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败在不会说话上
36391300000015

第15章 说服不压服,让别人甘愿为你效劳(1)

1耐心说服不压服

生活中,你常和与你意见相反的人谈话吗?你在家中,或是办公室,或是朋友聚会的时候,不论谈论什么,你都会想方设法让他人赞同你的观点,同意你的意见吗?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个真正成功的辩论家从不会当场和他人辩论,而会有理有据地让他人从内心臣服于自己的观念。一味地采用口头压服的方式,让人不仅不能接受你的说法,还会使他人更加坚持己见。所以,我们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让他人从心底接受自己的观点,就要耐心地说服他人,而不是利用身份、权力乃至话语去压服。

一个工厂厂长见一个女工打饭没有排队,当场斥责她,并随口说出:罚款50元,限下午下班前把钱交上。次日上午9:00,他发现女工仍然没有交上罚款,就在广播里进行了通报,并加罚100元,限定上午12:00前必须交上,否则予以除名。

女工找到厂长,问他根据什么规定这样处罚和加罚,《劳动法》上有这样除名的规定吗?

下午,劳动局的领导来了,问清情况后,对厂长予以了批评教育。后来在职工选举大会上,该厂长落选了。

说服好比打仗,对方就是你要征服的对象,你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他投降。如果厂长能够耐心劝说女工,顾及女工的面子,不当场斥责,相信一定会让女工改正错误,自己也不至于在职工选举大会上落选。

说服别人时,不要只顾说自己的理由。要在说服对方之前,对对方的一些情况做深入的了解。对别人的思想、感觉、看法等了解得越透彻明白,就越可以使说服的语言更得体、更有效、更容易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并最终打动对方的心灵。

电话机的发明人贝尔,有一次出门去筹款,他到一个大资本家许拜特先生的家里,希望许拜特先生能够对他正在进行的新发明事业投一点资。但他知道许拜特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向来对于电气事业是不感兴趣的。

他开始并未对许拜特说明预计能获得多少利益,也未对许拜特解释科学理论,据贝尔传记上的记载:他弹着钢琴,忽然停止了,向许拜特说,“你可知道,如果我把这脚板踏下去,对着钢琴唱出一个声音,这钢琴便也会复唱出这声音来。比如我唱一个DO!这钢琴也会应一声DO!这事你看有趣吗?”许拜特当然不懂其中的道理,他于是静悄悄地放下手中的书本,好奇地问贝尔,于是贝尔详详细细对他解释了和音和复音电话机的原理。在这场谈话结束的时候,许拜特心甘情愿地支付了一部分贝尔的实验经费。

贝尔的方法,其实是十分简单的,在讲筹款的事情之前,他先设法引起对方的好奇心。牵引了许拜特对于他及他的构想的注意,这是一种很有力量的策略。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有着奇思妙想的人在去寻求他人的资助时,最终的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没有一个人愿意做这样的风险投资。其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对方,而是直接将自己的来意说明,结果当然就大相径庭。许拜特的钢琴,就是帮助贝尔完成筹资的唯一功臣,消除了他们不同的意见,使他们密切合作起来。

林肯说过:“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略说几句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说服!”任何人都喜欢坚持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事物,而不希望别人来加以反对。凡是有人对我们表示反对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找寻许多的方法、许多的理由来辩解保护。

所以,你在说话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说“我要证明这个,我要证明那个”,绝非是聪明的做法。因为你要说服的一方会很严肃地认为,你不是在寻找合作的对象,而是在对他们进行训话,自然不会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假设你一开始就着重讲一些对方愿意听从的意见,然后再提出对方所乐于解答的问题,说服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你采用此策略与对方进行探讨问题时,再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事情陈述出来,让对方在你的精辟论述以及事实的说服下,迅速赞成你的观点,这样你就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一个人想要说服他人,没有足够的耐心是完全不行的。当你的观点不被他人赞同时,一定不要过于心急,说服高手一定要在说服的过程中寻找足以让人信服的观点,不能在你的强压下让他人“屈服”,耐心是说服的“润滑剂”,只有你倾注足够的耐心,才能最终得到他人的赞同。

2巧用问话的方式说服

和别人谈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从心底接受你的观点,要想让别人接受就必须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上,这就是所谓的攻心。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己的观点反复强调,希望别人能够记住,其实,有时候一味地强调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以问话的方式进行诱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面说服、循循善诱在说服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相关事例,相信你可以从中学到诱导攻心法的诀窍。

1.逼迫问法

秦宣太后在宫中守寡,与大臣魏丑夫暗中勾搭,情投意合。后来太后病重不起,临死前感到离不开魏丑夫,就命令魏丑夫陪葬。

魏丑夫听说此事吓得面无人色,到处托人说情。大臣康芮自告奋勇去见太后,一见面就说:“死人还有知觉吗?”

