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一个经天纬地的老板
36262100000011

第11章 顶级老板经过主观努力

当然现实中不是谁都可以当老板,老板不是那么好当的。

先开发潜能

潜在意识在人的一生的每一秒都不曾停止,所以要灌输什么东西进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开发潜能的生理基础:人的脑细胞据说有140亿个,并不是随便排列的,而是有一定顺序的,可是在人的一生中,只使用了其中的10%-15%。

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未开发的脑细胞,将会有超乎想像的能力。

这种脑细胞的活性化,譬如提高记忆力,有清晨呼吸法这种方法。若是熟练提高氧气补给力的呼吸法,效果会更好。这种呼吸法,简单地说就是深呼吸的呼吸方法。

开发潜能的情感基础:开发积极的情感:欲望、信念、爱、性、热情、浪漫、希望。

排除消极的情感:恐惧、嫉妒、憎恶、复仇、贪欲、迷信、激怒。

重要的是要灌输积极的感情,并且避免消极感情进入。如果你总是向自己的潜意识中灌输积极的感情,祛除消极的感情,那么,你就会坚定成功的信念,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基础:一般所说的第六感是指开发灵感、预知梦境等的能力,也可说是心中所想的获得成功的机会。

生命是生存的状态,我们的生命都是凭借着其他生命的牺牲奉献而支撑、维持的,植物也好,动物也好,这些生命若不新鲜,我们的生命也不会有活力。只吃用药品来栽培的东西,或是不管季节,人工栽培的食物、速食品和冷冻食品,我们的生命和健康也会成为人工的东西,不可能拥有第六感和灵感。

再抛开身边的拐杖

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有钱就真的创不了业当不成老板吗?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现在你手里有很多钱,那还创什么业呢?所以说,没有钱才当老板,没有事业才去创业。天下的事情就是这样简单,因为没有才去做,做了就可能有了,因为不会才去学,学了就可能会了。

钱不是必要的

一般而言,个人创业的第一步便是筹措创业所需要的资本,这对个人创业者来说是最难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的日子,确实很难过。可这世界上确实有那么多的创业成功者,赚大钱者,他们同样出身于穷小子阶层,同样身无分文,如当代富豪李嘉诚、包玉刚、金庸等,像大陆的平民大款李晓华、希望集团的刘氏兄弟。要记住能否成大事,钱并不是主要原因。

日本大老板中山洋介,起步时,同所有的青年创业者一样,也是一个没有钱、没有经验、却想做老板的热血青年。但他又同别人不一样,他不服输,不甘寂寞,做事很执著。当他告诉别人他要做老板时,所有的人都持怀疑态度。可他不但成了一个成功的老板,而且经营的还是资本量很大的房地产。

经营房地产,利润很大,但是风险也很大,没有一笔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对于一般人而言,想都不敢想。但中山洋介没有悲观,他有白手起家的妙计。

中山洋介经过考察发现,在日本,土地十分宝贵,不少人想开工厂,但却买不起土地,更谈不上建筑厂房了。与此相反,许多土地却还在闲置。如果不买土地,只租用土地。那企业主就可以负担得起,而且肯定能受到欢迎。

有了这样个构思,中山洋介立即行动起来。他首先打听那些闲置的土地。这些土地多因位置偏僻卖不出去。中山洋介便同这些土地的所有者商谈,提出改造利用土地的计划,土地所有者一听非常高兴,他们纷纷出让土地,有的甚至还拿出一定的资金参股。

有了土地,中山洋介组建洋介土地开发公司,组织人员上门推销土地,这些工厂主正为没有资金兴建工厂着急,现在知道了可以用很少的钱租用土地,当然十分高兴,于是乎上门和中山洋介签约的厂主络绎不绝。

于是,中山洋介从租用厂房者收取租金后,扣除土地租金,除去修建厂房的费用,所余就是中山洋介的收入。中山洋介就是用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方法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中山洋介从营造小厂房到建筑大厂房,再到营建大规模的工业区,他的公司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公司经营也不再只限于租用土地。白手起家的中山洋介,终于成为日本数一数二的大老板。

没有资金,硬是凭自己的头脑,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将买与卖成功地联系起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老板。

人们经常持有一个最大的谬见,就是以为他们永远会从别人不断的帮助中获益。力量是每一个志存高远者追求的目标,而依靠他人只会导致懦弱。坐在健身房里让别人替我们练习,我们是无法增强自己肌肉的力量的。没有什么比依赖他人更能破坏独立自主能力的了。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将永远坚强不起来,也不会有独创力。所以说,要想成就大事,你就应首先抛开身边的拐杖独立自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最好埋葬你的雄心壮志,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个普通人。

