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习是不需要教的:发现与解放的教育
36398000000004

第4章 玩中学,学中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学龄前,孩子们通常除了吃和睡,其他的时间几乎都是在玩。玩,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他们独特的潜能得以充分开发,形成良好的个性与气质,并开始认识周围的世界。玩,可以称得上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

生活中,一个令人揪心的现状是,一旦孩子迈入了学校的门槛,就被要求“学就好好学,玩就好好玩”。学和玩似乎成了完全对立的关系,水火不容。于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日渐成为教育的一大弊端。枯燥的学习往往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瑞士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提醒人们,小孩子的学习应该在玩中学。让学习富有游戏性,才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得有趣味,需要父母动一番脑筋。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有位母亲用扑克牌教孩子认字,孩子喜欢兵器,于是母亲就买了一副兵器扑克牌,边玩边认识各种兵器上的字,本来这个孩子对识字一点兴趣也没有,但由于母亲改变了学习方式,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习,使得孩子的学习兴致高涨,认字的速度不仅快,而且数量也多了,更可贵的是,孩子学习生字的积极性提高了。

接着,母亲又教孩子了解扑克牌上各种兵器的简短说明,并为孩子买回来一些介绍军舰、坦克等武器的儿童读物,孩子居然抱着这些书半天不动,并且产生了将来我也要发明宇宙飞船的愿望。

有的孩子十分讨厌读课文,老师留的读书作业,很多孩子根本就没有兴趣完成。于是有的父母就搞了个“家庭录音广播”,让孩子先练习,然后录音,放出来大家一起欣赏,这样不仅提高了孩子的朗诵水平,而且还让孩子渐渐喜欢上读课文。有些孩子很感兴趣,很自觉地就把该读的课文全都读完了。父母还可以把录音存档,将来拿出来对比,看看孩子朗读进步的情况。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通过游戏,把本来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趣味,孩子在游戏中既得到了放松,又学习了知识,是一举两得的办法。可见,玩中学、学中玩,可以把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让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

玩中学、学中玩,比强硬地灌输巧妙得多。孩子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并且能明确今后的成长方向。

我们来看看这个小例子:

有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在路边发现了一棵蒲公英。他摘下了这棵蒲公英并把它带到了班里,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为了更充分地了解蒲公英,有些孩子和父母去图书馆寻找资料,有些孩子和父母来到野外采集标本。老师还发给了全班同学一些种子,让大家观察蒲公英的成长过程,并布置了观察作业。小小的蒲公英让全班同学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方有很多学校,给孩子的作业不是抄多少遍生字或是做多少道习题,而是布置一些课题让孩子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然后去研究并写出报告。孩子对这种作业充满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都是他们平常最感兴趣的知识,于是孩子们去图书馆寻找资料、在父母的监督下做试验等,这样孩子们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作业,还从中获得了丰富的课外知识。

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多种能力。

目前的教学中,常常重视学习成绩而轻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导师说,中国的留学生知识扎实、理论基础雄厚,可是动手能力差妨碍了这些学生在物理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其他领域里也是如此,普遍反映出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探索知识的热情低。这些和他们中小学时期的基础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玩中学、学中玩,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有一位父亲给孩子买来了一套制作各种简单模型的工具,孩子在组装的过程中,不仅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动手能力也比同龄的孩子强,空间感、想象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玩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孩子好奇、好动、好模仿,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和成长,可谓寓教于乐,不但给孩子带来快乐,更能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激发出孩子更大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动力更加持久。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呢?我的建议是:

父母要开动脑筋,巧妙设计。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不是说让孩子去疯玩、傻玩,作为父母根本就不闻不问,这是不对的。为了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知识,父母要对孩子的游戏进行巧妙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或者针对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的兴趣在游戏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为今后的成长明确方向;或者针对孩子讨厌的、薄弱的科目进行设计,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乐趣,从而产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

游戏要富于变化,不能千篇一律。让孩子在游戏中有所学,父母设计的游戏要富于变化,总是重复一种游戏会使孩子产生腻烦的情绪,这样游戏的兴致也会渐渐淡化。父母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游戏,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可以带孩子看一场科学展览,可以和孩子一起种植并观察一种植物,等等。

父母要因势利导,强化游戏的效果。孩子因为父母巧妙的安排,对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时父母要因势利导,对游戏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深化,让游戏所产生的意义更加深远。

设计游戏的时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很多家长在设计游戏的时候,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安排,可能孩子对这种游戏根本就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所以家长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不能让游戏变成孩子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