太后支支吾吾地回答:“没有知觉。”

康芮说:“既然没有知觉,为什么还要把生前所爱的人活活弄到坟墓里同死人埋葬在一起呢?再说,如果死人有知觉,那么在阴间的先王积怨也应该很久了。太后到了阴间连请罪还来不及,哪有什么空儿去与魏丑夫相好呢?”

太后沉吟了半晌,咬咬牙说:“罢了。”

康芮以死人是否有知觉为前提一开始就将太后逼到了没有退路的地步,然后采用顺势问话迫使太后放弃了陪葬的主意,这种说理方式显然是值得今人好好学习继承的。

2.顺势问法

宋神宗时,孙觉出任福州知州,有一些贫苦人因拖欠官府的钱而被送进监狱。孙觉非常同情他们,当时正好有一些富人想出大钱来整修佛殿,富人们向孙觉请示。孙觉想了想说:“你们施舍钱财,为的什么?”回答曰:“愿意得福。”孙觉说:“佛殿没怎么坏,菩萨像也好好的。假若用这些钱为关在监狱里的人偿还他们所欠的官钱,使之脱离枷锁之苦,那样所得的福岂不更多吗?”富人们不得已只好答应了。就这样,孙觉从施舍钱财这一角度出发,将捐钱的目的顺势引到了救人积福方面,使富商们无话可说,解救了不少人的危难。

3.启发式问法

俄国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许多农民怀着对沙皇的刻骨仇恨,坚决要求烧掉沙皇住过的宫殿。别人做了多少次工作,农民都置之不理,非烧不可。最后,只好由列宁亲自出面做说服工作。列宁对农民说:“烧房子可以,在烧房子之前,让我讲几句话,可以不可以?”

农民说:“可以。”

列宁问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谁造的?”

农民说:“是我们造的。”

列宁又问:“我们自己造的房子,不让沙皇住,让我们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

农民齐声回答:“好!”

列宁再问:“那么这房子还要不要烧呢?”

农民觉得列宁讲得好,同意不烧房子了。

列宁采用的这种“启发式问话”方式,使农民从对沙皇的仇恨中解脱了出来,同时也放弃了原来的想法。

上面的政治家们在说服他人的时候都巧妙地采用了问话的方式,不仅问得巧妙,而且在问完之后还根据对方的回答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让对方不知不觉走进了他们的话语圈套,几句话就牢牢地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就被说服了。

3善意地给对方绝望感

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满足他人的需求并不是万应药方,有时他们提出的要求并不一定正确,而说服者给出的答复,他们也并不一定愿意接受。因此,需要给说服对象“绝望感”,即指出他们原来思想行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使他们放弃对这种需要的追求。当然,只有事实摆得越充分、分析得越细致,说服效果才越好。

一些人在推销节油汽车时,一见顾客就开门见山地说明这种汽车可为顾客节省很多汽油等等,结果往往会招致反感,吃闭门羹。但彭锦添却有他的一套独特的方法。

彭锦添常常会这样开头:“先生,请教一个你所熟悉的问题,也就是增加贵店利润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老板对这种话题肯定十分乐意回答。他会说:“第一,降低进价;第二,提高售价;第三,减少开销。”

此时,彭锦添就会立即抓住第三条接下去说:“你说的句句真言。特别是开销,那是无形中的损失。比如汽油费,一天节约20元,你想过这个数字积累下来有多大吗?如果贵店有3辆车,一天节省60元,一个月就有1800元。发展下去,10年可省21万元。如果能够节约而不节约,岂不像把百元钞票一张张撕掉,一共撕掉2100张。换句话说,这么大的开支无形中从你的金库中被提出来,更何况这21万元不是从营业额,而是从盈余额中开支。如放在银行,以5分利计算,那等于240万元本金存一年的利息,不知老板高见如何,有没有节油的必要呢?”