白手起家

说起中国台湾地区最有实力的老板,当属大富豪王永庆。

1988年,美国杂志《福布斯》排列全球富豪排行榜,王永庆名列第11位,在全球华人富豪排行榜上,王永庆名列第一。1994年,中国台湾一本颇有影响的杂志《天下》举办活动——老板票选老板。评选40年来对台湾经济发展最有贡献的老板,评选最令人佩服的老板——选举结果公布,王永庆荣获双冠军,并且得票数比亚军高出将近一倍。

说起来,王永庆早年是相当贫穷的,回顾他的发家史,颇有意思。

王永庆从小一贫如洗,7岁时就帮助母亲喂猪种菜、挑水做饭,还出外捡煤块。他小学毕业后,就想离开农村,到外面去闯闯。叔叔说,我认识一个在嘉义开米店的老板,正要招个小工。

于是,王永庆跟着叔叔来到位于台湾地区中南部的嘉义,当时他仅15岁。王永庆走进米店,看见一包包白花花的大米,他顿时流下了眼泪。在他的记忆中,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点猪肉和白米饭,平时一天三顿都是稀饭。

一年后,王永庆回家探亲,认真地对父亲说,我想开米店当老板。

父亲做了一辈子面朝黄土的农民,看到儿子要当老板,自然又惊又喜。他求亲托友,凑到了200元。

于是,王永庆带着这200元回到嘉义,拿着借来的钱当起了老板,时年16岁。

200元,太少了,要付房租,要进货,还要留一些流动资金。王永庆在偏僻的小巷里租了一个小铺面,他的米店正式开张了。店是开出来了,可生意难做。全城粮店有20多家,批发零售生意兼营,都有固定的顾客。王永庆的米店,天天冷冷清清。他出外上门找客人,好不容易才来几个顾客,可又转身冷笑着走了。

别急,生意会好起来的。他安慰两个伙计——嫡亲弟弟。

晚上,王永庆辗转难眠。他想,自己的店和别人比,没有一点优势,要吸引顾客来,必须要有别的店没有的特色,顾客才会来。哦,办法有了!

王永庆推出三大特色。

他对弟弟说,从今天起,我们要把米里的杂物全都拣掉。

原来,当时农村稻谷收割后都放在马路上晒干,这样稻谷碾成米后就有米糠、砂粒甚至小石头。人们在淘米时洗得不干净,吃饭时就容易吃到杂物。王永庆和弟弟一起动手,把夹杂在大米里的砂石、米糠等杂物全部挑拣出来。

卖的米没有杂物,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个特色是送货上门。

王永庆改坐商为行商,天天出外上门推销:顾客买了米,不用自己背回家,王永庆会送上门。到了顾客家,如果米缸里还有旧米,王永庆就把旧米掏出来,把新米放在下面,再把旧米放在上面。他还要问顾客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吃多少饭,还要量量米缸的大小,边问边记在小本子上。这样一来,下次顾客什么时候要买米,王永庆就心中有数了。到时候顾客的米刚要吃完,王永庆就把米送上门来了。

最后一个特色是可以赊账。

嘉义城里绝大多数家庭都是打工的,顾客要买米,王永庆并不一定要当场付款,可以赊账。顾客感到很方便。他把顾客发薪日都记在小本子上,到时候就上门收款。

有了这三大特色,王永庆米店的顾客越来越多。他从开始时一个星期只能卖12斗的一包米,到后来一天就能卖10多包米。在嘉义,他的米店开得最迟、最小,可生意却是最好。

该轮到王永庆得意了,可他却兴奋不起来:一斗米成本是0.51元,卖价是0.52元,只能赚1分钱,利润太少了。要发财,一定要另外想办法。

自己已经有了不少固定客户,应该开碾米厂,那样钱可以多挣些。王永庆想。

他租了一间临街的大房子,外间作铺面,里间作为碾米厂。说来也巧,隔壁就是一个名叫福岛正夫的日本人开的碾米厂,他在嘉义碾米厂中生意是做得最好的。

别看他是日本人,别看他比我大20多岁,我一定要超过他!王永庆想。

日本人的厂每天下午6点就停工休息了,王永庆就把自己厂的工作时间延长到10点半,每天多干4小时半。碾米厂尘土飞扬,福岛正夫每天要花3分钱洗个澡,可王永庆每天只在屋外的水龙头上用冷水冲洗,每天省3分钱。一段时间过后,王永庆碾米厂的利润扶摇直上,在嘉义的26家碾米厂中排在第3位,福岛正夫位居第4位。

王永庆的米事业一天比一天好,然而,一个致命的打击从天而降,日本占领者宣布实施粮食配给制,王永庆经营的米店和碾米厂被迫关门。他沮丧地回到家乡直潭。

一年后,王永庆又回到嘉义,在郊区办起了砖厂,最后以惨败而告终。1943年,在做运输生意的林先生的资助下,王永庆又去做木材生意,又由于缺乏经验,落得个血本无归。他只好悻悻地败走家乡。哎,创业的路多坎坷啊!

