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办公室工作:案例、方法与技巧
36226400000080

第80章 谨防仿效而掉入“陷阱”

仿效是人类的天性。有目的地仿效某个典型,既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可能将自己引入误区。这在推销企业形象的公关策划中尤其明显。

(一)比尔公司的公关困惑

比尔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主要生产面包,每年的营业额高达300亿美元,其中100亿美元外销到欧洲等地。1991年,美国卫生部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进行抽样检查,发现比尔公司的两箱面包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立即通知该公司,并将情况公之于众。公众对此反应强烈。接连不断的批评和怀疑,使比尔公司陷入信誉危机。

比尔公司董事会急忙研究对策,大致有两种意见:①采取紧急措施,马上撤回行销于美国各地的面包,同时停业整顿、公布真相,做好解释工作。②只撤回发现有毒物质的同一批食品,生产继续进行,尽快查明原因并向社会道歉。

经过反复讨论,比尔公司决定按第一方案执行,撤回正在销售的面包。这一举措使比尔公司损失达8亿美元。为了让公众了解自己的诚意,比尔公司迅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解释了有毒物质的来源,并指出经过权威专家的复检,这些有毒物质的含量指标仍低于欧洲食品卫生标准。在欧洲,这两箱面包是属于合格食品。为了向公众公布真相,比尔等人作出决定,一方面将事实真相及处理结果录制下来向全国播放,另一方面向公众道歉,并重申尽管比尔公司的面包没有实际危害,但公司对所犯的错误毫不含糊。比尔公司不惜任何代价撤回全部食品,主要是不愿意破坏“顾客就是上帝”的信条。

然而,公众并没有接受比尔公司的“善意”,信誉危机反映在比尔公司的股票行情上,一段时间以来,公司股价下滑了将近50%,过了很长时间,才逐渐消除影响。公司的决策者感到很困惑,失误究竟在哪里?

实际上,比尔公司的举措与美国当时最佳公关案例——1982年美国芝加哥发生的一起泰诺尔药物中毒事件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从反应形式看,比尔公司和约翰逊公司都把顾客当上帝,并且以极其虔诚的态度来服务这个“上帝”。然而从公众所关注的危机事件的立场来分析,两个公司的危机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即“泰诺尔”事件是由疯子破坏造成的客观上的过失,比尔公司面包含毒则是管理不善的人为事故。上帝同情那些客观失误者,绝不宽恕主观过失者,尤其不能容忍故作姿态、故表“真情”的夸张宣传行为,也就是说,比尔公司不幸落入了仿效的“陷阱”。

(二)积极与消极的选择误区

公关专家艾维·李有句名言叫做“讲真话”。其实,真话也有两面性。比尔公司讲了真话,展示了消极面,不但没能取悦公众,反而激起公众的怀疑和反感。在涉外公关的传播活动中,强调真话的积极面,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极面也有其积极作用,比如,报道某处受灾情况,就能唤起公众积极救助之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人类自发的公关意识,当它变为一个组织自觉的公关行为时,将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1994年,我国南方一些地区遭受特大洪水的袭击,某风景旅游名城也未能幸免。由于该市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有关方面便参照受灾求援的国际惯例,向海内外发动以募捐为内容的公关活动。他们将洪水灾害的破坏情况拍成电视资料,配上扣人心弦的解说词,大量发往海内外,寻求同情和救灾资助。不久,海外捐款纷纷汇来。但是,洪水灾害的恐怖印象也使旅游者谈虎色变,入境旅游人数连续锐减,旅游收入与以往同期相比大为减少,而捐款所得还不足一年收入的零头。过分夸张的灾情宣传,扭曲了旅游组织的传播形象,致使该市灾后整顿旅游秩序的宣传可信度也大大降低。行家们评论其为“一起得不偿失的‘公关’”。

与此相反,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时,墨西哥旅游局则利用一切手段宣传抗震救灾,恢复旅游业的动态,向全世界展示他们的积极方面。结果,这个以旅游业为重要收入的国家很快摆脱了地震的阴影,旅游损失降到了最低点。同是旅游业遭受灾害,由于对积极和消极作用的认识不同,也就出现仿效上的差异,我国有些城市的旅游公关,没有认真分析积极与消极的辩证关系,以致跌入仿效国际惯例的“陷阱”。