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力
36415500000008

第8章 基于不确定性的从众心理

在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时,我们往往会受到别人意见的影响,甚至盲从于别人的判断。这种从众心理来源于我们内心的不确定性。我们总会觉得别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别人的选择更加正确,对这种集体智慧投入了极大的信任。

乞丐的钱盒子

如果你见过散布在大街小巷的乞丐,就会发现无论何时走过,他面前用来行乞的盒子里总是装着一些零星的钱币,有一元的纸币,也有一角、五角的硬币,甚至还会有十元的纸币。你会不会觉得总是有好心人在,愿意给他一些救济。想着想着,你会不会也把手伸进衣兜,掏出零钱扔进钱盒子里,带着一丝帮助别人的满足离开呢?

如果是这样,那恭喜你,从众心理在你身上发挥了作用。乞丐只要在行乞之前,在钱盒子里放上一些零钱,就会得到更多的施舍。当面对不确定的事情时,我们习惯于参考别人的行为,甚至直接仿效。这种从众心理也成为一种威力很大的影响力武器。

同样,电视台在搞募捐节目时,总要在屏幕下方滚动播出捐款者的姓名和捐款额度。每隔一段时间还要让主持人播报已收到的捐款总额,来刺激观众。主持人甚至要亲自接几个热线电话,与观众直接聊天,询问其捐款的动机和目的。这些行为都旨在激发观众的从众心理,让他们觉得既然大家都在捐款,那我也应该捐一笔钱。

从众心理还有其他用武之地,比如流行于中国农村的哭丧人制度。所谓哭丧,就是在葬礼上哭泣和哀唱,主要目的是带动现场的哀悼气氛,煽动在场人员的悲哀情绪。哭丧人一般要化淡妆,穿白色丧衣。仪式开始后,哭丧人要在灵柩前召集死者家属,用悲伤的语气念祭文。有时候,哭丧人凄厉地喊上一声“爹”或“娘”,跪在灵前的家属就会放声大哭。念完祭文后,哭丧人开始哭丧,有时直接哭喊,有时掩面而泣,有时为了增强效果,要跪在灵前爬上几米。这往往让在场人员悲痛欷歔,死者的直系亲属更是哀哀欲绝,有人甚至哭得当场昏厥。按照农村的传统观念,葬礼上越悲戚,说明儿孙越孝顺。哭丧人通过自己的哭泣和表演,在不知不觉间利用了从众心理,将葬礼现场变成人人哀泣的场面,满足了丧家的愿望,同时也证明了这种影响力武器的威力。

警惕“羊群效应”

土耳其东部的村庄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牧民们像往常一样赶着一群羊去放牧。突然,一只头羊像发疯般撒开四蹄狂奔,紧接着,羊群都跟着头羊猛跑,牧民们紧紧追在后边。跑到悬崖边,头羊纵身一跃,跳下悬崖,其他羊竟也纷纷效仿。牧民们目瞪口呆,却无计可施。最终有400多只羊因此丧命。

牧民们还发现,如果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头,头羊走过时会跳出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木头移开,羊群前面没有了障碍物,但后面的羊走到这里时,仍会向上跳一下。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心中都藏着隐隐的忧虑,担心选择出错。这时,群体的选择便会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影响。选对了,固然值得高兴;选错了,责任也落不到自己身上,何况还有那么多人也要和自己一样品尝失败的苦果。

从众固然有优势,比如降低了选择的成本,无需劳神劳力等。但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如果选择从众,就丧失了思考和行动的独立性,并且要为群体的错误选择承担责任。

2011年3月,日本福冈核泄漏引发中国国内“抢盐潮”。许多城市出现排队买盐、超市食盐断货等现象。吃碘盐能防辐射、核辐射污染海盐等谣言瞬间通过网络和手机传播开来,引发了人们的恐慌情绪。恐慌的人们又纷纷加入排队买盐的大军,形成恶性循环。一袋盐被哄抬到5元、10元的高价。盐抢完了,人们又开始抢酱油、榨菜。抢盐的初衷是听信了谣言,而抢酱油和榨菜则是出于食盐断货而无盐可买的顾虑。

湖北一位姓郭的市民买下了260袋共1.3万余斤盐,花了2.7万余元,足足堆成了一座小山,需要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才能拉动。而这场抢盐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随着国家调控措施的生效,一袋食盐很快降到了0.65元。这位被网民戏称为“抢盐帝”的市民不仅没有达到囤积居奇的目的,反而还大大损失了一笔。

国人的从众心理并不局限于此。2003年“非典”肆虐时,白醋、板蓝根、消毒液的价格迎风而涨,甚至连号称有杀菌功能的萝卜等蔬菜都一度断货。2007年“甲流”横行时,人们又开始抢购大蒜。全民养生热时,绿豆曾被当做有魔力的万能养生食物。人们纷纷抢购绿豆,导致绿豆价格大幅上涨。每一场“风潮”和“热潮”背后,都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在作怪。

打破“多元无知”

在大城市中,如果发生突发事件,而周围全是陌生人,那人越多,受害人得到帮助的概率就越小。因为每个人都在看别人怎么办,没有人意识到事情的紧急性。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心理设置了免责机制,即便受害人死去,也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这就是可怕的“多元无知效应”。它极大挑战了人们的惯常思维。我们通常认为,如果在街上遇到突发事件,那周围的人越多越好,因为人多力量大。而这种效应告诉我们,如果身边只有一个人,得救的可能性反而会比有很多人的情况要大得多。

2011年10月,广东佛山一家五金城里,年仅两岁的女孩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碾轧两次,之后又被一辆运货车碾过。7分钟内,她身边一共路过18个人,竟都对她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拾荒的阿姨将她抱到路边并寻找到她的家人。可惜,由于伤势过重,小悦悦在住院抢救7天后,仍然不幸离开了人世。

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舆论在震惊于路人冷漠的同时,提出了一个对群体道德的拷问:我们的社会缺失道德底线了吗?为什么一个小女孩被车反复碾轧,路过的人都无动于衷?尽管有网友认为事发时天黑,路人有可能没有看到小悦悦。但摄像头显示有的路人看到,面露惊异却没有施救。

这是多元无知效应的表现之一。拒绝冷漠需要我们主动提供温暖,传递温暖,更需要树立社会责任感,打破这种效应。吉林省吉林市的电台主持人老程,就利用自己主持广播节目的优势,与全市出租车司机联动,协助警方破获刑事案件,抓获侵害司机利益的犯罪分子。

老程最令人称道的事迹,当属2003年1月的寒冬,调动千余辆出租车围堵抢劫犯的事件。午夜,一名被抢劫的出租车司机打热线电话,说自己刚刚被两个歹徒抢劫,并详细描述了两名歹徒的外貌特征。老程接到电话后,将节目变成直播,动员出事地点附近的司机前去增援。很快,1000多辆出租车打着双闪,彼此之间通过老程的电台沟通,聚集到出事地点,将歹徒可能的藏身之处围得水泄不通。1000多辆车的车灯将夜晚照得亮如白昼。司机们经过充分商议,确定了行动方案,并成功抓获一名劫匪。这场深夜大追捕震惊了全国,也让吉林市的出租车司机们找到了心理依靠。

人们一旦陷入多元无知状态,就会认为事不关己,别人会采取行动。如果大家都抱着这种想法,就会带来群体冷漠。一旦有人站出来进行号召,就可以打破这种状态,从而利用向善的从众心理,将大家组织起来完成一件帮助别人的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