那时,村里不少人家都养鹅,但苦于没有饲料喂养,就把它们放到野外觅食。鹅放在家里养4个月可以有二三千克重,但放在野外却只有1千克重。王永庆买了一批1千克重的瘦鹅,天天到菜地里把包心菜的粗叶子摘下来把鹅喂饱。只用了两个月,这些鹅就长到三四千克重,一只只肥美异常,让村民十分羡慕。

王永庆很有感触:人在失败时千万不能倒下去,要像瘦鹅一样锻炼忍耐力,只要饿不死,一有机会就会强壮起来。瘦鹅之所以瘦,在于养鹅人的方法不当。创业经营也一样,陷入困境,在于老板经营不善。

王永庆又去找那位林老板,又得到了资助。要做生意,先要了解木材市场,要摸透客源,然后瞄准靶子放枪。王永庆跑遍了嘉义的阿里山林场、罗东的太平山林场、丰原的大雪山林场,踏遍了木材市场,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这时,恰逢日本人投降,台湾地区城市建筑业迅速蓬勃发展,大量需要木材。王永庆得此良机,生意做得很好。第二年,他30岁时,就拥有了5000万元的身价。几年后,国民党战败,从大陆逃到台湾地区,台湾地区又是到处大兴土木,王永庆更是赚得钵满盆满。

这时,王永庆在寻找事业的突破。在他看来,台湾地区太小,不会永远大兴土木,应该寻找更具潜力的行业,如此事业才能如水源源不断。经过考虑,他决定把目光投放到工业上。

1953年,他投资颇有前景的塑胶行业。说一说他打造塑胶王国的一段故事。

那次,他为了寻找打开国际市场的销路,和公司大将赵廷箴出外考察。欧美跑了一圈,最后坐飞机从东京取道香港回台湾岛。

飞机快要到香港时,前排一个小女孩突然大哭起来,家长怎么哄也不管用。坐在王永庆旁过的一位美国人放下杂志,从行李架上取下皮包拿出一个可爱的塑胶玩具给那女孩,顿时她不再哭了。

王永庆通过赵廷箴的翻译,知道他名叫卡林,在日本神户开了一家吹气玩具厂。

这时,飞机已降落在启德机场。王永庆盛情邀请卡林共进晚餐。席间,王永庆对他说,你把日本的厂关掉,到台湾地区来开厂,我保证向你提供原料。

日本的厂已开了一段时间,关掉太可惜了。台湾地区的情况我不熟悉,开厂风险较大。卡林坦率地说。

如果你来台湾地区开厂,办厂的费用我出,赚的钱归你,如何?王永庆说。

啊?卡林怀疑自己听错了。

我是生产PVC塑胶粉的,现在正在寻找销路。我决定自己开设加工厂,这样塑胶粉的销路问题就解决了,但我缺这方面的人才,所以希望和你合作。你赚了钱等于我也赚了钱。王永庆笑道。

高明!卡林佩服地说,好,我答应你的要求。

卡林的工厂在台湾地区开业了,主要生产雨衣、浴室帘布、尿裤等塑胶制品,销路很好。卡林每个月要买王永庆好多原料。

王永庆从开米店起步,终于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大塑胶企业的超级亿万富豪,人称世界塑胶大王。

王永庆,一个白手起家的辉煌范例。

从无到有

从一个打工仔到独立创业,是李嘉诚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从此迈上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

艰苦创业,使自己的事业从无到有,是每一个创业者必经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一生成败,系于一发,不能不慎重万分。

由于传统文化的熏陶,李嘉诚似乎对事物的阴阳盛衰之理有着天生的敏感,这从他创办企业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李嘉诚选择塑胶业作为发展方向,是基于两种考虑。首先,他在塑胶公司积累了充足的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这完全可以作为他创业的本钱。

李嘉诚后来在回忆塑胶公司的经历时,感慨地说,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今天用10亿元也买不到的。