听了彭锦添的话,对方就会自觉地想到不能维持现状,而要设法用节油车以解除这种恶劣情况,最终购买他的节油汽车。

彭锦添给对方制造了“绝望感”,对方就自觉地想到不能维持现状,而要设法用节油车以解除这种恶劣情况。在这个时候,彭锦添再乘机推销自己的汽车,顾客自然而然就会购买。这种绝望进攻术常令对方感到情况严重,产生绝望感,而乐于接受说服者的观点,有很好的说服作用。

钱程很想开一家旧书店,而他的好友很难说服他,于是搬来了他的师傅。这位老师傅先向钱程自称,自己已到过一家最大的旧书店做过调查,书店老板作为内行人谈了许多经营之难:

“外行人要搞这种生意非常之难,至少要有30年的经验。因为外行人多半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上架,失去了一大批顾客。此外,如买进难得的书,由于新手不懂得定价,一些卖旧书的同行就会来全数购去。当你认为畅销而暗自欣喜时,书架渐渐空了,而同行则在转手中卖出高价。特别是全集书,至少要用10年,才能以适当价钱购进。什么书是现在所需要的,什么书现已重版,这些行情,也要通晓。还有一点就是丢书,特别是辞典一类的工具书,一被偷就是一笔钱……这些不过是打听回来的。当然你不一定会遇到,你也不必担忧。但你既然要做这行生意,不妨考虑一下。”钱程听了老师的一番话,脸色变青了,闭着眼睛,感到了绝望,终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绝望进攻术是一种破釜沉舟、班师在后的技巧,有“实”有“虚”。所谓“实”,是指眼前可能产生的恶劣情况;所谓“虚”,是指长远才产生的恶劣情况。因此,在说服他人的时候,适当地给他人制造一点“绝望感”,具有较好的说服和论辩效果。

4说服说在点子上

你费尽口舌去说服他人,就是因为他人所持的意见与你相左。如果想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漫天不切实际的话语是不能让他人诚心接受的,所以,劝服他人也要把话说在点子上。 不同性格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说服。

比如性格温和的人,我们可以采取迂回说服的办法,因为这种人往往很自负,虽然表面上像是同意了你的观点,但其实心里并没有真正的服气;而性格固执、倔强的人,就更不容易改变他的观点了,对于这类人,我们只要对症下药,抓住对方的要点,就能速战速决了。所以在说服别人时应该抓住对方的心理、性格等特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所成效。

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为保护历史名城北平,也为避免流血牺牲,敦促傅作义将军举行和谈。但是他犹豫不决,下不定决心。刘存同老先生当时是他手下的少将参议,受我地下党员杜任之的委托,决定说服傅作义将军。

刘老先生语重心长地对傅作义说:“宜生,是当机立断的时候了,一定要顺应人心,和平谈判,万万不可自我毁灭,万万不可。”其实,傅作义是有和谈的想法的,只是他顾虑怕自己被看成叛逆。

刘老先生知道了这个症结后,就有针对性地开导他,讲了我国历史上商汤讨桀、武王伐纣的故事。他说:“汤与武王是桀、纣的重臣,后人不但不称汤与武王是叛逆,反而赞美他们深明大义。忠,应该忠于人民,而非忠于一个人。目前国事败坏成这个样子,人民流离失所,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希望和平。如果你能顺应人心,倡导和平,天下人会箪食壶浆来欢迎你,谁还会说你是叛逆?”

刘老先生这番话,设身处地为他的前途着想,入情入理,双面夹击,终于使傅作义将军下定决心,答应举行和平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拉开了帷幕。

做事要有针对性,说服他人更是如此,不能什么都没弄清楚就去劝说,这样根本无从劝起。弄清对方的问题所在,针对症结申明利害,以理攻心,这样就能取得很大的成效。对症下药,将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一步步慢慢地注入对方心里,只有对方心甘情愿地同意自己的观点,才是真正的说服。

因此,在劝说他人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缘由,如果胡乱医治,不仅自己闹笑话,还会让他人心里不是滋味。同样的,在别人不同意你的观点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你要说服他,就要搞清楚对方坚持己见的原因,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