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
36265300000016

第16章 无所不在的统一情怀(2)

我甚至用了一个比较夸张的例子说,85后的年轻人跟我讨论台湾时,问的并非统独蓝绿,而是周杰伦、小S,而我认识的许多年轻大陆网友甚至经常跑到台湾的服务器上玩网络游戏。我强调,新一代的两岸年轻人认识彼此的方式是透过偶像剧、流行歌曲,以及在网游上的你来我往,或许到了他们的那一代不会以目前的“统一标准”为处理两岸关系的标准,搞不好在意的是“周杰伦该在大陆住多久?该往哪里缴税?”这个例子说的或许有些夸张,但其实我想凸显的重点是,当我这一年来坐着两岸直航的包机,频遇许多不满14岁的小朋友,独自搭机前往台湾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相聚。他们的父母可能是大陆台湾的组合,或根本是台商,但他们的口音完全是标准普通话,我曾经问过一个小男孩会说台语吗?他说,去年暑假学过全忘光了。我也常常遇见大陆朋友跟我说,他有许多网友是台湾人,有同学是台湾人,也甚至在台资企业工作多年,当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当经济发展与生活追求成为主流,谁能保证今天的标准也会是十年后的标准呢?谁又能说,故事中的台湾小男孩会坚持独立,而故事中的大陆朋友会坚持不统就打?

所以我认为,当这些90后的两岸年轻人渐渐成为社会主体,必会有一番新局面,而现在的我们只需要诚心交流,化解鸿沟,把眼前的每一步做好,替未来两岸可能的关系与状态铺垫好也就够了。

下面就是那期节目的新闻稿,大家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在两岸交流上的一贯观点。

深圳卫视《22度观察》:两岸和平新路径

近日,韩国统一部事务官李道奇公开提出“两岸统一将先于两韩统一”;引世人关注。而反观近年来的两岸交流动向,大陆方面频频发出的合作善意和务实做 法也似乎正在为这种说法做最好的注脚。胡锦涛总书记会见现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一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希望两岸关系更进一步的美好愿景。而近日,国台办主任王毅访美期间更表示,马英九是否愿意访问大陆,要看台湾的想法。这 一表述,被视为大陆有意打破“经济优先、政治后行”的谈判进程,对两岸应该适时处理敏感政治议题所表达的政策意向。而对大陆的善意,台湾方面却迟迟不作回 应,马英九在“不统不独不武”的论述下,更强调台湾方面应该是台湾人民来决定,这使已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的两岸关系,又增加了不明朗的因素。如何解读台湾 对两岸关系的民意调查数据?实现台海和平规划,又需要何种对话机制?台海和平路经究竟要怎样铺设? 22度观察,正在关注。

第一帕:民意

小片一

近年来,经由各方努力,两岸交流发展迅速,经济关系日益热络。但是与日益扩大的经济、文化交流相比,两岸政治关系虽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但进展却相对缓慢,这与台湾的民意关系密切。因为,作为一个多党执政的地区,台湾民众的意愿往往决定了政府的态度;而当今世界,地区合作组织如方兴未艾, 台湾作为东亚重要的经济实体,却无法进入任何地区合作组织的机制内,这对其经济发展难免有影响,台湾民众充满了“被边缘化”的焦虑,尤其这两年经济危机的 背景下,台湾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民众生活的困顿不安,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根据台湾《远见》杂志最新的民调显示:台湾人民中已有高达95.9%认同自 己是“台湾人”,只有46.6%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甚至低于对“亚洲人”的认同。这无疑是两岸和平统一必须跨越的鸿沟。台湾民调究竟是不是百试百灵的 试金石?目前台湾民众的真实想法如何?作为土生土长台湾人的宫铃和生在大陆长在大陆的王志安有着自己不同的体会。

王志安:台湾的《远见》杂志多年来,一直在搞身份认同的调查,现在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这个比例,加上认同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的,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了。

宫铃:我相信这个不用做调查,我都可以告诉你,因为我们毕竟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就拿我自己做例子,因为我从小在台湾生台湾长,我记得小时候写 作文的时候,就是我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曾几何时,李登辉执政,变成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到最后就是,我是台湾人,这个时间的进程不到二十年。我 为什么要讲说,我一直在强调几个点,二十年,不到三十年,如果把这个时间点拉得很长来看,从中国人到台湾人可能二十年,从现在台湾人到中国人,有没有可能 再扳回来。