其次,塑胶业在当时世界上尚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加工容易,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塑胶原料从欧美日进口,产品既可在本地市场消化,又可扩展到海外,销售渠道比较广。这确实是一项很有潜力的行业。

李嘉诚为什么能做出如此明智的选择呢?因为他工作之余,时刻不忘关注时局的变化,对各种行业前景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会和挑战,都有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并借以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

由此可见,不管我们是在打工,还是在自己创业,都有必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前景有清醒的认识。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客观因素影响,我们应该明察善断,未雨绸缪。

创业之初,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

李嘉诚打工时间没有几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他每每赚一笔钱,除了日常必用的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积蓄。

据他的同事朋友回忆,李嘉诚从未奢侈过一网,他外出从来都是吃大众餐,他的衣着,没有一件称得上是高档的。

不过,李嘉诚从不说他的积蓄,是他自己省出来的,他总是对他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省的结果。我每赚一笔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给母亲,是母亲精打细算才维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后来,他好不容易凑了5万港元创业资金,其中较大的一笔,是他几年来推销产品的提成,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向亲友借来的。李嘉诚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交往中,都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形象,大家都感觉到他诚实稳重,将来定会大有前途,所以都乐意资助他创业。所以,在借钱时,并没费太多的周折。

李嘉诚雄心勃勃,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极大希望,因此很想给自己的塑胶厂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从辞工时起,一直在思考厂名,他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都觉得不满意,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中华民族的骄傲——长江。于是,他就把厂名定为长江。

他对这一名称的解释是,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嘉诚的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当然,李嘉诚是个实于家,他要以行动来实现他的宏愿大志,而不愿意挂在嘴上。很长一段时间后,别人问他长江的厂名之意,他只是淡淡地说,长江的厂名响亮,我便借了过来。

李嘉诚后来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是以高远的理想为基础。当然,在创业之初,他也经历了不少艰辛。资金有了,厂名有了,厂房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跑了一个多月,才在港岛东北角筲箕湾租借了一座破烂不堪的厂房。

当时,数十万内地人拥到香港,使香港的房产一下子水涨船高,闹起了房荒,房租高得吓死人,工业用户自然更高。李嘉诚手头的资金实在太紧张了,他只能找最廉价的厂房,暂且建起厂来再说。

筲箕湾山青水秀,但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实在不是办工厂的好地方。但就是这样的地方,也让李嘉诚费了好一番周折。

李嘉诚当然也明白办工厂应该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谁让自己穷得没有钱呢?正因为偏僻,所以租金较低,几经讨价还价,李嘉诚便租下了这间厂房。

李嘉诚想,创业之初,到处都需要钱,就这么点钱尽量放在生产上,等以后羽毛渐丰,收入有余时,再迁入到市区吧。李嘉诚这一做法,可谓量力而行,深得自然之道。

然而,这间厂房实在是破旧不堪,窗户几乎没有一扇完好无损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上到处都是天窗。香港春夏两季雨水特别多,雨水经常漏泻得遍地都是。

厂里的压塑机是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落后得不能再落后了。

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李嘉诚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历程。

第一桶金

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时刻:1976年6月6日,84岁的世界亿万富翁保罗·格蒂逝世。他躺在橡木棺材里被抬出英国伦敦近郊的萨顿宫,一架TWA喷气式客机从希思罗机场起飞,把他送回到了故乡美国加利福尼亚……

保罗·格蒂出生于美国早期的移民家族,其父母原籍都在英国。他有个大姐,可惜很早就去世了,当保罗来到这个世界时,父亲已37岁,而母亲40岁,于是,保罗在家里成为掌上明珠。可他从小不爱读书,中学毕业时成绩很差,根本不能考正规大学,父亲很失望。最后,在答应不领文凭和不要学分后,父亲把保罗送进英国伦敦牛津大学。保罗在英国只呆了两年,就中途退学回到美国。

父亲很生气,说,你己经22岁了,应该自立了。他给了儿子500美元,这是给你打天下的本钱。两年内,我每个月只能给你100美元作生活费。

我如果赚不到100万美元的话,我永远不回来!保罗发誓地说。

保罗带上简单的行李,踏上东去的火车,只身一人来到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镇。

这里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许多人来此挖掘石油,以求一夜暴富。当时,挖掘石油是一个很冒险的行业,你如果发现大油田就会马上成为百万富翁,假如接连打了几口滴油不见的干井就会倾家荡产。他环顾四周,一切都很陌生,各式各样的人都在那儿,都为了寻找石油而来。有的大亨还在这儿建立了壳牌石油公司和菲利浦斯石油公司,专门寻找开采石油。竞争相当激烈,可他不怕,没有勇气还赚什么钱。

