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改革开放的30周年。3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快速发展成为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这里拟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的转变,谈谈经济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吸取和借鉴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观演变进程中国际上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2006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几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新体会时指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这里,第一次引人注目地以“又好又快发展”取代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从字面上看,“又好又快”与过去使用的“又快又好”的提法,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字顺序的调换,“好”字被提到了“快”字之前,但其含义却极不简单。它鲜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创新,反映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在发展问题上,“快”与“好”这些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在字面上多快好省是一个统一的要求,多快好省四个方面应当是互相组合而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当时都把高速度看做是总路线的灵魂,把“快”当作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在贯彻总路线时往往突出“多、快”而忽视“好、省”,产生了以高指标、浮夸风为重要特征的“大跃进”运动,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改革开放以来,吸取“大跃进”的历史教训,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中在重视速度的同时,逐步把“速度”与“效益”即把“好”和“快”进一步联系起来。1981年年底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把“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建设的方针,提出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的一套老的做法,“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确定翻两番的奋斗目标时,特别强调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这个前提。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又将“效益”提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并且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
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时,要求“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这里首次提出了“又快又好”的发展问题。其后,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在不断总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相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提出“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时,强调“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要注重”的提出,标志着处理快和好的关系上,“好”字在前,已呼之欲出。因此到2006年在总结几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验时,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
发展理念的变化不是凭空而来的。认识的提高,理论的创新,来源于实践。“又好又快发展”的提出,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为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是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就是说,“又好又快发展”既有现实的可能性,又有紧迫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由于我们是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个主要矛盾突出地表现在物资短缺上。在商品供给严重不足、人民的温饱还不能得到充分保证的条件下,增加经济总量自然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解决经济短缺的根本出路靠发展,为此必须努力争取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这就决定了在处理经济发展的“快”和“好”的关系上,在一定时期内必然会把“快”放在第一位,以便力争尽可能快的解决广大群众的温饱问题,摆脱物资严重短缺这种紧张状态。在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以前,不论怎样强调质量和效益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实践中仍然只能“快”字当头,而不可能因为求“好”而降低发展速度。
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2006年我国GDP总量上升到世界第四位,我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在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条件下,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的短缺状况基本改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优先,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并不意味着速度问题对我们已经无足轻重。把“好”字提到“快”字前面,“好”字优先,不是不要“快”,而是为了实现持续稳定的“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科学论断没有过时。无论是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仍然都需要保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在于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障。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根本上说,必须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号称“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土地、水、大部分矿产资源人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不仅消耗了大量能源和资源,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高,从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和效益。只有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特别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需求结构上消费、投资、出口关系不协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对外贸易顺差过大,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特别是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2)产业结构上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没有改变,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3)要素结构上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靠拼原材料消耗,靠消耗大批廉价劳动力,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是当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只有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总之,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实现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