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海洋动物探索大百科
36422200000013

第13章  盘中的明珠——海螺

它们在浅水或者是平坦的泥沙里生活,它们对于食物没有太多要求,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它们的食物。它们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具有丰富的营养,因此被人类大量捕获,成为人类餐桌上的食物,也被人类制作成装饰品和工艺品。它们是谁?它们就是“盘中明珠”——海螺。

明星名片:

海螺属于腹足纲,软体动物门。螺肉丰腴细腻,味道十分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在现代,海螺不再只停留在人们的餐桌上,还被用来做乐器和装饰品。

海螺属软体动物腹足类。产于沿海浅海海底,以山东、辽宁、河北居多,产期在每年的5~8月。海螺贝壳边缘的轮廓稍微呈四方形,很大且坚厚,壳高达10厘米左右,具有6级螺层,壳口内是杏红色的,具有珍珠光泽。螺肉丰腴细腻,味道十分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

通常,这些软体类成员生活在浅水或平坦的泥地,可以在深达600英尺(200米)的深水中看到它们的身影。大多数是使用诱捕箱或拖网捕来捞海螺的,它们也会成为其它产品的顺带捕捞品。因品种的不同,海螺肉可呈白色至黄色不等。海螺壳大而坚厚,呈灰黄色或褐色,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而平的螺肋和细沟,壳口宽大,壳内面光滑呈红色或灰黄色,主要用于水产捕捞也可做工艺品。

通常,壳都长在软体动物之外。贝壳最主要的功能是支撑动物的神体,它们可以保护动物体不被敌害吃掉,还能够保护动物的身体避免过分干燥而死亡。贝壳是外套膜的边缘细胞所分泌的碳酸钙所形成的。在软体动物的血中合有大量的碳酸钙。这些碳酸钙是软体动物重水中和食物中吸收的。外套膜边缘的细胞可以将血液中的碳酸钙浓缩,并且使它们形成类似方解石和亚拉冈石的矿物结品。亚拉冈石的结晶形式便是珍珠层。贝壳最先分泌形成的是外壳层,由外套膜的外部形成。外壳层形成之后,碳酸钙才在外壳层的内面,形成中壳层和内壳层。

贝壳是来自于外套膜的分泌物,成长中的贝类,肉体逐渐长大,外套就被推着向外移,分泌物就从壳口外唇及壳轴上一直叠上去,于是贝壳类就沿着螺旋方向长大。贝壳的壳是会长大的,有人误以为贝壳会换壳,是因为将其与寄居蟹混淆所致,寄居蟹是借用贝壳为居所,本身并非贝类,而属节肢动物,不能自行制造石灰质外壳,随着身体逐渐长大,必然得时常换壳,以供安身。

和其它动物一样,软体动物已经适应千变万化的生存环境。从海水日夜冲刷的岩石到阴暗泥泞的深海底,各种形态的栖息地都有其特殊的软体动物群。潮汐影响生长在海边的软体动物的特性和分布,它们所生活的地质表面特性也有同样的影响力。不过,充足的阳光所提供的食物显得更加重要。软体动物最适合栖息于热带,所以这个区域的海贝种类非常的繁多,令人叹为观止。鲜艳的芋螺、宝螺、涡螺的故乡是珊瑚。在红树林中,牡蛎寄居于根部,蜇螺喜欢攀枝附叶,蟹守螺则静静地在泥滩上爬行。当然,温带海域同样会让收藏者们大开眼界。沙滩是许多双壳贝以及穴居腹足类(如玉螺)的避风港。在河流入海口,泥沙混杂,造就了食物丰盛的环境,经常可以发现大量鸟尾蛤。岩岸是腹足类的大好猎场,它们能牢牢地吸附在岩石上。

海螺对于食物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它几乎会吃任何一样东西,它们利用自己坚硬的壳击碎或撬开软体动物的外壳来吃壳内的肉。日常中海螺是通过一只健壮肥大的足来行走的,就恰恰是这只足让它成为了全球享誉的海鲜美食。大多数海螺的身体可以长到7~10厘米,但有一些甚至可以长到20厘米,所以大部分的海螺可以产出100~450克净肉。

在美国境内有很多种海螺,但其中产量最高的是沟螺,沟螺肉色为黄色,质地与象拔蚌相似,也可以叫做滑壳螺,虽然它的分布能跨越缅因至佛罗里达的浅水区域,可大多数的商品海螺都来自弗吉尼亚和北卡罗莱纳的水域。住在那里的渔民会使用鲎作为诱饵的诱捕箱来捕捞海螺,一年的产量就到了近1500吨。商品海螺大部分是出口至亚洲地区,主要的地域集中在中国香港和内陆。但在大西洋海岸,那里的渔民会捕捞一种叫做科诺比的海螺,但是与沟螺相比这种海螺的价值稍低,肉色为白色,一般会被做成罐头,主要销往美国市场。