这样一个过程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我应该还蛮年轻的了,我记得从我十几岁开始产生这个变化,所以这个变化是来自于,当时台湾的经济整个突飞猛 进的发展,而大陆当然之间发生了一些问题,包括跟台湾之间的一些状态。所以导致说我越来越认同我是个台湾人,我的意思是说,其实有很多的人民的意识,并不 是自然而然完成的,绝对是引导的。那么当两岸继续交融之后,那个时候台湾人已经感觉不是台湾人了,大陆人感觉不是大陆人。譬如说我可以跟王兄说一句话,我 有几个台湾朋友,从小在屏东、台南长大,他在这边做生意,年轻人三十几岁出头,跟我说,我想要放弃那边的身份证,我想拿这边的身份证。其实有很多事情的改 变,是你在这个统计数据上看不出来的

主持人:而你希望的是善意地来继续,等待这种改变。

王志安:我想说的是,要充分估量两岸问题解决的难度,而不是只看到经贸往来,现在两岸交流的这个积极因素。我所强调的是身份认同的变化,实际是 两岸交流过程中我们不确定的因素,而这个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是负面的,这是肯定的。但是想转回来,未见得三十年就够,因为在社会学上讲,由一个我群主义 发展到一个国族主义,要想再回来,要比当时发展过去那个阶段要困难得多。

宫铃:我觉得,你要知道当两个群体相碰的时候,我为什么刚才说,王老师是典型的大陆人在看台湾问题,因为他只看到这个界面对台湾的影响,有没有想过这个界面对大陆的影响?

主持人:其实两位身处不同的这样一种环境,恐怕得出的结论是不尽然一样的,这个也是很正常的。

宫铃:王老师讲身份认同这件事情,我绝对同意,因为我自己台湾人到了大陆这边来,的确碰到了一些这样的状况。我也绝对同意绝对不是经贸,所以刚 才我也强调,经贸、文化乃至生活的一个交融,所产生出的一个新的结果。但是你不要忘了,不只是台湾人到大陆去,现在大陆也有很多人去台湾,这样一个相互交 融的状况,像是两个做化学实验的未知液体,你把它丢在一起,会产生出什么东西来,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调整。所以当你在看这个数据,它显示的结果,并不是在 结果的当天才发生这个结果,它是代表这个结果的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变化。所以我们看以后,因为实际是这样,从李登辉的后期乃至陈水扁执政八年,把台湾带到一 个比较偏离的状态之下。偏离什么,就是比较偏向台独的一个方向。那么等到马英九上台之后,他已经把它稍微矫正一点点,但是说真的,他不可能昨天是这样,今 天忽然我一下来就变这样。

小片二

按照宫铃的说法,现在的台湾民意虽然正朝着良性的角度发展,但是海峡两岸分隔60年所造成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的隔阂和迥异,相互之间的不解、 难解、误解和曲解,都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稀释和转变。但可喜的事,作为一个穿梭于台海两岸的媒体人,近年来,年轻一代台湾人的想法和态度给了宫铃新的思 考,对于两岸的统一事业也有了新的契机。

宫铃:实际上不只是70年代的小孩或者80年代的小孩,乃至到未来的精英90年代的小孩,在他们的成长过程,所接受到的教育跟状态是不同的,所 以他在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所以到时候做决定的不是我们,我还曾经有过我是中国人的这个时候。但是现在下一代呢,可能就从我 是台湾人开始。可是从我是台湾人开始,他是不是那么强烈地想我是一个国家,也许他只是一个很地区性的概念,就像有人说他是北京人,他是哪里人是一样的。有 一件事王老师说的没有错,有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不过这几年也有另外一个问题,在台湾其实已经很久没有国家这个概念,不唱国歌,不升国旗,他就没有那个观 念了。有一些台湾的有识之士也在讨论这个问题,说陈水扁他不愿意承认他是中华民国的状态,所以他不愿意讲这个事情,他老讲台湾台湾台湾。实际上陈水扁也已 经莫名其妙帮了大陆的忙,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说他是台湾人,他的台湾是一个地区的概念。可能就是乡土,我爱这个岛,还是一个国家观念,其实这个事情是一 个“X”未知数。