他以每周6美元的价钱住进了简陋的科尔多瓦旅馆,每天花1美元在马路旁的小餐馆里就餐。保罗每天开着陈旧的T型福特牌汽车去乡下探油,寻找着发财的机会。

当时一个已经赚足了钱的石油大王伯恩达吹嘘道,石油发财要靠运气,除非他能闻出石油味,即使在3000英尺以下也能闻得出来。

保罗很不服气,发现石油是要靠运气,可运气不是坐着等着就会上门的;你伯恩达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赚了钱后的胡言乱语罢了。

一年很快过去了,保罗不断地听到看到,有人发现大油矿,开采了一口又一口的喷油井,产油量很大,赚了很多钱,可他却一无所获。

他对自己说,竞争太激烈了,要沉得住气,等待目标出现再扑上去,狠狠咬它一口。他一边努力学习地质知识,一边努力寻找猎物。

1915年冬季,保罗得到一个消息:有一块地皮叫南希·泰勒农场的要拍卖。

他怦然心动,不少人都说那块地皮下一定有石油,快,迅速出击,不要让别人跑在前面。他马上开车奔赴现场。走了一圈,凭直感那块地很可能蕴藏着丰富石油,可保罗兴奋不起来,瞧瞧,已经有很多人来了,有的是大老板,都在谈论着:

看样子,地下是有许多石油呐。

我要买,再高的价我也无所谓。

看来,一场激烈竞争是免不了。保罗想,公开竞争,我是不会赢的,我只有500美元啊!怎么办?靠硬拼是不行的。哦,有了,他想出了一条妙计。

保罗开着车来到他存款的银行,要求派代表替他喊价。他故意神秘兮兮,作出不肯透露谁是真正买主的样子。在他的游说下,银行的一位高级职员同意到时候和他前往。

保罗在回住处的路上,高兴地唱了起来。竞争成功已有一半希望。想想看,来竞拍的人如果是银行的客户,他们看见银行代人喊价,怎么会和银行作对呢?如果不是银行的客户,一定以为银行是代表某个庞大的石油公司,也会退避三舍。那时,他就能乘虚而入。

公开拍卖开始了,银行高级职员首先举牌,引起在场的人一阵惊讶和骚动。

果然,一些向银行借钱的人不做声了,和银行没有借贷关系的人低声议论,来者不善啊!

最后,那个银行职员,实际上是保罗,以500美元的价钱买下了这块地皮的石油开采权,那只是报价的三分之一。智谋,往往比金钱更厉害。

保罗迅速雇人架设起铁架和钻井,钻头开始伸向地下

一天天过去,第二年2月2日,在井的400多米深处,出现一层带有油渍的沙土,这意味着,这口井究竟有没有油,在24小时内将揭晓。

决定命运的时刻来临了。一向镇定自若的保罗不免紧张起来,技工兼会计卡尔·史密斯对他说,保罗,你还是坐火车回去吧,明天我到车站来接你,会把消息、告诉你的。

第二天傍晚,保罗提前1小时到了土尔沙车站门口。他心里扑通扑通乱跳,紧张地张望着,终于看到了卡尔·史密斯。

保罗,恭喜你。今天一早井里出油了,30桶。卡尔大声喊。

保罗心里一凉,一天才30桶,赚不了什么钱。

卡尔见保罗愣着,忙补充道,是1小时30桶,一天720桶。

哈哈,保罗得意地大笑起来。按当时的油价,每桶约合2美元,他一天就有1440美元的收入。

保罗急需资金周转,可手中无钱。他果断地在油井喷油后的第三天,就将南希·泰勒农场卖给了科斯登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从中得到转卖利润的30%,即12000美元。

这是保罗做的第一次石油交易,也是他赚得的第一桶金。他进军石油的冒险行当,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从此,他把自己的财富目标锁定在石油上,开始了一个世界石油大王的生涯。若干年后,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仍兴奋地说:

那时候,我已经注定要终生从事石油事业了。

初战告捷后,保罗又开采其他油田,获益匪浅。1916年9月的一天,保罗在离开父亲两年后,坐车回到加利福尼亚的家中。他告诉父亲,我已经赚到100万美元了。这年他24岁。

保罗·格蒂,一生主要经营石油的开发和经营,但也从事矿业、林业、化学工业、农业等方面的投资,还投资股票。保罗·格蒂的石油公司共有68家子公司,他死后留下的财产约有60亿美元。1957年,美国著名杂志《财富》刊出一篇文章,列举世界上一些最富有的人,保罗·格蒂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