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海洋动物探索大百科
36422200000012

第12章  长相像帽子的小东西——冠螺

它们的外貌十分的奇特,跟唐朝僧人的帽子很像。它们是一种名贵的贝类,因为它们的相貌非常的美丽大方,因此人类将其做成装饰品,常被收藏者陈列在厅室,展示一种海洋文化。它们是谁?它们就是长相像帽子的小东西——冠螺。

明星名片:

冠螺,属于腹足纲、前腮亚目、中腹足目、唐冠螺科,是大型海螺,是贝类家族的“四大天王”之一。由于它的内唇扩张好像帽缘一样,体形好像唐朝僧人的帽子一样,而有了“冠螺”这个名字。冠螺是一种暖水性的名贵贝类,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冠螺,是大型海螺。贝壳很大且十分厚重,长度和高度都可以达到30厘米,身体的颜色从灰白色过渡到金黄色,具有金属光泽,形状好像唐代的冠帽一样,因而得名。螺旋部比较低矮。有5~7个角状突起位于肩部。内唇和外唇向外扩张,呈橘黄色的盾面。有5~7个齿位于外唇内缘。现存80多种。

通常,这种软体贝类动物的螺塔比较低,贝壳膨胀,体层丰满,一般具有结节、肋或者是纵胀肋。雌性与雄性的形状是有所差别的,喜欢在砂底栖息。大多数种类是以海胆为食物的。由于它的内唇扩张好像帽缘一样,体形好像唐朝僧人的帽子一样,而有了“冠螺”这个名字。有一个由足腺分泌而成的厣位于足的背后,当身体缩入壳内之后,可以用厣将壳口完全关闭。

贝壳的表面是灰白色,具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在接近壳口的地方有很大的红褐色斑块。贝壳很大且坚厚,壳的顶端比较尖。自壳顶垂直向下有一纵轴在壳的中央,是为壳柱。围绕壳柱由壳顶一层层向腹面旋转,每旋转一层即为一螺层,各层间的界线称为缝合线,许多与缝合线相垂直的平行细线,称为生长线。最底的一个螺层非常发达,头部及足部主要藏在其中,叫做体螺层。生长线和螺旋形的肋纹交叉形成网状,每一层的肩部,都具有结节的突起。体螺层的结节突起特别发达,呈圆锥状,螺旋部的结节突起在其下一层生长时全部或局部埋没,外唇翻向外上方,内唇则向内卷折。体螺层的开口,称为壳口。

它们一般在浅海海域栖息,偏好吃棘皮动物。壳体的外唇部极度向外扩展,而且雌螺的体型明显比雄螺大。冠螺肉可以食用,壳可供观赏,可以用来雕刻。一般都在夜间活动。足位于身体的腹面,呈块状,肌肉非常发达,适于爬行。它们是肉食性贝类。

冠螺是一种暖水性的名贵贝类,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体形比较大,最大的长约30厘米。它在我国分布在台湾南部和南海诸岛附近的水域,通常栖息在水深1~30米的碎珊瑚底质的浅海,一般在黄昏以后至夜间活动,主要以棘皮动物等为食,消化能力很强。白天则埋入沙砾中,仅将背部露出来。

冠螺的外套膜像个口袋,能够将整个身体包括在内。神经系统也由脑、侧、脏、足四对神经及其连接的神经组成,但结构比较复杂,有些种类神经中枢向头部集中。腹足类中有很多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常见的鲍鱼、宝贝、钉螺、蜗牛等,都属于这一类群。

软体动物的特征之一,就是左右对称,但腹足类却由于发育过程中发生扭转而左右并不对称,有的自左而右,有的则与之相反,因此有左旋和右旋之分,这是在进化时经过一定的演变而形成的。经过扭转之后,外套腔内水流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同时贝壳也发生了卷曲,卷成螺旋状,这样既保持了原有的容积,又大大减少了贝壳的长度,增加了行动的灵活性,形成了腹足类常见的螺旋形贝壳。

冠螺是贝类家族的“四大天王”之一,它没有大法螺美丽的花纹,也没有鹦鹉螺悠久的历史,但有强健的体魄,这也是美的体现,何况它还长得像唐长老的僧帽,所以“四大名螺”之首它是当之无愧的。唐冠螺可分为:女王唐冠螺、火焰唐冠螺、侏儒唐冠螺、薄唐冠螺等主要品种。由于唐冠螺体大、庄重、大气,常被收藏者陈列在厅室,展示一种海洋文化。最大的女王唐冠螺,口径达26厘米,为目前世界上女王唐冠螺中最大者。外唇特有的黑色斑纹,显得分外典雅、神韵,故称“女王”,为唐冠螺中罕见的珍品。肉可以食用,壳可供观赏,还可以作为雕刻工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