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故事
36400400000051

第51章 基因决定我是谁

人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不少心理学家倾向于性格先天论。该理论有两个相关版本,其一是,性格受个人身体特质的影响,其二是,性格取决于具体的基因或某些基因的相互影响。

第一个版本几乎与心理学的历史同样古老。加伦的性格体液论是古代版本的形式之一。之二是相面术,宣扬人体的特征、面相等与相关的性格特质息息相关。这一观念从古希腊至今昌盛不衰,例证成千上万,比如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乔叟刻划古板的教士(学者)“胖得别扭”而“中空”,多次再婚且俗不可耐的“巴思的寡妇”脸盘“突出”而“赤红”,且“齿大如门”(齿间有缝,按相面术的说法,象征着胆大和纵欲),而对那位俗不可耐的磨坊主的描绘则是又粗又壮、面色棕赤、骨架硕大、鼻大孔阔。

上世纪初,身体-性格理论一直是戴着科学面罩的。当时,在德国南部数所精神病院从业多年的德国精神病专家恩斯特?克雷奇默(1888-1964)宣称,他已发现病人的身体与其性格及精神状态之间存在着联系。他认为,四肢短小、面孔呈圆形、矮胖健硕的人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要么兴高采烈,要么极度沮丧,癫狂与抑郁交替发作;四肢修长、面容消瘦、身材苗条的人则内向,害羞,冷淡和反社会,是分裂症患者;四肢平衡、肌肉结实的人富有活力,富于进取,性情达观,但有其他精神毛病。

克雷奇默相信,身体外形和性格类型或精神状态都是由荷尔蒙分泌造成的。他的理论发表于1921年的《体格与性格》杂志上,一时引得大家的注意与好评,因为它似乎科学地支持了古代的传统。但其他科学家对其理论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大多数人无法明确地归属于三个体型类别中的任何一个短小、肥胖者所具有的性格,瘦长的人常常具有,而瘦长者往往表现出运动员的性格。而且,克雷奇默的例证也有失偏颇。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平均年龄要比癫狂抑郁病人年轻,仅此一点即可解释他在身体脂肪分布中找到的诸多差异之处。

然而,这种身体型概念的确有其引人之处,且很快就产生出一位在科学上更富活力的权威性人物哈佛大学的医生兼心理学家威廉?谢尔登(1899-1977)。克雷奇默的英文版论著出版之后不久,谢尔登即开始其“身体差别”(身体类型)研究,并在此后的几十年内收集了有关身体尺寸和正常人性格的大量数据。在其晚年,他还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展至精神病人和少年罪犯。

作为一位研究人员,谢尔登可谓是鞠躬尽瘁:共拍摄4000幅男性大学生的裸体照片,一一记录下他们的主要身体尺寸。从大量的数据里,他得出结论说,共有三种基本的人体类型,跟克雷奇默的观点差不太多:ENDOMORPH型,即柔软、滚圆、丰满者;ESOMORPH,即硬梆、平阔、大骨架、肌肉丰富者;ECTOMORPH,即高挑、瘦削、颅骨巨大者。他认为,这些类型代表着最早在胚胎中开始产生差异的三层细胞中的一种或另一种的特别发育:从ENDODERM细胞中将产生消化道和内脏器官;从MESODERM细胞中将形成骨和肌肉;从ECTODERM细胞中将诞生出神经系统。

为显示性格特质与这些体型的相互关系,谢尔登对他的200名受试者进行了性格测试,并在数年时间内通过面谈和观察积累下大量的其他特性数据。他发现,正如自己所料,具有特色的特质模式与每一种体格类型都有关联。矮小圆滚的ENDOMORPH型通常为社会型,放得开,健谈,且喜欢奢侈的生活;平衡发展的MESOMORPH型则精力旺盛,言行果决,勇敢无畏,乐观向上,喜欢运动;高挑瘦削的ECTOMORPH型则大多内向,害羞,智商较高,善于自制,不善交际。谢尔登推断道,决定哪种类型在胚胎发育时成长壮大的是基因,因而,决定此人将要表现出何种性格模式的也是基因。

他的主要作品发表于40年代,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和学术兴趣。但大多数心理学家发现,谢尔登的类型说仍很肤浅,且其研究方法也存在错误:对受试者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加关注,因为当时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孩子很难长成肥胖、乐天的ENDOMORPH型,有钱人家的孩子也少有害羞、善于思考的ECTOMORPH型。心理学家们对其极高的相关性也深为狐疑+0.79至+0.83这是谢尔登所报告的三种体格类型与其相关性格类型的相关度。达到此种程度的相关度在心理学上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大多数现象往往由多重因素造成,这不能不使人们想到,一定是其基本研究在设计上存在漏洞。

尽管体格理论得到大家的关注,并在50年代引发大量研究,但对它存在大量批评,再加上该理论属于遗传继承型,有悖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精神,因而其影响逐日消退。

到40年代,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精神病专家亚历山特托马斯和斯特拉切斯开始在婴儿和小孩中进行个人禀性差异的研究。托马斯和切斯收集婴儿从出生时起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部分来自于个人观察,部分来自于对孩子父母的征询,如婴儿第一次洗澡或吃第一口麦片时的反应。他们发现了所有生过两个孩子以上的妈妈都有体会的证据,即婴儿从出生的第一个小时起,禀性就有所不同。