按照历史来算,对于沟螺的捕捞可以始自20世纪90年代初,沟螺是作为加勒比海螺的替代品出口到香港的,因为加勒比海螺的价格很高,所以相对廉价的沟螺迅速热销,加上在在995年,象拔蚌的价格飙,沟螺成功替代象拔蚌。现在,亚洲市场每年对沟螺的需求已经到了800吨。

在海螺加工厂里,活沟螺在那里会被专业的机器破开外壳,然后经过手工清除内脏。海螺的生死主要是看海螺足是否脱离,在工厂里加工海螺时,遇到海螺足未脱离的,说明它还活着,想想就觉得那是一件很恐怖的事。通常海螺肉会使用冰水浸泡大约12~18小时,然后分级,以2.27公斤(5磅)为一块进行包装。海螺肉还有一个分级的工序,总的可以分为四级:特大(每磅1~3只),大(每磅3~5只),中(每磅5~7只)和小(每磅7只以上),而这四个级别的成品在比例上基本上相同。

在阿拉斯加巨大的白令海大陆架上,有着丰富的海螺资源。20世纪70年代日本捕捞船开发了普瑞比洛夫海王螺的大型捕捞场,平均一年可以产出5千吨以上。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美国的捕蟹船转行开始捕捉海螺,在1996年的时候产量超过了1500吨。因为海螺的产出基本上是依托于亚洲的市场,当日本的海螺价格下跌的时候,因为利润的降低,渔民在这段时期停止了海螺的捕捞。现在,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得中国成为了阿拉斯加海螺的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海螺加工商在中国出口整只的海螺,在加工后供应内地市场,可见他们都对中国存在的巨大商机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阿拉斯加海螺肉有着和象拔蚌相似的质地和色泽。但阿拉斯加雪蟹较高的死亡率,从而限制了海螺的捕捞,使得阿拉斯加海螺的资源难以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加利福尼亚的渔民在诱捕蟹和龙虾的时候,发现了凯勒特海螺(肉色呈淡橙色和白色,质地十分坚实),但由于数量的问题只能少量的进行捕捞,但为海螺市场增添了一个新种类。但这种海螺为了保证鲜活大都销往加州及亚洲的餐馆。

在现代,海螺不再只停留在人们的餐桌上,还被用来做乐器和装饰品。在海水中天然长成的海螺大小不一,一般全长25~33厘米。在色泽上多选用有花条纹或颜色清白的海螺,把螺尖磨穿可以作吹嘴,并将吹嘴做成外径2厘米~3厘米的圆锥形或直筒形,中心吹孔比较细只有1厘米大小,有的人会在在螺的两端钻出小孔、穿上细细的皮绳,这样在平时不吹奏时也可以斜挂于胸前或腋下当作装饰品。在中国的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内有一支银翅法螺,全长57.7厘米,翅长38.2厘米、翅宽23厘米,吹嘴长11厘米、直径4.2厘米、孔径1.8厘米,堪称法螺之最。而西藏萨迦县萨迦寺也珍藏有一支完好的元代海螺,相传为元代皇帝钦赐。

在吹奏海螺时,左手持握螺口,两唇紧贴吹嘴送气,会发出呜呜声。每支海螺都可以发出一个基本稳定的长音,这要根据螺身大小决定,大小不同发出的音高也各异,一般在小字组至小字一组之间。海螺的音色与螺纹的粗细和多少有直接关系,一般说来,螺纹细、少者音色较明亮,反之音色较深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就收藏着多支海螺,这些海螺体大都是白色,但带点棕色、黄色斑纹或条纹,长度在30厘米左右,螺口为不规则椭圆形,长径14~16厘米、短径4~11厘米。其中有一支全长35厘米的清代贝极为珍贵,是1736年至1795年乾隆年间所制,一面镂刻精美花纹,一面刻有“乾隆御制”四字,材料是取自天然生长的清白色海螺,吹嘴是铜制,螺身还镶嵌着用来装饰的翅形铜片。这些海螺已经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除此之外海螺还被作为法器,在佛教寺院外,藏区尼姑庵里,要用吹贝祭奠死者。汉族地区也广为流传,在浙东民间器乐合奏舟山锣鼓中,海螺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而且在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地区,民间常以吹奏海螺召集群众聚会。

海螺还有很浪漫的说法,当你把海螺贴进耳边就会听到海潮的声音。这种情况是可以被科学解释的,因为螺壳里面贮满了空气,而且形状是弯曲的,所以当周围环境很嘈杂的时候,这些嘈杂的声音会使螺壳里的空气产生振动,就会发出声响,可当你把海螺放在一个特别安静的房间时,周围没有声音传来,海螺壳内的空气不能振动,你就无法听到声音。经过科学的解释后也许会觉得海螺没有那么神奇,但人们还是对它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