我不是80后、90后的这些小孩,甚至有些人讲,台湾的年轻人里面已经慢慢慢慢地没有这个思考,我再讲一件事,有很多在1980年前出生的人碰 到我就会说,你赞不赞成两岸统一?你赞成统一还是独立?可是80后,乃至85后的小朋友,问我都是你喜欢大S还是小S,你喜不喜欢周杰伦,你们认不认识? 就是常常问一些台湾那种流行文化,他们不关心政治。到那个时候在这个平台上谈判的,可能是周杰伦跟大陆的什么人也不一定。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两岸在这个概 念的一个交融之上,经贸所带领的文化、生活乃至思想的一个交流,它会解决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现在看,是因为我还曾经是过,是中国人,台湾人,这样的一个 过程,可能现在又回到中国人的状态。我觉得是因为我还有这个过程,80后、90后是没这个过程,他们只有我是台湾人这个概念,他们所认定的,两岸不管是北 京的小孩,上海的小孩乃至台北的小孩,高雄的小孩,对不起,我们都听周杰伦的歌,我们都看章子怡的电影。有很多的事情,在你现在看起来说它是个问题,实际 上呢可能在其他的交流的过程,已经帮你解决掉这个问题。当然和平是很重要,但那个时候我们可能现在觉得和平,那你要先承认一个中国,那你要先放弃武力犯 台,大家就开始在这个事情上一直碰撞,这个是我们这一代很在意的问题,乃至我们上一代很在意的问题,你怎么知道下一代?

第二帕:官员

小片三

如嘉宾所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情感隔阂正在逐渐的抹平、价值观念也日渐趋同,这都为两岸和平发展奠定好了扎实良 好的基础。而目前,两岸透过连续三次会谈,包括启动“大三通”、经济紧密合作,也基本上已经体现了“连胡新闻公报”的部分共识。虽胡马会谈还不具备成行的 条件,但政党间的交流却已经在两岸和平路径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不仅国民党连战、吴伯雄陆续与胡锦涛总书记面见会谈;民进党高层,如高雄市长陈菊也开始访 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最近甚至传出了“吕秀莲访大陆”的消息。两岸之间诸多亟待落实的“未竟之业”还需要一一完成,而这一切的实现,正是仰赖两岸领导人 的多次会谈。台湾高层的积极态度和果敢作为,无疑开启了台海和平路径铺设之路的新起点。

主持人:我们看到吴伯雄在访问大陆的时候曾经说到,国共两党领导人一年会面一次,是非常自然的。那如果说马英九“小马哥”,担任国民党的党魁之后,有没有可能继续这种对话机制?

宫铃:我认为他仍然会透过各种的机制,包括譬如说海基会、海协会两会的一个会谈,乃至包括关于两岸的一些交流,我认为他仍然会以一个非常大力的 一个状态来去促成。不管从经济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讲,是不可逆的一个进程了,那么他是台湾地区领导人,就算他冠上一个党主席的身份,但是大家都知道 他仍然背后有这样的一个身份,你说他带着这样的身份到这边来,然后跟这边的人有一些什么接触,我觉得基本上冒得风险太大。对话会延续,但是他不会亲自参 与。

主持人:王先生,我想知道,如果说国民党的领导人,不能够参与这种国共的对话机制,会不会让这个对话就弱化了?

王志安:因为我们知道国民党盛产主席,除了马英九一个主席以外,还有一大帮副主席。也就是说马英九不能亲自出席国共论坛的话,他还可以让副主席 来出席。所以我觉得,国共论坛这个机制一定还会保留,但是在马英九不能出席的情况下,国民党的领导人还会出席,但是肯定见面的层级会下降。

主持人:层级下降,地位下降的意义呢?

王志安:国共论坛最大的意义,就是在民进党执政的时候,国民党跟大陆之间的交流,然后促成了国共论坛,国共领导人的历史性的会面,当时通过了一个宣言,我觉得那个时候它最重大的历史使命,似乎已经完成了。

主持人:宫铃是不是也持这样的观点,台湾岛内怎么样看?

宫铃:没错,其实两岸之间的交流,从“九二共识”以后开始,实际上因为李登辉、陈水扁,他们已经停止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交流方式,譬如说海基会和海协会两会。它明明就是一个复委托机制,已经有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方式,那非要搞一个国共论坛实际上是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