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讲述的99个人生道理
36422900000019

第19章 纵有千军万马,按住心兵不动(3)

曾有一家世界知名企业要招聘一个重要的职位,应征之人非常多,该企业让每个人都仔细填写了一份履历表,其中一栏为信仰,其实这一项是该公司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这家企业第一轮筛选出局的人便是在信仰一栏明确标注着“我信仰自己”和“绝无”的应聘者。许多人感觉不公平,企业的总经理说:“当一个人信仰自己,或者坚信自己没有任何信仰时,表明此人对人生、对生活缺乏应有的畏惧之心。这种‘无畏’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人很容易陷入名利场中无法自拔。即便他写上一个人的名字,也表明在他心中除了自己还有其他的行为准则在约束他,如果完全没有,那么这种人不是我们想要的。”

有这样一则故事,寺院中都有不可违背的清规戒律,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些和尚屡屡犯戒。这天,刚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方丈守心法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摔了个粉碎。众弟子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方丈的这一举动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所致。守心法师见学僧都以探询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一杯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超脱成珍贵的瓷瓶,被我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会损坏,可以万世流传。可是,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理,一个人,尤其是敛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个境界,不是件易事!若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僧侣都默默无语,有些人忽然有所顿悟,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当心中有所畏惧的时候,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才会从内心规范、克制自己的行为举止。

不知天命,不畏大人,不听圣人之言,一个如此无知无畏的人不论在何种游戏中,都是最容易犯规出局的。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总得有所敬畏。那种对任何事物、任何规则都“无知无畏”乃至“大无畏”的固执心态,是十分可怕的。

走好人生能走的那一步

世事终无定,一切皆未央。天地万物,都在永远不息的动态中循环旋转,在动态中生生不已,并无真正的静止。一切人事的作为、思想、言语,都同此理。是非、善恶、祸福、主观与客观,都没有绝对的标准。“荒兮其未央哉”,“荒”形容像荒原沙漠一样,无边无尽,好比《易经》中的最后一卦——未济。无论是历史,还是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相生相克,没有了结之时。

南先生说,明末崇祯年间,有人画了一幅画,巍然耸立的一棵松树,树下有一方大石,大石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意境深远,若有所指。当时的高僧苍雪大师在画上写了一首诗,将画中之意挥洒得淋漓尽致:“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此诗以一个方外之人的超然心境,将所有人生哲学、历史哲学尽数包含其中。人生如同一局残棋,你争我夺,世世相传,输赢二字永远也没有定论。

人生如棋局,众生如棋子,输赢下不完,何必工心计。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一切事情刹那之间都会有所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生命如莲,次第开放,人生不过一次旅行,漫步在时空的长廊,富贵名利,不过过眼云烟。

庄子临终时,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笑了笑,幽了一默:“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联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够丰厚?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地说:“老师呀!若要如此,只怕乌鸦、老鹰会把老师吃掉啊!”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飞禽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吗?把我从飞禽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你们可真是有些偏心啊!”

一位思想深邃而敏锐的哲人,一位仪态万方的散文大师,就这样以一种浪漫达观的态度和无所畏惧的心情,从容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在一般人看来令人万般惶恐的无限的虚无。其实这就是生命。

20世纪,一位美国的旅行者去拜访著名的波兰籍经师赫菲茨。他惊讶地发现,经师住的只是一个放满了书的简单房间,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大师,你的家具在哪里?”旅行者问。“你的呢?”赫菲茨回问。“我的?我只是在这里做客,我只是路过呀!”这美国人说。“我也一样!”经师轻轻地说。

既然人生不过是路过,便用心享受旅途中的风景吧。

南先生引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须知忘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却大难。”自己要将这个社会遗忘,还算容易,但要社会将你轻易地忘掉,可是难上加难了。所以老子最后只好骑着青牛,悄悄逃出函谷关去了。

人生如棋局,扑朔迷离。世上总有走不完的路,如果你无法达到最终所想,也没什么大不了,走好能走的一步,便不是死局。

竞秀禅师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渡河打柴绝无可能,于是无功而返。弟子们低着头来到禅师面前,说明原因,一个小弟子从怀中掏出一个浆果,坦然地对禅师说:“过不得河,河畔结满浆果,我摘了一个给师傅。”禅师微笑颔首,对弟子们说:“世间总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就回头,这就是一种智慧;回头之时,看看自己能做什么,这也是一种智慧。”

自从人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就注定要回去。这中间的曲折磨难、顺畅欢乐便是人的命运。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听命于它,任凭它摆布。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句话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显得仁慈义气。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地回到大海,悠游自在,互不照顾来得好。这是南先生对“相濡以沫”的更深刻的理解。

后人多用“相濡以沫”来形容夫妻间不离不弃的感情,虽然俗语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还有许多相爱之人患难中真情常在,犹如涸泽中两条相濡以沫的小鱼,艰难地生活着。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世俗之人来说,与其患难见真情,还不如根本无情,在安定的生活中因无此需要而各不相帮,无风无浪才好,至于那些无事生非,本已得享平淡恬静,却仍不安分的人,便更相形见绌、不堪一提了。“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更为坦荡、淡泊的境界。人为的仁爱毕竟是有限的,当人需要仁爱来相互救助时,这世界便已不好了,大自然的爱是无量的,所以人应相忘于自然,如同鱼相忘于江湖。

南先生深入讲解,鱼离不开水,所以养鱼要故意挖个池塘放上水,才能把鱼养住。那么,道是“自本自根”的,但人找不到,怎么办?“无事而生定”,即你的心中,一天到晚要“无事”,心中无事,就是真正的定。

真正的定要做到“于事无心,于心无事”的境界,能入世做事情,但心中没有事,为俗事操劳忙碌,“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但心中不留事,这样才是真正做到无事而生定。

孔子告诉子贡,有静定而得道,能够找回自己本有的道。因此做了一个结论,“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孔子开始说,养鱼必须挖塘放水,让鱼在里面悠游自在,而修道必须要做到心中无事,才能生定。进一步来讲,如同鱼在水里面不知道有水,真得了道的人,也不觉得自己有道。

到此想到了另一只小鱼的故事。

有一条鱼在很小的时候被捕上了岸,渔人看它太小,而且很美丽,便把它当成礼物送给了女儿。小女孩把它放在一个鱼缸里养了起来,每天它游来游去总会碰到鱼缸的内壁,心里便有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后来鱼越长越大,在鱼缸里转身都困难了,女孩便给它换了更大的鱼缸,它又可以游来游去了。可是每次碰到鱼缸的内壁,它畅快的心情便会黯淡下来,它有些讨厌这种原地转圈的生活了,索性静静地悬浮在水中,不游也不动,甚至连食物也不怎么吃了。女孩看它很可怜,便把它放回了大海。它在海中不停地游着,心中仍一直快乐不起来。一天它遇见了另一条鱼,那条鱼问它:“你看起来好像是闷闷不乐啊!”它叹了口气说:“啊,这个鱼缸太大了,我怎么也游不到它的边!”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如果说相忘于江湖是一种“道”的境界,那么为自己找一个“边”,便是陷入了自己的心结中。

《红楼梦》中提到一个参禅的故事: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闻言便将衣钵传给了惠能。

因此,当宝玉写下禅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时,黛玉立即给予点破:“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林黛玉补上的这八字正是《红楼梦》的文眼和最高境界。无立足境,无常住所,相忘江湖,才会放下占有的欲望;本来无一物,现在又不执著于功名利禄和琼楼玉宇,自然就不会陷入泥浊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