在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定太高的目标。就像吃饭,你有多大胃口、多少钱,就点多少菜,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人生的道理,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摆脱贪念,正视自我,不自欺欺人,不斤斤计较,踏实做事,规矩做人,先找到人生的最低境界,再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孔子说,我始终没有看见过一个够得上刚强的人。有一个人说,申枨不是很刚强吗?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有欲望,怎么能称得上刚强呢?一个人有欲望是刚强不起来的,碰到你所喜好的,就非投降不可,人要到“无欲则刚”。所以真正刚强的人是没有欲望的。南怀瑾先生曾经送给学生一副对联,上联是佛家的思想,下联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如果一个人说什么都不求,只想成圣人、成佛、成仙,其实也是有所求,有求就苦。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能真正刚正,才能真正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屹立于天地之间。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清代陈伯崖写的一副千古绝对。

李叔同也写过一首赠友人的诗,诗中便引用了该联:“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事业文章俱草草,神仙富贵雨茫茫。凡事须求恰好处,此心常懔自欺时。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说的“无求”,不是对学问的漫不经心和对事业的不求进取,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低级趣味的困扰,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林则徐最初在山东济宁当“运河河道总督”时,便立下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七个大字:“人到无求品自高”,一针见血地道出无私无欲的崇高品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激励自己。面对官场的腐败,风气的污邪,林则徐曾语重心长地给在京翰林院任职的长子写过一封书信,信中说:“吾儿年方三十,侥幸成务,何德何才,而能居此,唯有一言嘱汝者,服官者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砺自修,以为旦之为。” 林则徐故居厅堂中悬挂着一幅他亲笔所书的格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道家说,有所求而无所得,无所求而有所得。表面上看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静心领悟,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生哲理。正所谓:山高人为峰,无求品自高。

一位高僧和一位老道,互比道行高低。相约各自入定以后,彼此追寻对方的心究竟隐藏在何处。和尚无论把心安放在花心中、树梢上、山之巅、水之涯,都被道士的心于刹那之间,追踪而至。和尚忽悟因为自己的心有所执著,故被找到,于是便想:“我现在自己也不知道心在何处。”和尚进入无我之乡,忘我之境,结果道士的心就追寻不到他了。超然忘我,放下得失之心,不苦苦执著于自己的失与得、喜与悲,便不会陷入欲求的痛苦之中。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当我们处在困窘的处境中,似乎会有更多的渴望,然而,太多不切实际的杂念,也往往是我们登上人生顶峰的最大阻碍。这时候,如果你能够让你的心态平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那么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世上少有真圆满

人生的剧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当你感到了缺憾,你就体验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拥有了完整人生——有时候,在缺憾中常常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真味。

但凡做人做事,国家大事乃至朋友之间的个人小事,很少有一切事情都非常成功,永远是高兴、圆满的。南怀瑾先生说,这就是佛学的道理:娑婆世界,万事都有缺陷,没有一个是圆满的。人世间做人做事之难,也在于任何事都很少有真正的圆满。有时候,一时的丰功伟绩,从历史的角度看,却恰恰相反。

乾陵有一块“无字碑”,也称丰碑,是为女皇武则天立的一块巨大的无字石碑。据说,“无字碑”是按武则天本人的临终遗言而立的,其意无非是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武则天辉煌一时,临终前在经历了被逼退位之后,便预见到她身后将面临无休止的荣辱毁誉。所以做人做事,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能不管成功与失败,做到没有后患的,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做到,普通人不容易做到,这就是人生在世的最高处。

世上难有真正的圆满,偶尔一时的缺陷与失落,有时或许会是命运的转折。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七个女儿,七位公主各有一千支用来整理她们头发的扣针,每一支都是镶有钻石且非常纤细的银针,扣在梳好的头发上就好像闪亮的银河上缀满了星星。有一天早晨,大公主梳头的时候,发现银针只有九百九十九支,有一支不见了,她困惑烦恼不已,但她自私地打开二公主的针箱,悄悄地取出一支针。二公主也因为少了一支银针而从三公主那里偷了一支,三公主也很为难地偷了四公主的针,四公主偷了五公主的,五公主偷了六公主的,六公主又偷了七公主的,最后被连累的是七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