在托马斯和切斯观察部分孩子长大成人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在婴儿、儿童及少年阶段经常保持不变的是孩子们从小养成的禀性。后来,更仔细的发现引导他们得出更合理的结论:基本禀性也会变化,但经常伴随着他一生中的重大变故,如严重车祸或疾病,或环境变化,如父母中有一个去世,或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巨变等。如果没有这些事件或环境变化,生命早期的禀性基本上就是成年后的禀性。

行为基因学在研究中得出了更有力的证据,证明性格中有部分是先天的。这个稍稍游离出心理学主流的专业,所研究的主要是基因对心理特质的影响。它的研究方法是由高尔顿发起的,主要是察看基因程度不同而又彼此相关的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相似的精神能力、性格和成就。在直系表亲的百万基因中有八分之一的基因相同,同胞兄弟中有一半相同,双胞胎中则全部相同。如果基因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则两个人的基因关系越近,其心理上的类同性应越类似。

过去半个世纪来所进行的浩如烟海的研究证明,情况正是如此。有些研究还证明,基因关系越近,其精神健康或疾病的种类也越相似。有人还发现,总体智力水平和特殊精神能力也是这样的。在过去的15年中,一些基因学家和心理学家还发现,基因关系越近,个人之间的性格也越近。

有些性格研究主要对同胞兄弟或双胞胎的特质中所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同样是,双胞胎比同胞兄弟更为相像。尽管如此,如果他们在同一个家庭长大,这样的证据还是不足为凭,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同样的或近似的环境影响(双胞胎尤其如此,因为父母对他们一视同仁)。因而,最好的数据也是最难获取的数据,因为例子极其稀少应来自一出生或出生不久即分开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家庭里养大的双胞胎。在这样的情况下,至少说环境是不同的。

譬如说吉姆刘易斯和吉姆斯宾格这对双胞胎吧。他们于1940年出生,刚足月就被分开,分别在俄亥俄州相距约45英里的两个家庭长大。在1979年以前,他们谁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而当时他们已39岁。这一年他们相会了,但并不是巧遇,因为他们一直被“明尼苏达大学明尼苏达双胞胎与收养研究中心”的主任托马斯?布查德教授追踪,后者一直致力于一项同胞兄弟和双胞胎兄弟分开养育的研究计划。除服饰之外,吉姆刘易斯和吉姆?斯宾格在身体上是无法区别的。几乎所有的双胞胎都是这样。尽管这样的相似已令人惊奇,但令人惊奇的远不止这些。两个男人都娶下名叫贝蒂的女人做妻子,都嗜好SALEM烟,都喜欢开雪佛莱车,都咬指甲,都为自己所养的狗起名叫托依。

听起来,这像是某个作家为超级市场的小报所杜撰的故事。这样的小报里总是充满着荒诞不经的怪事,比如某某婴儿由八旬老妇所生等。然而,这个故事并非杜撰。当然,这些巧合可能归因于这对双胞胎生活在同一地区,也可能纯属碰巧。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由心理测试所列举出来的证据。布查德和他的研究小组对这对双胞胎进行了一系列性格测试,发现他们的反应和特质分数几乎相等。

布查德和他的研究人员自1979年开始其研究以来,已追踪了分开养育的近80对双胞胎和33对兄弟(从约8000宗案卷中抽取出的),并对每对双胞胎进行长约50小时的测试和面谈。为达到比较的目的,他们还对一系列同胎所生和同母所生且在一起长大的孩子进行同样的测试和面谈。对双胞胎与不同组别中所存在的相关统计数据认真分析之后,研究小组得出结论,性格中约有50%的变化由遗传所致。他们还报告了同样令人吃惊的其他心理学变量,包括总体智力水平、语言能力、社交态度、性取向、物欲度及宗教兴趣等。

然而,行为基因学的其他研究者却得出了更为谨慎的估计。奥斯丁德州大学的约翰?里林最近对一系列双胞胎进行研究并发现,从整体上说,有证据证明遗传的成分只占其性格变化中的40%。还有一些研究者主要比较被收养的孩子与其养母和生母的关系。他们发现,只有25%的变量因素可归结到遗传中去(不过,有趣的是,收养的孩子在性格上与其生母更为相像,而不是与其养母)。

这些数字并不是说,任何人的性格中都有25%~50%由遗传决定。变量是指存在于任何特质或任何特质组中的人群中的不同范围。例如,布查德中心的数据表明,如果一组成人的高度从1.2~2.1米不等,该差别范围中的90%是遗传而来的,10%是由环境造成的。同样,双胞胎研究意味着,在任何人群组中的性格差别范围中,有25%~50%是遗传所致。这也许可解释美国人的性格差别为什么远大于人口基因构成较相似的国家,如日本。

行为基因学的发现虽然令人瞩目,但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性格心理学家的兴趣,其原因是,它们并不能提供对性格结构及其功能的理解,也不能改善测试和评估的方法。更糟糕的是,它们打消了人类的一种希望,即心理学可以改善人类生命的质量。它向人们指出,由于性格的起源具有遗传性,因而它并不受父母或社会、治疗或任何其他可控制的环境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