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办公室工作:案例、方法与技巧
36226400000081

第81章 公关活动需精心策划

案例二:诸葛亮的出山策划

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之构想,在中国策划史上可谓精彩的一笔。一段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他竟然在事先就策划准,可谓前无古人。“三分天下”的策划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无形中掩盖了与“三分天下”策划息息相关的同样也很精妙的一项策划,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少为人们所品味出的诸葛亮的“出山策划”。

诸葛亮出山,确确实实是煞费苦心地策划出来的。由于策划得实在是精妙绝伦,不露痕迹,才难被世人洞悉。但仔细分析,我们就能体会诸葛亮出山策划的良苦用心和超凡智慧。

要品出诸葛亮出山策划的妙处,先得澄清一个问题。即诸葛亮为何对好心荐他出山的徐庶“作色”回避?他真的认为辅助刘备是去送死,当“享祭之牺牲”吗?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曾写到: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曾专门绕道卧龙冈,告之好友诸葛亮,言刘备不日即来相请出山。而诸葛亮当时仅以“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呼乎”作答,且“拂袖而入”。表面看,诸葛亮的言行,正符合一个隐士清高的心理,不愿轻易去追逐名利。这也符合当时的现实。刘备当时正寄身于刘表篱下,仅借据弹丸之地,很难成气候。但细细思之,却是另一番情景。诸葛亮“每常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老死卧龙冈终非所愿。而刘备来请他出山,则恰是他的夙愿,也很可能是唯一一次一展宏图的机会。他再清高,也不至于“清高”到轻易放过人生、事业的机会。当时的刘备,虽然势单力薄,偏居一隅,但其仁义之名已满布天下,连一代枭雄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也称天下英雄唯有刘备与他二人而已;在司马徽转述荆州、襄阳一带的民谣中,也把“天命有归”、“龙向南飞”应在刘备身上;连徐庶之母斥责曹操时也称赞刘备“仁声素著,世之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而在“隆中对”时,诸葛亮更是当面称刘备“信义著于四海”,显然,诸葛亮心中早已有明君刘备。

他数次回避徐庶,是有他的谋划的。那就是他已断定徐母召徐庶到曹营的书信有诈。《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曾写到:司马徽一听说徐母信召徐庶,就立即断言:“此中曹操之计矣!吾素闻徐母最贤,岁为操所囚,必不肯召其子:此书必诈也。”而司马徽认为“胜吾十倍”的诸葛亮,与徐庶又是密友,以其智慧与对徐母的熟悉程度,均胜过司马徽,又岂能不知徐母书信有诈?知徐母书信有诈,而不向徐庶说破,却“作色”回避,诸葛亮是有其深意的。如绝大多数怀才俊彦一样,诸葛亮此时虽为隐士,心却在高堂之上,“等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如今,徐庶离开刘备而去尽孝,无疑是为诸葛亮腾出位子来。但一说破徐母书信有诈,徐庶则可能重返刘备之侧,刘备也就不一定非要请他出山不可了。为难中,诸葛亮只有佯怒作色,拂袖避过徐庶。

这时,诸葛亮面临的问题是刘备不日即将来卧龙冈请他出山,而他出山后辅助刘备的战略构想尚未策划出来,倘若仓促出山,整日陷入战事之中,无暇再进行战略策划,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要大打折扣了。这就需要时间,使他能在出山之前去做一番调查研究,进行一番战略策划。但在此期间,又必须稳住刘备,让刘备对自己欲舍不能。而且有了这段时间的缓冲,对徐庶也是一个无形的交代,即自己是不想去当牺牲品的,因此也没有立即被刘备请出山。于是,诸葛亮就对自己的出山作了周密的策划,其主要内容为:

(一)策划目标:争取时间,为即将辅助的明主刘备完成战略策划,使刘备携之出山。

(二)策划要求:

1.争取半年的时间,以便自己外出调查,制定战略;

2.烘托自己的才干,使来访的刘备更添渴求之情;

3.谈论自己出山的意向,以取得舆论上的主动,并借机考验刘备的诚心。

(三)策划实施:

1.借助密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兄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童子等至亲知己,与来访的刘备接触周旋,既为自己争取时间,也可侧面烘托自己的才干;

2.自己以“云游不定”、“归期也不定”为借口,外出调查打听消息,并策划制定出战略方针;

3.一旦出山定天下的战略策划完成,自己便在茅庐中半掩柴门,高卧休整,以待刘备再次来访,从而用慧眼独具的战略策划折服刘备,从容出山。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策划得到顺利实施,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可从如下四方面看出:

(1)刘备一顾茅庐是头一年的秋耕时分,二顾茅庐是寒冬雪飘时分,三顾茅庐则为次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前后约半年,正好让诸葛亮完成调查与策划。

(2)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如数家珍,言毕,还挂出一幅西川五十四州图,显然这都是诸葛亮历时半年调查的结果。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完成这样的调查,没有半年时间当然是不可能的。试想,诸葛亮如不想出山,就不必去调查,他何苦还要绘来一幅西川地图?又何苦为刘备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之后再图天下的战略策划得如此头头是道?这绝不是躬耕陇亩、高卧草堂之隐士信口可道、信手可为的。

(3)在刘备前两次顾茅庐的过程中,诸葛亮相交最深的四个密友,除徐庶已进曹营,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以及诸葛亮的岳父、弟弟、童子皆悉数出面,唯不见诸葛亮;而诸葛亮这些亲友的言行举止,以及卧龙冈上且耕且歌的农人,他们的露面其实都指向一个相同目的,即烘托一个高士隐居的人文氛围,使刘备更加仰慕这个尚未露面的高士。

(4)经过一番策划实施,诸葛亮赢得了时间,完成了调查研究与战略策划,刘备也更“仰望(诸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并留书表示“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这次诸葛亮便在茅庐中从容等到三顾而来的刘备,并以一席“隆中对”折服对方。面对刘备的诚心相请,诸葛亮只是稍作推辞,便慨然表示“愿效犬马之劳”,“不容不出山了”。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出山是经过一番精心策划的。而诸葛亮出山策划中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艺术,无疑给我们如今的各类策划提供了借鉴。同时,诸葛亮的“出山策划”与“三分天下策划”之间的相关衔接,则更告诉我们一项重大决策的策划得以成功实施,往往不是孤立的,它还必须借助相关的、辅助性的策划。这正是我们分析诸葛亮“出山策划”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